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農十二月‧初四》
【靜思小語】為人植福最好的方法,是邀約共同造福─為自己種善因、結福緣,得善果、享福報。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人的承擔
與北區榮董及實業家團隊座談,上人感恩在臺北二十多天,天天都看見菩薩雲來集,聽到人人的溫馨分享,感受到人間充滿愛心,很有希望!慈濟五十多年來,讓這分希望從臺灣擴及國際,幾十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都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
「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都是發菩薩心,不是只當會員捐款而已,他們都承擔責任;要做慈濟人,就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哪裏有災難,就要承擔起救助苦難的責任,並且呼籲、帶動當地居民,共同付出助人。」
「慈濟向大眾勸募,募款尚為其次,最重要的是勸募人力。例如你們邀約朋友一起做慈濟,朋友再邀約其朋友,不斷地呼籲,讓人人知道慈濟,了解慈濟在做好事。募集人人一點一滴小小的力量,積少成多,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就有大力量。」上人舉緬甸農民存「米撲滿」為例,他們接受慈濟幫助時,已經窮困到一無所有,但是把慈濟人分享的「竹筒歲月」聽入心,開始有人每天抓一把米存到桶子裏,等下一次慈濟人來發放時,讓米撲滿「回娘家」。愈來愈多人響應,每個月把家家戶戶所存的米集中起來,可以幫助特別困苦的家庭。
其中,瑞那滾村有烏善丁師兄等當地志工的帶動,村民提振心力,把握接受慈濟幫助的因緣,殷勤耕種,積極工作以改善家庭經濟,也合力修建村莊的公共設施,提升全村生活,是很有代表性的扶困濟貧案例。「他們年年慶豐收,且人人感恩臺灣慈濟的幫助,許多人成為慈濟志工,再向其他村落推動『米撲滿』,邀約人人共同行善,翻轉人生。」
上人表示,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在尼泊爾藍毘尼與印度菩提迦耶等地,推行佛陀故鄉專案,也運用「竹筒歲月」鼓勵貧苦居民翻轉手心,行善助人,居民也踴躍響應。所以說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需要有人啟發與帶動。
上人指出,佛法能夠實用於人間、實用於生活中,大家平時參與讀書會,不是只有讀誦經文而已,應該深究每一句話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才能有真正的體會而得到法喜。「人生難免有煩惱,假如真正受用佛法,則智慧增長,就會看得開、想得透;什麼事情來到我們的面前,四兩撥千斤,一撥就過去了。我這輩子面對很多困難,我總是教自己要『四兩撥千斤』,輕輕一撥,心開意解,煩惱就不會停在心裏。」
上人繼續以皈依的「皈」字說明,面對逆境時要轉心念,讓心「反黑歸白」,背離黑暗的無明,面向光明善念;有善心、起善念,就要去付出,「己做己得,不做不得」,為自己種善因、結福緣,才能得善果、得福報。
常常有人捐款、行善,是要為子孫植福,此舉是出於對子孫的愛,助他們成就善緣。最好的方法是接引子孫同行善事,同行菩薩道,讓他們發一念心走過來,牽引的人也有功德。上人亦說明,行善、接引人,不是為了名利,付出無所求才是功德無量;如果有所求,心就有掛礙,因緣不具足,想要求的求不得,心又多一個煩惱掛礙。所以要無所求而付出,人人用無私大愛成就一切。
上人期勉座中的實業家們共同投入慈濟,愛的能量要不斷累積,不斷造福人間,讓臺灣永遠都能向世界發揮善與愛,臺灣永遠有福氣。行善付出不求多,人人每天付出一點一滴,長久累積與會合,就是大福大量,護佑臺灣平安。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