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 慈濟倡議:不要小看你的每一餐

慈濟聯合國代表團十一月三日在氣候峰會的「氣候融資日」上,召開第一場記者會。(攝影/楊健正)

甲烷減排,為這一屆氣候峰會共識,
慈濟聯合國代表團倡議「植物性飲食」,
減少畜牧業活動所產生的甲烷,人人都能對減緩全球暖化作出貢獻。

甲烷減排,為這一屆氣候峰會共識,慈濟聯合國代表團倡議「植物性飲食」,減少畜牧業活動所產生的甲烷,人人都能對減緩全球暖化作出貢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今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二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與會的近兩百個國家,檢視在二○一五年簽訂「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後,為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各國所做出的努力,會中也有多項協議簽署與共識:在二○三○年前碳排放需減半、停止砍伐森林、甲烷在未來十年需減排三成及逐步淘汰燃煤等。

慈濟長年致力環保與倡議素食,提出氣候變遷改善之道,今年也獲得聯合國准予參與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年度氣候會議,臺灣、美國、馬來西亞、德國與英國共十五人出席,期間與相關代表討論如何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合作伸援饑荒國家,與各國信仰領袖尋求跨宗教合作項目、舉辦周邊論壇,並透過多場記者會發表論述。這也是慈濟第七次參加氣候峰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與臺灣氣候專家彭啟明博士召開第一場記者會,主題為「Buddhist Path to Carbon Neutrality」,以慈濟志業為例,說明佛教組織改善氣候變遷的努力與實踐。

在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全球食物供需系統轉型」座談會中,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全臺七所慈濟醫院提供「植物性飲食」,不只減碳還能減少疾病。他也提到,氣候峰會中大家一直在談「行動」,其實行動需要從日常生活開始,「從三餐飲食下手,就是我們最快速且能影響到氣候的行動!」他強調,不要小看每一個人飲食的影響力。

在COP26展開前,今年八月九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即釋出了「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工業革命一百多年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迄今已造成地表升溫攝氏一點零七度,且「極可能在二○四○年前跨越一點五度的升溫警戒線」。

專家們重申:氣候變遷「確實存在」,而且明顯是「人為造成」;這次報告對甲烷的影響也提出具體數據,而甲烷與畜牧產業息息相關。早在二○○八年,前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Dr. Pachauri)即公開報告:「最簡單就是少吃肉,我認為這種生活方式與改變,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即是以少吃肉來縮小畜牧業規模,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式。」報告最後他強調:「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多次與慈濟團隊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彭啟明,在出席COP26前夕,解讀了「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一九九○年首次發布評估報告,迄今已是第六次報告了。以前的報告會說「還不是很確定」、「還有可以討論的地方」,但這次報告把很多東西變得非常確定;例如二○一三年第五次報告中,認為上升攝氏兩度,人類還可以接受,但在二○一五年底的巴黎氣候協定又下修為一點五度;最新這次報告直接告訴我們:「守不住了。」

也就是說,在二○四○年前,不管人類如何努力減碳,都一定會超過一點五度了;可是,我們不能只看眼前二、三十年而已,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希望在二十一世紀末仍能讓後代子孫看到地球希望。

上述所謂的一點五度,我們目前已上升了一點零七度了,它是這一百多年來,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所造成的。

這一點零七度,除了二氧化碳造成氣溫上升零點七五度,甲烷也「貢獻」了零點五度,兩者加起來就有一點二五度;然後再扣掉硫氧化物懸浮微粒造成零點三度的降溫,以及加上其他溫室氣體造成的升溫,得到這個結論。

燃燒化石燃料所致的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第一名,甲烷次之,兩者都與人類活動相關。甲烷的產生,來自農牧業活動、天然氣與石油開採過程和垃圾掩埋,其中畜牧業就占了一半,僅是牲畜腸道發酵(放屁)更占其中三成。全球肉食的數量在過去五十年來已成長四倍,人口愈來愈多,吃肉比例愈高,未來畜牧業產生甲烷比例應該會再往上衝。

早晚溫差攝氏十度,大家感受輕微,但若把地球溫度上升一度,當作是從正常血壓收縮壓一百二十變成一百四十來思考的話,就會很有感覺了,長期下來就會有一些併發症慢慢出現。

從報告中可看出,二氧化碳濃度是兩百萬年來歷史新高,已超過四百二十個ppm;海平面上升幅度,是三千年以來最高程度,若無法遏止,將導致低窪地區面臨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水患;而北極海冰面積是一千年以來最少;高山冰川消退,則是二千年以來最快……

上述幾個例子,都是具體的「千年證據」。人類工業革命一百多年來,地球溫度上升一度,已經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森林野火,在某些地方算是正常的,是一種大自然的循環;可是當人類不斷跟森林爭地,就容易觸發更多森林野火,溫度提高也助長林火的發生。

強降雨情形也愈來愈頻繁,而且那些雨量也保留不住;像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三天就降雨近三千毫米。這幾年間即使沒有颱風,也出現驚人雨量。

乾旱情況也顯著增多,包括臺灣這兩年即是如此。過去約九到十年遇一次大旱,現在則是兩、三年就出現。熱浪頻率也增加,甚至每年夏天都非常酷熱,以去年臺北市為例,中午逾攝氏三十五度有八十八天,以前平均約二十天左右。這些變化都是很急劇的,而且直接衝擊人類生活。

雖然甲烷的排放量,並沒有像二氧化碳那麼高,但它造成氣溫升高的速度與強度,卻是比其他氣體都來得大。在COP26中,各國若願對肉類的工業或食物產業鏈的改變做出具體承諾,對減碳是相當重要的;而且,這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

蔬菜特性與保存期限,無法像肉類較容易跨境運輸,就像在世界各國都可以吃到美國、澳洲、日本牛肉,肉類排碳量也自然比傳統的農作物來得高。

畜牧業本身就有爭議性,一來是它影響了地球溫度上升;另一個則是畜牧業本身,也就是豢養數量一直增加,那牲畜們的食物是怎麼來的?不難想見,一定需要更多耕地來生產飼料。

從「食物安全」來說,地球正處在一個「臨界點」,當遇到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植物生長、收成季節突然發生乾旱或颶風,農作物損毀,糧食供需會產生問題,也會造成價格波動;富裕國家或許還沒大問題,但較落後國家就要花更多成本以取得糧食,就很容易造成社會動盪。

考慮到畜牧業在排碳的占比,人類勢必得做出選擇。但不可否認,有的國家不一定能配合,因為他們的經濟命脈是靠畜牧業。就此而言,我覺得在飲食上鼓勵蔬食很好,總是要努力讓人類不要隨著GDP成長,而讓畜牧業擴張得太快;若有可能盡量維持,然後慢慢往下降,或許這是較好的做法。

IPCC這份報告有點類似「健康檢查報告」,就像在抽完血、照完超音波後,醫師告訴你,全身上下都出了問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減緩和調適,就好像你體重過重、血壓超標,現在就要趕快減重,至少不要再惡化。降低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即使不能完全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至少也要符合碳中和的水準;改變用電的習慣、使用零碳建築,都是必須立刻思考和行動的。

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再一個恐嚇行銷而已,而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改變!

近兩萬五千位代表參加氣候峰會,於展場中交流減緩全球暖化的計畫和科技;慈濟志工分享由回收物再製的環保毛毯等各種產品。(攝影/邱垂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