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竹筒歲月

1.22~24《農十二月‧十二至十四》

【靜思小語】隨分隨力發心,點滴之力能持之以恆,也是功德無量。

綁好鞋帶再度前進

慈濟人響應上人呼籲,做上人想要做的事,去愛護上人想要愛護的苦難人,最近大家響應回饋佛陀故鄉,向會眾募心募愛,或是舉辦義賣籌集力量,各地慈濟人發心立願,大聲承諾:「我願意!」表達虔誠護持之心。一月二十二日,上人即將離開臺北返回花蓮,於感恩時刻叮嚀師兄師姊,勸募是要募心、募人,當然要做事情就要凝聚愛心力量,不過是隨各人的力量而發心,要讓人人在能力範圍歡喜付出,不要有壓力;「竹筒歲月」的點滴之力,只要持之以恆,也是功德無量。

上人也提到,在商店放置愛心竹筒,要告知商店老闆其中意義。如果每一家店都知道慈濟為什麼在推愛心商店,了解慈濟人的用心,他們也會很歡喜、甘願地響應,這個撲滿放在店裏,老闆也有隨喜功德;老闆會向客人解說放撲滿的用意,讓客人歡喜投下零錢,這個甘願歡喜的舉動就在造福人間,亦有功德。

因為推廣愛心撲滿,慈濟人會常與商店老闆、店員及客人互動,就有機會向大家介紹慈濟,鼓勵人人成為長期捐款的慈濟會員,或是鼓勵大家收看大愛臺,在店裏擺放慈濟刊物,讓更多人接收慈濟訊息,了解慈濟人、慈濟事,同時淨化自己的心。

上人說,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弘法利生,弘揚救苦救難的善法,推展人間互助的大愛,「竹筒歲月」就是很好的方法。「現在慈濟人有此因緣,理所當然要負起責任。過去比較沒有活動,道心會淡化;這時候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站起身來,穿好鞋子、綁好鞋帶,再度精進向前走。」

《法華經‧化城喻品》中,導師帶著眾人前往「寶處」,但是路途遙遠,大家走累了,導師讓大家在化城裏休息,調整身心之後,再鼓勵大家,要再動身向前走,「寶處在近」。上人引述這段經文故事,指出大家響應做好事,也是在「寶處」取寶,有啟動去做事,就有心得,尤其做好事一定會很歡喜。

上人指出,弘法不只是對人談經文名相,若有人心有煩惱無明,而慈濟人有因緣接觸到,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勸解,讓他們打開心門,心開意解,心門開,心量大,人我之間的摩擦衝突與困擾也就自然化解。「記得十多年前,慈濟人在各地舉行《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帶動會眾深入《水懺》道理,過程中常常聽到,因為經藏演繹的因緣,與慈濟人互動,解開了家人之間的心結,讓家庭轉怨為樂。」

「從古到今,從佛陀時代到現在,法都一樣,就是要轉心輪、轉法輪,將法轉入人心,讓不好的心念轉為正向,轉怨為樂。我們要做的好事,同時藉事練心,練習轉自己的心念。隨著時間不斷過去,我們的故事愈豐富,能夠回憶的、對人分享的內容會更多,有更多的法、豐富的人生可以幫助別人轉心念。」上人說,雖然臺灣很平安,但是地球上眾生共業的業力深重,災難、戰禍聲聲催,要化暴戾為祥和,就要持續弘揚善法,帶動人人造福,愛的力量還要再帶動、再凝聚,長長久久,不能中斷。

上人簡短繞視松山聯絡處後,搭乘火車返花,於十二點半返抵精舍,圓滿三十九日的行腳行程。

慈濟的價值在哪裏

元月二十三日,上人鎮日在書房閱讀資料、收看大愛臺,並聆聽回報日本震災等國際相關訊息。

與黃思賢師兄、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等人於二十四日談話時,上人指出,位於臺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法脈宗門的起源地,海外慈濟人經常帶著當地志工返臺尋根,有些會眾只是來到花蓮一趟,與師父見面談話,回到居住地以後就非常精進,大力承擔當地志業,這是因為他們對於慈濟精神有最直接而深刻的體會與感動。所以本會除了鼓勵海外志工把握機會返臺互動,平時就要經常傳訊息關懷,讓海外志工了解最新的天下慈濟事,認為自己也是慈濟的一員,就地帶動居民共同響應慈濟賑災或茹素、環保等。

「天下發生什麼大事,大家都會關心,慈濟有沒有去幫助?或者全球氣候變遷,大家已經直接感受得到,慈濟有沒有對於這個現象做了什麼,都要讓全球慈濟志工知道,主動讓人了解慈濟的價值在哪裏。」上人說,慈濟人要盤點生命價值,花蓮本會也有責任盤點慈濟在人間的價值、在臺灣的價值,四大志業都要做好統計。

上人說起多位資深的美國慈濟人很合心,將當地志工帶動得很好,從剛開始少少幾人,到現在有大團隊,道心都很堅定。不過早期美國慈濟人大多集中在加州,現在分布許多州郡,就需要有分支聯絡處的組織架構與系統性的行政運作。慈濟人都是志工,沒有主管與下屬的階級之分,唯能以感恩、尊重、愛的真誠相待,讓大家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共同發揮愛心,並且積極精進。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上人指出勤行道就是精神理念,大家具有精神理念還要精進;慈濟宗門在人間,就要啟發人人的愛心。開道鋪路要有方法,要與人文志業配合,廣傳天下慈濟人做慈濟事的溫馨真實故事,引導人人發揮生命價值,付出心力利益人間。慈濟人分享自己曾經做過的慈濟事,也在弘法利生,所以請大家要多回想、多分享。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