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俞柏清)
我知道慈濟很好,但我捐錢就好,也覺得慈濟人這麼多,不差我一個。經歷三次因緣的巧妙安排,三十年後,我終於回到慈濟菩薩道上!
「一波三折」,是我這兩年見習培訓慈濟委員的寫照。二○二○年開始志工見習,就迎來了新冠肺炎疫情,二○二一年幾乎所有培訓課程轉為線上參與。好不容易慈濟的「四大八法」都了解了,二○二二年九月下旬準備回花蓮心靈故鄉尋根與圓緣,又碰到○九一八池上地震,臺東與花蓮之間臺鐵中斷。感恩培育團隊的努力,成全我們的尋根心願,從臺南搭高鐵到臺北,再轉搭臺鐵北廻線回花蓮,變成了難忘的「環島旅行」。
十月三十日,我受證為慈濟委員。當初,我是為了媽媽的心願才勉強參加培訓,工作的忙碌讓我連培訓的自傳都是二兒子幫我寫的;同修本碲師兄也調侃我:「以你這種『刺牙牙(閩南語,盛氣凌人之意)』的個性,一定領不到慈濟的委員證啦!」
我熱愛自由、不受拘束,對於培訓的種種儀態要求非常抗拒也不適應,總在心裏嘀咕:「為什麼上個課有三、四位師姊來關心我,頭髮沒有梳好?衣領三顆扣子有沒有扣好?皮帶頭弄正了嗎?」她們好意提醒,我就恐嚇回嘴:「你再說一次,我就退訓!」
我就好像一輛坦克車,培育團隊裏每位關心我的志工,都被我不禮貌地碾過去;幸好她們每天都喝「慈濟四神湯」,這兩年來都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對待我。現在回想,自己真是無知又幼稚!把服裝儀容打點好,等於把自己的心安頓、收拾好,就是提醒我們透過端正儀容來收攝心性,為承擔慈濟志業做準備。
不能讓媽媽「被騙」
回想我和慈濟三十年來的三次因緣,就好像現代版的《法華經》窮子喻,我就是那個在外流浪的「窮子」。
一九九一年,善良單純又樂於助人的媽媽,聽說花蓮有位師父要蓋醫院,她不但把全家加入慈濟會員,還一塊磚頭、一輛輪椅、一張病床地幫忙募款。我從小個性多疑、防備心重,加上我念法律系,覺得她一定是被騙了!在媽媽安排下,我到靜思精舍長住一年,表面上當志工,但抱持著揭發宗教團體「欺騙歐巴桑」的「臥底」想法而去。
當時大學剛畢業,對人生感到茫然,在精舍前三天的每天晚上,我都因為思考不出答案而失眠,但隔天的早課,上人在「靜思晨語」講經時,竟然就精準地回答了我前一晚的困惑,感覺我被連續當頭棒喝了三次!
一開始我協助財務對帳,年底要把扣繳憑單寄給會員,哪怕只是誤差一百元,花蓮本會的同仁挑燈夜戰也要找出錯在哪裏,讓我看到慈濟帳目的清楚;還有精舍師父自力更生、不受供養,我也幫忙曬過薏仁、做過蠟燭,讓我信任慈濟的「專款專用」。
那一年花蓮的冬天特別冷,許多隨師行記的師姊都感冒病倒了。有一天,德宣師父突然跑來大寮,左顧右盼地看到正在切菜的我,指著我說:「你!趕快去換衣服。」我一頭霧水卻也乖乖聽話,後來才知道是要跟隨上人外出開會,讓我在旁做紀錄。親眼看到上人為興建花蓮慈濟醫院篳路藍縷、勞心勞力的過程,眼見為實,我才放下傲慢和質疑而肯定慈濟,於是在三十年前皈依了上人。
那一年後,我回到臺南的滾滾紅塵工作,想著:「慈濟很好,我可以捐錢就好,至於做慈濟,就讓爸媽去!」
直到一九九六年,我和先生中午初相見,下午我就告訴一位好友:「我認識了一個人,好奇怪喔!我覺得我好像要嫁給他耶……」先生告訴我,他業餘興趣就是做慈濟,我聽了很歡喜,我相信會做慈濟的人是好人,一個月閃電結婚後,我才發現,先生是慈誠隊員,他、婆婆和小姑都為慈濟勸募,而婆家就是旗山的環保站!
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怎麼我又嫁到了慈濟家庭呢?
但除了偶爾做環保,我還是不想成為慈濟人,我覺得:「什麼地方都可以做公益,何必執著在慈濟?」而且慈濟人這麼多,怎麼會差我一個?
二十六年前一見鍾情而走入婚姻,陳鏡平與先生經營家庭,更在他耐心陪伴下回到慈濟。(相片提供/陳鏡平)
感恩爸爸廣結善緣
我和慈濟的第三次因緣、臨門一腳是爸爸五年前心臟不適,做了開心手術,媽媽堅持要讓他到大林慈濟醫院進行後續的復健治療,許多師兄師姊長期到醫院陪伴、煮東西給爸媽吃、接送他們到靜思堂參加活動,付出不求回報;甚至在爸爸往生、我們治喪期間,師兄師姊每天為我們送餐、陪伴,前後七天至少來了上百位慈濟人。
我的爸爸陳信雄,是資深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最讓我感動的是在告別式中,人文真善美團隊還幫爸爸做了一支八分鐘的短片,讓我看到爸爸在退休的這二十年,做慈濟做得有滋有味、成果豐碩,彌補了我沒有陪伴在旁的缺憾,安慰了我悲傷的心情,讓我感受到法親的溫暖,也放下心中的抗拒。
以往總以為是爸媽為慈濟出錢出力,現在才體會到我們付出的真的不多,竟然收到如此殊勝的回報,根本是慈濟照顧了我們家!
兩年的見習培訓,就是我「被收服、被感動」的過程。感謝雲嘉南培育團隊設計豐富充實的課程內容,第一次參與本會連線的《藥師經》法會,讓我知道原來爸爸生病這四年中,有許多師兄師姊在靜思堂為爸爸、為我們祝福;個案訪視和訪視會議,讓我親眼看到慈濟對照顧戶的用心,也體會見苦知福。最要感謝的是,培育團隊對我的挑戰甚至挑釁,都是體諒與包容。
如同《法華經》昏昧無明的「窮子」,需要智慧如海的父親循循善誘,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予機會,我的母親、同修和父親,這三位最親近的家人,接引我回到慈濟的菩薩道上;回到心靈的故鄉尋根,更讓我終於堅定了道心。
哪裏都可以做公益,為什麼要選慈濟?我的體會是,除了做公益還要修行,除了付出還要有慧命。在慈濟,能透過閱讀經典啟發智慧,在心中種下善因;透過四大志業喚醒潛能,走入人群廣結善緣。
上人要為佛教、為眾生做的事很多;我想,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三十年後,我回來了!我相信,多一個人做慈濟,就少一個人在人間徘徊、遊蕩。我發願要為人間菩薩招生!
故事中的窮子在外流浪已久,長年過著貧苦生活,回到故鄉不識父親,看到富麗堂皇的大宅裏,長者坐擁無量寶物,身邊的人也都形象莊嚴,自慚形穢而心生畏懼,想要逃走。
大富長者一步步將他慢慢引導進入家門,仍不敢貿然相認,先讓他工作、給予責任,慢慢培養他,直到因緣成熟才相認,告訴他這個家的一切都是他的,把重任交到他的手上。
「窮子喻」譬喻人心一念無明,背離了清淨本覺,在六道輪迴中受盡苦難卻不知脫離。清淨、純真的自性永恆存在,不會隨著生、老、病、死而變異消失;當把握因緣,讓佛法深銘於心,並且發心力行,生生世世精進,總有一天能到達覺悟的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