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善的螢光

社論
社論

十月中旬高雄市鹽埕區的「城中城」大樓發生大火,罹難人數為近二十五年來在同一棟建築物因火災喪命的新高,數字超過二○一四年高雄氣爆事故的亡者。慈濟志工同樣在第一時間趕抵現場,提供救難人員飲食等物資後援,並陪伴守候大樓外的受困者家屬,協助家屬指認遺體。

據媒體報導,「城中城」大樓原是住商集合式大樓,於一九八○年代是當地繁華的地標,爾後因都市商圈轉移而使空間閒置。由於租金低廉,釋出的空屋也成為移居都會工作的青年,或高齡、獨居等弱勢族群的居所。住民中有不少是子女長時間在外工作的「類獨居」長者,未必受到政府社福制度的照顧,住民間也缺乏互助網絡,只能依賴民間社福團體的協助。

大樓中有部分住民曾經是慈濟的關懷戶,火災後,志工與社工員也主動照應鄰里居民所需。本期的年度回顧報導,包括「城中城」大火在內,慈濟志工除了在急難當下提供後援,也因為與縣市政府陸續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他們平日即以社區為關懷據點,慈善行動也因此有深入的著力點。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社區意外事故或是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災後復原所耗費的資源極高。基於降低災害風險的考量,慈濟基金會響應政府近年推動的「韌性社區」與「防災士培訓」計畫,協助社區培育居民自助的能力。

韌性(resilience)的概念意指「適應變遷的能力」,包括面對突然的天災,或社會經濟逐漸走下坡,人們在衝擊之後能回復正常運作。當社區住民彼此間愈能有互助的共識,對環境也具備危機意識,就能培養更大的「韌性」。

政府自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更注重與社區、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協作機制;非營利組織也因為機動性高及志願性的特質,能夠快速回應地方需求,陪伴社區落實自主防災,可說已是災害協力治理的關鍵角色。

「人間苦難偏多,哪裏有災難就需要菩薩湧現。」證嚴上人期勉慈濟眾多志工,自我期許成為運載群生,得度彼岸的人間菩薩。即使個人力量微薄,但也能如螢火蟲般,於住居所在閃亮發光,撫慰多難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