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回味百年繁華

*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2月28日

*電話:大里靜思堂40510777轉4423~4425(市話直撥)
0912-412600轉4423~4425(手機直撥)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大里是早年臺灣六大城市之一;進入大里靜思堂,當下就能穿越時空,回到墾荒年代。

慈濟大里靜思堂將「大里杙」的地方史料典故重現,讓大里鄉親了解過去的歷史人文和祖先耕耘的經過,這是很令人欣慰的人文展場,值得人人來駐足緬懷早期漢人來臺灣的歷史淵源。

大里杙,閩南語要念「杙仔」(ㄎㄧ. ㄚ )」;杙有支柱之意,也是繫舟筏的小木椿,是指大里的一個小港口。清朝康熙年間,臺灣中部地區一片荒蕪;直到雍正二年實施「屯兵政策」,朝廷派漳州人藍廷珍為總指揮官,調派固守在臺灣以及福建、廣東的兵力來此開墾,從烏日到大里、霧峰再到太平,這四個地區當時通稱為「大屯區」。

朝廷再陸續核准漳州、泉州人承租,許多大戶人家跨海而來,政府將租金的收入提出部分給官兵為福利,這就是乾隆時期盛極一時的「隆恩租政策」;福建移民陸續湧至,大里杙是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許多漢人在此做買賣,漸漸形成小村落。

常言「一府、二鹿、三艋舺」,實際上還有「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大里是當年臺灣六大城市之一,交通方便加上移民勤勞,很快成為臺中盆地最富庶的地區,並與犁頭店(今南屯區)、四張犁(今北屯區)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開發最早的地區。

南北貨物隨著南來北往的船隻運抵,再銷往葫蘆墩(今豐原區)、大墩(今臺中市)和草鞋墩(今南投草屯)。每當船隻靠岸,一位買家約請五、六個挑夫擔貨,大里街頭人山人海。

大里杙老街輝煌一時,打油行、小吃店、餐廳、戲院,還有稱為「販仔間」的廉價旅社,販夫走卒來大里買貨、挑貨時在此過夜;轟動全臺及對岸的醉月樓酒家,也在大里杙老街上;福興宮媽祖軟身神像,據傳是在乾隆年間從漳州移駕過來的,至今二百餘年了,更被列為國家文化資產。

大里杙還有一個輝煌的典故。清末,在地首富林秋金膝下無子,領養的兩個孩子在他六十歲時,想為他風光祝壽。

林秋金讓他們拿出籌辦壽宴的錢,為大里造了第一座水泥橋,名為「花甲橋」;七十歲時,又再以孩子祝壽的錢財造了第二座水泥橋,就是大里接烏日的「古稀橋」。林家造橋的善舉傳為鄉里佳話。

中部地區的第一支電話和第一盞電燈,據說也是在林秋金家中,吸引人潮來觀看他家那盞「電火」。

兩百多年來,大里溪歷經數次氾濫、河川改道多次,加上近幾十年整治,地形、地貌全改變了,碼頭也找不到了。

大里杙老街盡頭的倒栽老榕樹,是繁華過往的見證者。榕樹枝以倒插的方式種植,生長緩慢卻枝葉扶疏,在風水上有庇蔭地方的意涵,也稱「倒頭榕」。

大里杙到光緒年間逐漸沒落,民間地理學家覺得應該來個乾坤大挪移,要把地氣翻轉過來、不再流失,於是把榕樹顛倒過來種植。經過一百多年了,乾坤大挪移有沒有效果?沒有人知道,留下這麼一個典故讓人們回味過去的繁華。

大里靜思堂展館復刻大里杙碼頭,文史工作者阮德揚(中)講述地方典故。(攝影/徐金生)

附錄

乘風破浪造船記

撰文‧吳陳梅燕、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林慶堂(右二)等志工合力將打造完成的帆船運抵大里靜思堂,準備安放。(攝影/曾燈章)

大里靜思堂門前矗立的帆船,是中區「船與傳」聯展的主視覺,象徵著大里杙昔日歷史,也寓意法船啟航。

二○二二年七月底,中區「船與傳」聯展啟航,眾人紛紛在矗立於大里靜思堂前的帆船自拍「打卡」。

「船」就如佛教中度化眾生到彼岸的法船,「傳」則是傳揚慈濟慈悲濟世的精神,也傳遞地方歷史的價值。承擔布展企畫的黃玉櫻認為,大里靜思堂也像一艘「船」,是接引會眾的道場、讓民眾心靈依靠的地方;製做一艘船的裝置藝術作品,不僅含藏大里昔日的歷史,也有慈濟法船啟航的意義。

觀展動線由大里杙館破冰,接著到大愛屋館了解九二一地震後慈濟急難救助與援建,再回溯慈濟的草創時期與四大志業的發展;環保館則呈現以回收物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工藝作品,讓民眾將環保落實生活中。

負責造船的林慶堂具有廣告設計專業,因為認同黃玉櫻的構想,於是從網路找出船的造型,開始著手設計。當設計圖畫出來時,大家疑惑這艘船真的做得出來嗎?林慶堂也自我質疑,但還是默默地開始行動。

他拜訪從事鋁門窗工作的王坤城,提出建議:「你可以按照比例,把船身的框架做起來嗎?美化和完成就由我來。」有興趣挑戰新事物的王坤城,為了分擔林慶堂的壓力,看著圖想了約莫十幾分鐘後:「好,可以試試看!」讓林慶堂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為了不讓王坤城半途打退堂鼓,林慶堂告訴他:「兩週可以嗎?即使骨架看到很多釘子也沒關係,可以用鋁條彎成一節一節再來組合,最後我會將船身整個包起來。」

鋁質輕巧、好裁切,用鋁片固定接合處,不必用銲槍焊接,但還是考倒了王坤城。因為一艘船的骨幹如果不精實,哪經得起風浪?帆船要矗立在大里靜思堂前,必須堪得住日曬雨淋至少五至十年;船身如果褪色可以做新的,但是骨架必須耐用。

鋁管不能用火燒來做出弧度,王坤城決定裁切鋁管再接合形成彎折,再從內側用鋁片固定、以螺絲鎖住;但稍不留心,就會裁錯,「我會停下手中的工作,泡壺茶把心先靜下來。」從錯誤中思考再出發,他愈做愈有心得,一個月後終於完成了。

林慶堂利用廣告中空板韌性強、不易龜裂的特性來包覆船身,外皮再貼上屬於戶外材料的木紋貼皮;以帆布做成風帆,就連風切面的角度都細心考量,並且在船身設計風切孔,讓船身不被強風吹倒。木心板黏貼廣告發泡板做成錨,帆桅上的瞭望臺是用回收冰淇淋盒製作,再以十四支回收咖啡罐設計為前後護欄。

這艘帆船長和高各四米,貼上慈濟法船LOGO和「里仁為美,憶昔大里杙」字樣,非常壯觀有道氣。五月底,帆船被載往大里靜思堂途中,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志工擔心地問:「這樣吹風淋雨,有沒有關係?」林慶堂說:「沒問題!這艘船本來就考量放在室外而打造。」

當帆船安置在大里靜思堂門前,黃玉櫻說,看到法船完成,打從心底的感恩及感動更是溢於言表;志工們再合力打造原木造型的碼頭和木樁;帆船再加上碼頭,讓大里靜思堂成為中區「船與傳」聯展的最佳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