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二十二日 教育發光

10.20~22《農九月‧十五至十七》

【靜思小語】教育不只是職業也是志業,為未來創造希望、為人間開創未來。

世代不忘「那一年」

十月二十日,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談話,期勉把握時間,用經營家業的心情,把教育的品質、水準樹立好,讓海內外家長有信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就讀。「教育不只是職業,是家業,而且是我們發願立志要投入的志業,要用這分心情為未來創造永恆的希望。人生幾何,長短不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生命時間,為臺灣、為全球開創未來,也為我們自己提升此生的生命價值。」

上人說,與全球面積相較,臺灣很微小,但是慈濟人在五十五年來為人間的慈善付出,讓一百多個國家地區接受慈濟大愛,也讓臺灣發出光芒,成為地球上的一個亮點。教育也要跟進慈善,從臺灣發出教育的光芒,做出讓家長安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受教育的好品質。

十月二十一日,醫療與教育志業主管於院校聯席會報告後,上人開示,慈善志業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步,做到如今慈濟大愛從微小的臺灣發出光芒,廣傳國際;再次期許慈濟教育從臺灣做出國際肯定的好品質,可以向國際招生。

上人說,花蓮慈濟醫院走過三十五年,而教育志業在三十二年前起步,都是認為有需要就去做了,也是自不量力之舉;回想艱辛的路途,「我很感恩,無論是醫療或教育,有這麼多位醫師、教授能夠信任我、願意幫助我。最近總是看著現在、想起過去,緬懷已經往生的人,我覺得沒有後悔,也希望人文志業整理好五十多年來的慈濟歷史,給予這群跟著我一起為志業打基礎的人一個交代。」

上人提到許多慈濟人都是身心奉獻做志業,抱著使命感做慈濟、說慈濟,再辛苦都甘願付出,而且發願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往生後捐出大體奉獻醫學教育,可說善用此生、此身到達淋漓盡致,這群弟子都很令人感佩與懷念。

上人說,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許多慈濟人衰老、身有病痛,都是難以避免的過程,要坦然以對。不過,在生與死之間,慈濟人把握時間,做了許多利益人間的好事,而且有些人帶著慈濟種子,在居住地開拓、耕耘慈濟志業,讓種子從「一」生無量,此生很有價值。

「慈濟宗門在人間,開啟四大志業,四大志業都不可忘記慈濟的精神方向,就是靜思法脈,這是志業的起點,也是慈濟人的精神源頭。」上人期盼大家「守志奉道」,合和互協,共同樹立志業的價值,並且將法脈宗門的脈絡流傳千秋百世,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那一年」為何樹立志業,以及志業的方向和目標。

走上菩薩道的起點

臺中、彰化、南投、苗栗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精進研習會,十月二十二日圓緣典禮,上人開示,大家已經走上菩薩道的起點,「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要在人間認真耕福田。

「在佛陀的時代,全球人口一億多,現在近八十億人口。人口愈多,更為複雜、無明的見解會使地球空間受到更嚴重的污染,天災人禍更多、更嚴重。」上人說,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瘟疫,也是對全人類的「大哉教育」;面對眾生共業的業力,即使力量微如須彌山下的小螞蟻,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盡心盡力勸素、勸善。這一念心堅定,認定方向以後就日日精進,總有一天小螞蟻也能爬到須彌山的山頂。

佛教徒皈依三寶,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上人指出,所謂的「道」是菩提道,存在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凝聚大眾的力量,在人間開道、鋪路,帶動人人走上這條開展全球的菩薩大道,已成就者接引當成就者,當成就者接引未成就者,同行菩薩道,救度苦難眾生。眾生共業的業力沉重,以致天下多災、眾生多苦;若能接引人人行於善道、力行善法,人間有福,福氣就會像一張保護膜,能夠減少天下災難。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宣導善法,持續招募人間菩薩。

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是佛陀所說法,從過去流傳至今,還要延伸到未來。佛弟子有傳法的使命,須深入體解經藏,信受奉行佛陀教育,才能傳法予他人。上人指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講經其實是在說道,這條道是從佛陀時代鋪過來,期待大家身體力行。

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人間善事無法只靠一人、少數人做到,要廣邀天下善士,以眾、以群來淨化人心,造福人間;要造福人間,就要與法親合和互協,合於佛心師志,共同發揮菩薩良能,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