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批評當警惕

1.11《農十二月‧初一》

【靜思小語】人各有見解,把批評當提醒,感恩批評的人教育自己。

智慧不老,生活復古

北投環保志工前來與上人座談,並展示他們運用回收物製作出來的龍、獅子等精美作品。上人讚歎師兄師姊們的巧思巧手,大家因為愛惜環境做資源回收分類,而慈濟三十多年來已經做出具體的環保形象,帶動大眾保護地球,最重要的是做好心靈環保。

上人指出環保志工的用心,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淨化己心、淨化人心。就如大家做出這麼多美觀的藝術品,讓人看了很歡喜,也能因此接受環保教育,願意在生活中身體力行。記得過去行腳到北部的環保站,看到讀大學、修博士學位的年輕人為了研究慈濟環保行動而來,高齡志工也教導他們許多環保知識與回收分類的細節。

「資源回收分類有大道理,那一年聽到這些年輕的高知識分子向環保老菩薩請教,而老菩薩有條有理地分析給他們聽,我真的很讚歎!環保是很重要的大教育,而我們要相互珍惜,不要認老,要知道我們的經驗比年輕人豐富,因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的年齡大,很早以前看到、用過的物品,年輕人不曾看過,我們也可以說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過去的生活用品取自大地,例如用匏瓜殼當水瓢舀水,毀壞之後丟棄,能夠在土中分解,且不會污染水土。」

「我們可以將古人的智慧傳承下去,與年輕人分享我們過去生活、做事的經驗,知道大自然中有很多法寶。」上人希望自然生活的方法可以再推入人群,帶動「生活復古」,惜物、愛物,發揮智慧用復古的方法教育大眾。

人無完人,彼此尊重

慈濟學術諮詢顧問委員會昭慧法師、周倩教授、楊仁宏教授、蔣本基教授、馮燕教授、馮建三教授、蘇蘅教授、鄧偉仁教授、邱啟明教授、嚴瑋泓教授、周麗芳教授、張麗珠副教授等人與上人座談。

上人談到自己原本就很內向,很少對公眾發表談話,然而人間苦難多,想要為人間做的事很多,很需要更多有志一同的人會合心力去做,讓事情進行得更順暢、更能夠利益人間;而今看見教育界有這麼多有心人、對教育有熱情的人,願意和慈濟會合,讓人覺得很有希望!期待在大家的用心之下,能把佛法帶入人間,不一定是講述佛法,也不一定用佛教之名,只要能夠利益人間,導正偏差的人心,讓人心胸開闊,凡事能為大眾設想,就達成了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心願。

上人說,雖然在人間做事,會面對不同思想、做事習慣各不相同的人,難免會受批評,不過自己把批評當成提醒,警惕自己不能有閃失而做錯事,感恩批評的人也在教育自己。「人無完人,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就像宗教的本質都很完美,但是宗教信仰者仍然是凡夫,難免會有錯誤,或是彼此之間因為接觸不多而有誤解。只要大家有此認知,彼此尊重,都能在人間運用好方法、做好教育。」

北投環保志工陳政祥師兄,為應景迎接龍年,運用回收牛奶瓶、寶特瓶、塑膠罐等,巧手設計製作出栩栩如生的龍。上人舉此為例,表示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也是包含大道理的教育,慈濟環保站裏有許多高齡志工,對於每一種塑膠種類瞭若指掌,分類做得很細膩,還能對參訪者侃侃而談,甚至運用回收物製作出令人讚歎的美麗藝術品,他們或許沒有高學歷卻有高智慧,並且證明人人皆有無限的潛能。「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一向對任何人,都是感恩、尊重、愛,這五個字也是我此生的生命記憶。」

用餐之前,食存五觀

在歲末祝福典禮中播放二○二三年的《慈濟大藏經》影片,可以看見世界上許多四大不調的災難,還有人心不調引發的戰禍。上人感慨天下苦難這麼多,而大家能夠生活在平安的臺灣,真的要心存感恩。

「我時常說臺灣有福,臺灣民眾要彼此感恩,因為這幾十年的繁榮是靠著大家認真工作,百業蓬勃發展,才能改善社會民生。」上人說,年輕一輩很難想像臺灣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我們小時候曾經一邊躲空襲,一邊用酒瓶裝糙米,就在防空壕裏用一根竹子搗酒瓶裏的米粒,讓糙米變白米。如今農業也科技化,用機器耕耘、插秧和收割,還有讓稻穀脫殼的機器。」

「現在我們要用餐,只要手伸出來,端起碗、拿起筷子,就有豐盛的飯菜可以享用,但是這樣的享受,背後有許多人的辛勞付出。我們在精舍用餐之前,會雙手合十,默念〈五觀文〉,古師大德教導我們『食存五觀』,要感恩面前的飯菜得來不易。」

「食存五觀」,是進食時要有的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上人解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要思考,面前這碗飯從播種開始,到長成秧苗、插秧之後結穗、收成,還要經過碾米、包裝,再由商業銷售,才會到家家戶戶,過程有多少人經過多少時間的辛勞耕耘與工作;還要有瓦斯或電,使用爐灶鍋具,才能煮出香噴噴的米飯。所以每一餐享受飯菜時,都要心存感恩,並且「忖己德行」,想想自己何德何能,為人間付出了什麼,才能享用美味餐食?精舍常住自力「耕」生,就是從這個觀念而來。

還要提高警覺,「防心離過」,不要讓自己的心有偏差,德行有缺失,要遠離過失。「人為什麼會失德?就是因為貪。要反思自己是否起了貪心?這頓飯我是要吃得飽、補充營養,而非貪求美味而挑食,所以說『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只要不生貪心,就不會隨著貪欲犯錯、造業。」

上人提醒大家,因為知道一粥一飯來處不易,故而抱持感恩心用餐,坐姿要端正以表恭敬,並且提醒自己「為成道業,應受此供」,為了好好修行,要把身體照顧好,才有足夠的體力,調整好身心,將該做的事做好,把握時間成就道業。同理,能夠在如此莊嚴的道場聞法修行,也要感恩許多人匯聚點滴的愛,工人的勞力投入,所以要用感恩心愛惜使用道場,維持道場空間清淨無染;不只不讓腳底的泥沙污染道場,即使是心中的貪瞋癡等無明煩惱也不能帶進道場,而且要在道場裏學習如何去除貪瞋癡。

上人說,培養知足的心可以去除貪念,每天的心態都很滿足,自然會感恩、歡喜,並且樂於付出,行善助人而建立德行。「德要自己修、自己做,修行就是要修德行,有做才有得。每天都要回想自己這一天做了哪些事,有沒有做錯?沒有就安心;這一天與哪些人談話,增長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同時增長智慧。做對的事,就增長智慧;如果做不對的事,就損了一分的德,多了一分的惡。所以我們天天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要謹慎,要好好修行,隨著時間增長生命的價值。」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