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白米飯的滋味

圖1:莎米拉(中)帶著兒子下樓,看到即時的糧援,頻頻落淚。(攝影/林振勝)

圖2:吉隆坡慈濟義診中心成為疫苗接種站,為難民施打疫苗。(攝影/莊貴賀)

抱著米甜甜入夢的女孩,吃著白飯流淚的難民婦女,
有萬般滋味在心頭。

抱著米甜甜入夢的女孩,吃著白飯流淚的難民婦女,有萬般滋味在心頭。

馬來西亞疫情七月起高燒不退,八月最頂端時單日逼近兩萬五千人確診;行動管制令反覆執行,各行各業受打擊,低收入戶面臨斷炊,民間發起「白旗運動」,也設立食物銀行,助人也互救。慈濟雪隆分會推出「Food Care社區關懷計畫」,七到九月設立四十多個定點服務站,每週發放糧食,照顧了四萬五千戶次。

家中米糧用罄,一位媽媽用僅有的麵粉烹調不同口味的食物,讓孩子充飢;不論廚藝有多精湛,想吃一碗白米飯遙不可及。 那天領回慈濟發放的生活物資包,其中的一包五公斤白米讓全家人欣喜在心。志工後續電話關懷,那一端傳來媽媽喜悅的口吻:「小女兒高興地以白米包當枕頭沉沉入睡。」

九月十日,志工葉寶蔚的手機收到緬甸籍難民莎米拉(Samira)的信息:「請問您知道哪裏有免費的食物可以申請?家裏只剩下半罐奶粉,我和丈夫還在等待施打第二劑疫苗,所以還不能去找工作……」葉寶蔚趕緊為她申請專為難民設立的「慈濟難民Food Care關懷計畫」,一拿到現金券就直奔她家樓下。

七月時,也是葉寶蔚為她申請到難民專案補助金;那時疫情嚴重,想要去超市購買糧食也不容易,志工們把家裏的嬰兒紙尿片、口罩、罐頭、蔬菜、泡麵、雞蛋一併帶來,當莎米拉看到這一些,眼淚湧出……

十三年前她從緬甸來到大馬,與同是緬甸籍的先生共組家庭;不曾向人求助的他們,在疫情期間孩子挨餓、積欠房租,不得不向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求援,「官員回電給我,說有個慈善團體會幫助我……」她看到慈濟志工快速抵達,非常訝異,原來和她所求診的慈濟義診中心,是同一個機構。

馬來西亞難民署登記在案的難民與尋求庇護者超過十七萬人,沒有合法身分,生活原本就拮据,行動管制令期間,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慈濟雪隆分會延續多年來與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合作的經驗,去年四月增設COVID-19短期現金生活補助專案,由難民署提供個案名單與資金,志工評估與發放,以一次性補助來援助難民,三個月為一期,最多延續九個月。

計畫開跑後,陸續接獲難民因付不起房租而將被驅趕的提報,亦不乏家裏瀕臨斷糧窘境,慈濟雪隆分會於八月成立難民Food Care關懷計畫,提供現金券到指定超市購買食物。一對母子領到現金券後立刻買兩袋米,抱著米流眼淚,「這兩個月我們兩天煮一餐,沒有吃飽過,今晚煎蛋配白飯,終於吃得飽了。」

疫情期間,吉隆坡義診中心毅然決定照常營運,符之良主任的考量是:「難民可就醫的管道不多,如果我們關門的話,他們何去何從?」團隊不僅為難民看診、送慢性病藥物到府,還提供免費篩檢、接種疫苗,讓雇主安心聘請難民重返職場,生計就有著落。 

災後動員 慈善在地化

圖1: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八月十四日襲擊海地,造成兩千多人罹難,近十三萬房屋毀損,志工與當地宗教組織合作深入重災區,持續進行大型發放。十月一日在博蒙特市,二千一百戶受災家庭領得糧食袋與大米,並有「慈濟家庭醫療包」可做基本防疫。(攝影/凱辛雅)

圖2:颶風艾達侵襲美東,紐約市一度進入緊急狀態,住屋地下室或一樓嚴重淹水,甚至有民眾逃生不及。紐約慈濟人展開援助,居民在發放現場回憶災後遇到慈濟人來訪,立刻獲得現值卡幫助,感動流淚。(攝影/溫雅娜)

圖3:七月中旬南非發生暴動事件,受到重創的德本地區物價飛漲,居民失業、生活更加困難,本土志工為一百四十一個社區供食點帶來白米等十項物資,並深入社區關懷急需幫助的居民。(相片提供/慈濟德本聯絡處)

圖4:中國大陸山西十月初連日豪雨成災,超過一百七十五萬人受災;華北慈濟志工十月十日起於晉中市祁縣勘災,於豐固小學安置點幫忙架設福慧床。其中來遠鎮路毀橋斷,村民冒險走出災區求助,慈濟十月下旬向多個村落一千四百人發放過冬物資。(攝影/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