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糕年糕 回家過年好滋味

靜思精舍是天下大家庭,每年農曆年節前做年糕、發糕與蘿蔔糕應景,讓慈濟家人感受傳統的年味與家的味道。元月十四日起六天做了一千三百斤年糕;元月二十四日起連續八天完成三萬五千顆發糕。蘿蔔糕不能久放,在發放日與過年前依需求而做,新鮮又可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有三年停辦照顧戶冬令圍爐,今年重啟,加上為了迎接想家的慈濟人,精舍增加「三糕」的製作量。二月二日適逢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精舍發放日,近三十年炊事經驗的德侶師父,在二天前就做了五十斤蘿蔔糕要與大眾結緣,特別是等待慈濟照顧戶的到來。「我已經做習慣了,沒有什麼!」

製作年糕與發糕都是同一批人員,德師父負責打漿調味,「這是一種責任,也是結善緣。」師父近幾年飽受腳疾之苦,每天仍從凌晨三點半做到下午五點多,靠毅力與意志力支撐著;心意至誠,二十五年來不以為苦。

家裏的事 傳承與承擔

「到精舍修行第二年,慈師父就要我承擔了。算算我做年糕也有三十多年了。」已安住於精舍三十九年的德愉師父說,早期量少以供佛為主,由慈師父與昭師父負責製作;二○一七年,愉師父將年糕配方等重責大任交棒給德師父。雖說傳承,但他持續守護著蒸箱的穩定度。

年糕與發糕有何不同之處?洗米、浸泡、瀝水、磨米等步驟一樣;接下來進入年糕重頭戲,米漿經過脫水、調味攪拌、容器抹油,倒入模中,人人一字排開,一關又一關地拍打,聲響遠遠就能聽到;因米漿中仍含空氣,在入模之後,要不斷地拍打,蒸好之後才不會千瘡百孔,導致發霉、壞掉。為了環保,常住有什麼容器就用什麼,各式各樣的大碗、小碗,大、小餐盤都派上用場,以因應大量需求。

今年的年糕有黑糖、紅豆、桂圓及桂花釀四種口味。其中桂花釀口味最為特別,之前桂花大部分是已離開我們的德仰師父所採摘,現在則是德和師父等人利用空檔到桂花園採收,經過志工挑揀、清洗,再由師父蜜成桂花釀,做成的年糕富含桂花清香。

今年有七十多位志工陸續回來承擔應景食品的製作,他們是每個環節的好幫手。「出爐了!」熱騰騰的發糕直達脫模區,先散熱,接著才能完整取出,再刮下殘留碗裏的發糕。德渙師父發揮巧思,將糕屑做成巧克力、檸檬、牛奶口味的糖葫蘆與鹹味串燒,惜福又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