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孵化青年發明家

(攝影/游濬紘、劉偉興)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舉辦七年來,
四十七個好點子經過業界評選獲獎,已有作品進入商品化階段。
關懷社會的視野和創意,在業師陪伴下逐步成型,
青年發明家「破殼而出」,改變世界不是說說而已!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舉辦七年來,四十七個好點子經過業界評選獲獎,已有作品進入商品化階段。關懷社會的視野和創意,在業師陪伴下逐步成型,青年發明家「破殼而出」,改變世界不是說說而已!

站在作品「海龜防護罩」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薛凱潔向評審們簡報研發理念。「由於全球暖化,棲地沙灘溫度過高,導致幼龜雌多雄少,甚至出現九成新生海龜都是雌性的異常現象;若不設法挽救,將有滅絕之虞……」

展示桌上看起來像倒扣鍋具的防護罩,由甘蔗渣結合海藻膠等天然材質壓製,能遮陽通風,讓沙地維持適當溫度;上頭有告示牌標示龜卵位置,下部則留了幾個出口,方便破殼而出的小海龜爬向大海。

「全世界像你這樣的人才比較少,可是關懷海龜的人很多,我想問的是,這件事情的原創性有多少?」簡報完畢換評審上場,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首先出題,工業技術研究院蔡禎輝處長、設計界達人伍志翔總監也接著發問。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的評審團隊,聆聽「汲水人」研發團隊的解說並提問。(攝影/劉偉興)

「甘蔗渣的碳足跡有多少?會不會為了廢物利用,反而造成其他碳足跡?」「有沒有類似方案在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你勝在什麼地方?」連續提問考驗參賽者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對相關議題的熟悉度。

下一位上場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團隊,已在旁做好準備。儘管推出的作品「慈悲榻」按摩長照病床,還只能以人體模型、紙盒及被單組成模型作概念展示,但評審們依舊認真看待。

「賴床是普遍存在你我生活中的小確幸,但臥床卻成了某些人的不幸,他們的日常生活可能要專人照料,甚至產生壓瘡。我們希望能減輕這些臥床病人的痛苦。」團隊代表張銘元解說「獨立筒」版本的減壓床墊,不同於市售氣墊床由一節節氣墊並聯組成,輪流充氣、放氣以減壓,新版本以馬達轉動凸輪結構,驅動床墊裏數十個頂柱上下運動,不僅可以避免長時間壓迫,甚至有按摩效果。

「我想藉由各位評審的手,親身體會一下按摩的回饋。」在張銘元引導下,三位評審把右手掌壓在模型床的床單上,感受上下起伏的動感。評審伍志翔總監提醒:「如果它是軟的,凸輪轉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帶動按摩效果的;如果是硬的,就會有不舒服的問題……」

從百件參賽案件中評選出「大專院校組」十六組及「高中職組」八組優秀作品,在歷經緊張面試後,陸續揭曉前三名、佳作以及「最佳人氣獎」、「企業特別獎」等獎項。得獎作品中,有的已有實體成品,有的還處於概念階段,卻展現可觀潛力,值得進一步發展。而從學習成長的角度來看,每一位經歷過「燒腦」階段,從做中學的參賽者,無論排名為何都是贏家。

不躺平,有想法就行動

這項「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二○一七年起由慈濟基金會與慈濟科技大學合辦,鼓勵青年學子將創意化為濟世利生的能量。從第一屆四十多隊參賽,到二○二三年第七屆有一百二十多組團隊加入角逐,顯示當代年輕人儘管面臨諸多困難,依舊有許多人不願「躺平」,抱持改變世界的夢想並付諸行動。

參賽者在慈善、醫療兩大領域發揮創意。對慈善有興趣的團隊,從防災、備災、賑災需求切入,或是從人文關懷層面發想,設計可以改善偏鄉弱勢者生計、促進社區與環境永續的作品。如果志在醫療照護,則在扶持老弱病殘,助益長照方面下功夫,或是研發改善醫療執業環境,增進病人安全與福祉的好物。

參賽作品必須符合環保五R,「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有大用」中的至少兩項。「有很多產品在研發甚至量產時,耗掉很多資源,製造很大污染,所以我們要求創意發明的出發點要兼顧環保。」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說明。

去年度競賽,從五月一日報名到十一月十八日決賽頒獎為止,總計吸引了一百二十多組團隊參賽,最後篩選出二十四組進入決賽;為應對評審提問,每支隊伍都做足了「快問快答」的準備,矢志贏得好名次和獎金。

評審從生活實用、操作便利、價格合理、市場接受、應用難易等層面,評核審視產品的整體完整度,並回饋各團隊建言與問題。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說,比賽總有輸贏,「譬如比胖,院長就贏,但比年輕,你們就贏了。成績公布若跟你的想像有落差,這輸贏只是角度上的分別,有的是從商業來看,今天則是重視慈悲的出發點,還有關懷弱勢或關懷地球。」

趙有誠肯定大家的創意發想已經起了頭,「也許你周邊的年輕人最後會成為比爾蓋茲,也祝福你日後口袋在豐盈時,要記得你一開始的初發心,就是要幫助人。」

評審團隊面談雲林科技大學「慈悲榻」按摩長照病床研發團隊,觸摸、感受產品的性能。(攝影/劉偉興)

汲水人,前浪引領後浪

決賽隊伍之一的慈濟科技大學「汲水人」研發團隊,致力於無電力式慈悲淨水設備,投入時間長達一年半。具有護理背景的團隊成員蔣怡慧說,看到媒體報導非洲和未開發國家的落後地區缺乏乾淨飲用水,當地電力也不是那麼穩定,因此構思手動加壓的淨水器;過程中歷經多次失敗,不過團隊愈挫愈勇,認為目標明確,就值得努力。

他們以隨手可得的材料,如水管、寶特瓶、舊衣組成過濾器,在操作過濾後,拆下舊衣服清洗,即可重覆再利用,達到最高程度的回收再運用,具有無電經濟性、體積輕便性、過濾逆洗性、零件可換性、耗材可近性及環保再用性。

當他們以這樣的產品參賽的同時,慈濟基金會也將淨水設備送往蘭嶼,讓居民在十月上旬小犬颱風重創後,依然能享用淨水。

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呂學正組長表示,送到蘭嶼的「UVCLED滅菌淨水系統」,其前身是慈濟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曾經投入二○一八年寮國水患援助的「高機動節能淨水模組」,這組設備由四組過濾桶組成,淨水量能為一天兩噸,每組過濾桶都可放進大行李箱,由賑災人員拉著上客機、搭巴士,不必另外安排貨運。

二○二三年三月,工研院再度應慈濟所需進一步研發,濾桶比一個二十八吋行李箱再大一些,但濾水效能達一日三噸以上。「系統有三道濾心,第一、二道濾心先把濁度處理掉,第三道UF薄膜可以過濾大部分細菌,最後再用LED發出的紫外光,消除細菌和病毒。」呂學正信心滿滿地說:「從這套系統出來的水,可以直接生飲。」

這個案例顯示用於慈善賑災的「慈悲科技」設備,必須持續精進、日新又新,方能應對日益嚴峻的災難考驗,滿足多元需求。

慈濟科技大學「汲水人」團隊研發無電力式淨水設備,可應急提供乾淨飲用水(圖1攝影/劉偉興)。淨水設施是慈濟長期關注重點,二○二三年十月小犬颱風造成蘭嶼嚴重災情,島上因此缺乏乾淨飲水,慈濟基金會調集二組UVCLED淨水設備經富岡漁港運往蘭嶼。(圖2攝影/陳信安、圖3提供/劉秋伶)

新點子,助人離苦得樂

帶領雲科大團隊參賽的潘志龍教授表示,現在的教學很強調縮小學用落差,同學們的心血若能在全國性甚至國際競賽中入圍或得獎,這段履歷對未來升學、就業是相當有幫助的。

羅文瑞校長則說,學生團隊在財力、設備、技術等各方面無法和資源雄厚的廠商相提並論,呈現出來的作品或概念難免不成熟,但還是要鼓勵大家從事創新研發。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也進一步說明:「創新,並不一定要發明新事物,把現有可以運用的科技,跟眾生需求及慈悲善念結合起來,讓它能夠應用、產生更大的善的影響力,就是創新。」

慈悲是「予樂拔苦」,慈悲科技的研發重點在於能否助人離苦得樂?可不可以做到對大地眾生友善無害,乃至對已經殘破不堪的地球環境有所助益?以利他之心做創新研發,發揮的空間其實無限寬廣。慈濟邀請有熱情有創意的年輕朋友們加入這個「為善競爭」的賽事,持續為濟世利生付出愛心與智慧。(部分資料提供/吳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