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6《農六月‧初四至初六》
【靜思小語】待人要圓融,做事才能圓滿,人圓、事圓則理圓。
一念心不變
中國大陸今年梅雨季比往年長,且雨量偏大,長江中下游受災嚴重,鄱陽湖突破一九九八年以來最高的洪水水位,許多鄉鎮泡在水中。江西慈濟人待雨勢稍緩,會合鄰近省市慈濟志工的力量前往勘災、發放,二十四日於視訊會議中向上人報告目前災況。
上人說:「你們原本與外縣市的慈濟人彼此不認識,與這群受災人更是非親非故,但是為了救苦救難,來自不同地區的慈濟人聚在一起,會合力量,走到受災人身邊膚慰他們,真正發揮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面對廣大的災區,只靠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實在無法援助所有的受災人;大家要合和互協─心合起來,力量團結起來,可以幫助更多人。」
慈濟人在都昌縣勘災時,到了慈濟在一九九四年援建的大港小埠慈濟小學。一九九四年四月,都昌縣遭遇一場嚴重的冰雹災害,學校屋頂殘破不堪,慈濟人勘災後決定援建大港鄉小埠慈濟小學,讓學生儘早恢復正常上課學習,同年九月即落成啟用,二十多年來有許多學生在此畢業,出社會或成家立業。
慈濟能夠在中國大陸發揮無私大愛幫助需要的人,因緣起於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水患。上人憶及當年聽聞受災居民亟待援助,便起了一念心,即使當時兩岸不若現在交流頻繁,大陸沒有慈濟志工,臺灣慈濟人前往賑災有諸多困難,仍然認為「非救不可」。
「將近三十年前,師父發一念心做大陸賑災,迄今心志不變;我們發心行菩薩道,就要立誓立願,並且發揮力量實際去做。就是憑著這一分誓願力,慈濟在大陸二十多年,如今才能見到各位大陸的菩薩在我面前,也才能看見二十多年前援建的學校,經歷風雨之後安然無恙。」
「中國大陸的慈濟道路,已經由臺灣慈濟人前往開拓,帶著當地菩薩鋪平了;現在要靠當地的菩薩把道再開拓得更寬大、路鋪得更平坦,長長久久、持續不斷地招募人間菩薩,共同行走這條菩薩道,也不斷地往前開道鋪路。」
醫院有故事
二十五日,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率團隊返回精舍進行醫療報告,並且透過網路直播,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約兩千六百個地點連線,同步聆聽各科醫師報告醫療個案及溫馨醫病互動,共同認識「有故事的臺中慈院」。臺中慈院也有一群醫療同仁連線參與,並在醫療報告之後,分享參與委員、慈誠培訓的初發心,以及必須兼顧工作與家庭壓力,仍堅定信念,期待以慈濟精神結合專業,幫助更多人。
上人開示:「每年此時,我大多行腳在外,但是今年走不出去,大多數海外慈濟人也無法回來,不過我仍然天天透過網路連線,與國際間的慈濟人見面。感恩簡院長的用心,帶著主管同仁們回到心靈的家,回家來看看師父,很貼心、很親切!」
「聽到各位報告醫療個案,很震撼、很感動,醫師巧手為病患動手術,像是眼科醫師為眼部病變的病患動手術,讓他們重見光明,看見世界之美;要在這麼小的範圍動手術,還可以做得這麼好,實在很不可思議!」
「我從年輕就一直體會病苦,當年沒有像現在有這麼多營養品可以補充,是用米糠炒出香味,用熱水泡炒米糠當營養品;當時體會到窮苦,也體會到病苦。因為體會到窮之苦,所以成立慈濟做慈善;因為體會病之苦,也看見『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社會現象,所以建立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上人以己身為例述說,生病確實很難受,不過自己每天都很感恩,有許多人的關心與照顧。老與病是自然法則,但是天天都有溫馨的愛滋潤著自己的心靈。期待大家有志一同,珍惜充滿慈濟大愛的好環境,善用資源救拔病苦。若凡事總要談利,想為自己謀取利潤,「利」字當前,「害」就隨之而來;為利益人間而做事,為了造福人群而付出,則心無得失,輕安自在,但是已經為自己建立了好品德。
上人說,隨著科技愈來愈發達,醫療儀器愈來愈先進,期待醫療同仁要以惜福的心善用儀器與設備,為病患細心設想、用心治療,讓他們重拾健康,這就是在造福人間。
除心地雜草
二十六日,上人與陳美月師姊等臺北內湖志工團隊談話,提到當初是為了尋找大愛臺的建設用地而去內湖看這片土地,環境很美,讓人歡喜;多位慈濟人與地主誠意溝通、交涉,經過一段時間才取得完整的園區土地,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已經在關渡園區進行建設,故期待在內湖園區建設靜思堂,讓國際慈濟人回來,有一個合適的菩薩訓練道場;提出申請以後,又歷經一番波折。
「十多年來,你們在那裏除草、闢菜園,說不定師父行腳到臺北時,也曾吃過你們種的菜。人多好做事,從最初的第一、第二人,到現在邀約志工去淨山,已經有二百多人。這就是一天、一月、一年,不斷隨著時間累積人力、心力。感恩的事情很多,不過,在人間行菩薩道,總是要面對人間的是非對錯;修學佛法要把握最重要的一點,要讓人、事、理可以圓滿。待人要圓融,做事才能圓滿,人圓、事圓則理圓。」
上人說,修行是為了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修心就要去除煩惱,顯露「大圓鏡智」,也就是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人人本具佛性,如同一面清淨無染的鏡子,像是神秀禪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只是這面鏡子久受無明煩惱層層覆蓋而無法顯露,所以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當時寺內的僧人看到神秀禪師寫的這首偈子很讚歎,慧能禪師聽了,就請人替他寫下另一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引起眾人議論紛紛。二位禪師的師父(弘忍大滿禪師)看到了,趕緊脫下鞋子把這二首詩偈擦掉。」
上人說,神秀禪師所作詩偈談的是「有」,慧能禪師談的是「空」;「有」是教初學者入門,「空」是引導根機深的人悟道。弘忍大滿禪師雖然擦去詩偈,卻把衣缽傳給慧能大師,並教他趕緊離開,因為這二首詩偈一定會各有擁護者,會惹出爭議,造成紛亂。
其實二位禪師所說的都沒有錯,但是思想理論一定會造成二派的對錯、高下之爭;同理,在資訊發達、傳播迅速的現代,說話、做事也要戰戰兢兢,力求「人圓、事圓、理圓」。
上人叮嚀大家好好維護園區,照顧好環境衛生,清除積水以免蚊蟲孳生。常常有人走動、整理環境,蟲蛇等動物就比較不會趨近。「我們將這片地慢慢整理乾淨,維持整潔,同時也要去除心中的雜草,一遍又一遍地修除煩惱無明;用開闊的心胸邀約慈濟法親與會眾常來走走、看看,讓這片土地人氣旺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