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醫生館》

精選書摘

寫在故事開始前

口述‧葉明憲(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
撰文‧于劍興(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二十年來,我在臺三線嘉義到大埔六十二公里長的蜿蜒路段中,以平均六十公里的速度巡弋每處熟悉的彎道,獨賞四季容顏變換的小劇場。

儘管發生過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我仍期待著偏遠醫療的政策不會改變,在退休前能維持每週上山看診的習慣。

我從讀國小開始幫家裏養豬,大學聯考吊車尾地考上畜牧系,幾乎要展開的養豬人生突然起了變化。

總之,我現在是一位忙碌的中醫師。為了研究,讀研究所時可以輕易殺死成百上千的老鼠,現在則為每位病人的治療絞盡腦汁。

二十年前開始,我每週三都會暫別在山下服務的醫院,展開一個人到嘉義縣大埔鄉山區的「旅行」。或許沒有《在路上》書中穿越美國的壯闊與精采,但我在臺三線嘉義到大埔六十二公里長的蜿蜒路段中,以平均六十公里的速度巡弋每處熟悉的彎道,獨賞四季容顏變換的小劇場。儘管發生過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但我仍期待著在退休前能維持每週上山看診的習慣。

我住在嘉義市,就近從北端的中埔上山。特別的是從這頭要進大埔鄉治區前五公里,會經過宛若橫跨天際彩虹的大橋,就像是東部長虹橋的翻版,只是規模小了些。橋的彼端連結的是因為水庫興建,被迫離開家園與良田,而往山坡上討生活的鄉民。過去有萬人的鄉銳減到頂多兩千人,他們和大家同樣要繳健保費,卻總是擔心醫師又突然不見了。

大埔的山很美,如果少些鄉民對生活的怨會更美。我從中醫第二年住院醫師開始,在向衛生所借用的空間裏看診。當年,我自告奮勇接下大家眼中的燙手山芋,覺得甘之如飴,至少,從我持續不墜服務至今,能證明自己所言不虛。

在鄉裏有中醫門診的前一年,醫院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退休後願意上山的西醫師,讓大埔擺脫無醫鄉的困窘。他白天看診、夜裏待命急診,很辛苦!但能即時提供鄉民初步的診斷與治療,再視病情決定是否後送到山下的醫院。此外,有幾個醫療科會上山支援一天的門診。我那時對自己的專業有把握,卻不確定能帶來多少幫助。

來看診的大半都是老病號。長輩大多數都承受長期與過度勞動的苦果,但也不時出現讓我感到棘手的個案。他們的病症或有不同,通常在山下已求助無門,回到故鄉大抵有放棄的念頭,想來醫療站找我做最後的嘗試、努力,我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看病必須順著山上農作生產的時序,像是候鳥過冬般來診間,讓我整理一身的辛苦病痛。這些年我從住院醫師成為主治醫師、中醫部針傷科主任,而醫療站也多了遠從嘉義市、臺南善化、新營等地坐客運來的民眾。

「你們這樣坐車太辛苦了。」「葉醫師在大林慈濟的診真的太難掛到。」我勸不動,就隨他們來了。無法改善的病痛煎熬,比山路暈車苦上更多。

一個人每週三早上七點半開車上山、九點開始看診,我並不孤單。山上有搭檔多年的助手品妃,另外有常更換的護理同仁,三人聯手為鄉民服務。品妃還自願準備午餐一起享用。

長年來擔憂沒醫師可看的鄉民,滿心期待我為他們看診、針灸。其實,我更享受遠離山下醫院的塵囂,在山上充足未來六天努力的電力。

每週看到腦性麻痺仍努力生活並對我微笑的吟淑、從嚴重車禍多處骨折到能幫父親挖薑的楹梅、為了想留下醫師打了金牌的張大哥和淑慧姊,還有許多一路陪伴的大家,以及超有默契連眼神都不需要交換的品妃,讓我繼續勇敢地拉開診間的門,並期待下一張由苦轉樂的臉龐。

我是葉明憲中醫師。開診吧!

山上的醫生館

⌑ 撰文:于劍興
⌑ 出版:經典雜誌
⌑ 定價:420元
⌑ 客服專線:02-28989991

歡迎至喜閱網路書店及全臺靜思書軒門市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