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煩 上雲端抓藥

受限疫情不能出門行善,那就上雲端讓內在昇華,
品書會在線上與實體間接續不輟,
數人談心沒壓力,輕鬆入門讀好書,佛法就在生活間。

受限疫情不能出門行善,那就上雲端讓內在昇華,品書會在線上與實體間接續不輟,數人談心沒壓力,輕鬆入門讀好書,佛法就在生活間。

在疫情震盪起伏的二○二一年,許多活動被迫暫停,但是有一項活動,不僅沒有因為疫情警戒提升而停止,反而愈加蓬勃,那就是以證嚴上人講解《法華經》的著作《靜思法髓妙蓮華》為讀本的「品書會」。

社區一隅,閱讀是日常

「慈濟的品書會,就如同一個『交心會』,除了聞法,也可以聊聊家庭、孩子,什麼都可以分享,但都一定要回歸上人的法。」家住高雄岡山的志工陳聰敏,娓娓道來自己帶領品書會的歷程與收穫。

陳聰敏在二○○四年就邀請在地志工自組讀書會,去年起展讀《靜思法髓妙蓮華》,自覺最受用的經文內容,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的恭敬精神。

「做志工的過程,也可能被觀念不同的人口出惡言,我轉述了常不輕菩薩這個故事到品書會上,希望大家能一同學習這樣的精神。」陳聰敏如是自勉。

如同其他鄉鎮,許多慈濟品書會以中高齡志工為主,陳聰敏所帶領的岡山共修處、橋頭、蚵子寮等地的品書會,在今年疫情警戒升為三級之後,一度暫停聚會一個月,但疫情趨緩後很快恢復,畢竟高齡長者較不熟悉網路、會議軟體的操作,還是喜歡面對面共聚一堂;相對地,由年輕人組成的北區靜思鼓隊品書會,在這方面就很熟練,而且把線上品書會辦得有聲有色。

學佛聞法,很「潮」的事

「剛才安東尼和彭瑜有講到,宗教很生活化,信佛也要很『潮』,其實上人也有講到,什麼是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週二晚間八點,正當下了班的年輕人聚會娛樂或上線聊天時,北區靜思鼓隊成員們卻是興致勃勃地上線分享聞法心得。

與會者中,有獲得國際大獎的平面設計師、年輕但經驗豐富的專案經理,言談間不時迸出年輕世代慣用的新潮用語;但是講到經文內容時,可是極其認真、慎重,一字一句都不馬虎。

「比丘名為乞士,又名怖魔、破惡跟淨命;真正的魔,就是我們心中的貪瞋癡。」導讀人楊惠閔首先報告上人對比丘一詞的解釋,說明破除無明、復歸清淨的修行之道。

另一位夥伴摩里森則分享自己如何在被冒犯時,化解「瞋」念。那時一位不是很熟的朋友向他推銷投資方案,他表示沒有興趣,沒想到對方竟發訊息嘲諷:「你應該是沒錢投資吧?」

「當下我心想,你『是在哈囉』(開玩笑)嗎?」按捺住怒火,摩里森轉個念頭想,道不同不相為謀,就好聚好散吧!「我是用善解度過這個瀕臨,不,是已經火大的狀況。」摩里森說。

喜聞佛法、愛好鼓樂的北區靜思鼓隊成員,從二○二○年五月開始,每兩週一次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並於今年五月上旬在花蓮靜思堂首場《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中,與優人神鼓團隊一起上臺,擂響動人心弦的法鼓。

無奈五月中旬疫情驟然升溫,年度後續展演延期,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的定期聚會,也改為線上。但聞法、求法的心並未動搖,大家準時上線,因為獲益良多,分外珍惜每一次共聚時光。

「《法華經》我們讀不懂,上人就把它講解成《靜思法髓妙蓮華》,讓我們很容易讀,又用了很多慈濟的小故事,很接地氣。」鼓隊品書會成員王宣方表示,生活中難免遇到煩惱,但是在閱讀上人著作時,往往會驚覺,當下所讀的這一篇,正好「對症下藥」。

與大家分享、讓自己受用,事先「備課」是一定要的。每位成員都要收視分配到的上人開示《靜思晨語》節目集數,閱讀預計講述的《靜思法髓妙蓮華》書本段落,再想想最近的生活經驗中,有哪些部分可以跟大家分享,也讓所讀到的法能在生活中真實相應。

閱讀中有所得,也讓忙碌於平面設計工作的王宣方,儘管工時長、空閒少,卻不願缺席。「當你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再忙都會把時間擠出來。」王宣方歡喜地說。抱著「傳遞佛法給更多人知道」的心念,他們要一直讀下去。

從年輕人到老菩薩,只要有心皆可參與品書會。慈濟各志業體的同仁,也努力在本分職務之外,抽出時間品書聞法。

「書中提到了四種妙法,分別是:信不退、位不退、證不退、行不退,但眾生心無定性,念念不住,所以,上人常教我們要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感恩有這樣的因緣,這樣的能力,可以一起付出,為天下事盡力去承擔,如同疫情期間,護理同仁沒有退轉,反而逆風前行。」在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小白花品書會」共修時,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以「四不退」與辛勞的護理同仁共勉。

身為東部唯一醫學中心,花蓮慈濟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患責無旁貸,院內醫護人員在照顧病患的同時,還得時時進修防疫新知,閱讀醫學報告。但大家還是不忘參加品書會。

護理部副主任葉秀真表示,從書中找到對應的解方,就是大家願意參加的動力,愈忙愈需要片刻的寧靜,聽他人分享也是一種收穫。也因此院內各單位都擺上了《靜思法髓妙蓮華》套書,供人隨時取閱,就像常備良藥,有需要就可立即服用。

善用科技,隨時展書讀

一年多以來,慈濟品書會已在全球帶動展開。病毒的威脅無礙人們聞法,以往受制於集會空間的閱讀共修,反而在疫情的「逆增上緣」中更為發揚光大。

「我們很感恩,疫情嚴峻時,還好有品書會安撫大家的心。」編導《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帶動各地品書會的慈濟志工呂慈悅表示,五、六月間,很多原本忙碌的人一下子百事停止,往往陷入緊張、不知要做什麼的惶恐。但是加入品書會,閱讀上人整理歸納的經文教法,聽別人分享心得,許多憂慮煩惱找到了解方,「整個人都想開了!」

展讀書籍、上線看晨語開示,如今品書會能使用的資材,又多了入經藏影片。

適逢慈濟五十五周年,四大藝文團體與六百位慈濟志工今年五月三日、五日在花蓮靜思堂首演《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呂慈悅及工作團隊剪出每段兩分鐘的精華共十四段,讓志工們在講解經文內容如〈火宅喻〉、〈窮子喻〉、〈化城喻〉時,都可播放相應的片段,並有慈濟精進資源網的歲末祝福入經藏教學,幫助大家更有感地了解經文內容。

「疫情降級後,品書會成員們終於可以見面一起共修,但是線上品書會還是繼續,就兩種並行。」呂慈悅說明,從一開始的小班制讀書會,到相會在「雲端」的連線共修,品書會的運作型態,已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更方便、彈性,但不變的是聞法、學法,非讀不可。不僅當下如此,還要長長久久恆持不斷!(資料提供/陳麗安、廖哲民、葉秀真)

如是我聞 說我所悟

「以前的讀書會,就是一個人、一部簡報這樣帶,現在參加品書會,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個章節導讀,非開口不可。」為各地志工進行示範、分享帶動方式SOP供大家參考的志工呂慈悅表示,引領大眾參與品書會,有兩個重要用意:

首先,二○二一年度登場的《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是上人傳法說法的殊勝因緣,演繹團隊邀請專業藝術家以精湛的戲曲、鼓樂展演法華要義,各地慈濟志工也是重要成員。參演者在演繹前共修《靜思法髓妙蓮華》,方能讓法入心並在舞臺上傳達法義。

其次,自二○二○年三月,臺灣進入疫情警戒期後,許多活動都被迫停擺或降載,維繫眾人道心就成一大難題;而且在人心惶惶時,用法去安定人心是很重要的。

因此自二○二○年四月開始,慈濟花蓮本會便大力推廣小班制的新式慈濟讀書會。「你只要在家附近找到據點,邀約親朋好友、法親會眾、成立群組就可以開始讀書。而且進行分享時,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進去。」呂慈悅解說道。

上人為何要把讀書會命名為「品書會」呢?所謂的「品」就是品嚐,一如喝茶時,要先聞茶香,而後細細品味茶湯的味道。「上人希望大家讀書要讀進內心,『品書』就是要讀到經書的內涵,讀到它的韻味。」呂慈悅進一步說明,小型品書會不僅能降低一人染疫,波及數十人的健康風險,也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講述、印證經書內容,彼此的智慧激盪也就更熱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