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說好話、做好事

7.22~23《農六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好人做好事,好話及時說,帶動社會善的循環。

至誠相待,彼此感恩

二十二日,在花蓮慈濟醫院院務報告會議中,看見自慈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務部吳雅汝主任,上人欣言:「慈濟大學的孩子長大了!已經在醫院裏承擔重任,而且教導慈大的學弟、學妹,覺得很有希望,很感恩!」

「生病很苦,若是無藥可醫,只能一直承受病苦折磨,到最後真的會對生命不抱希望;止痛藥也許能止一時的痛,最重要的是關懷。當初決定設立醫學院,就是為了培養有愛的醫師,用真誠的愛救治病患。」

當年申請設立醫學院時,相關部會首長認為「醫師太多了」,不需要再設立醫學系;慈濟不斷與教育部溝通,並且逐一拜訪醫學教育委員會成員,表達慈濟醫學教育方向。

「我對他們說,現在醫師是不少,但是設醫學系是為未來培養醫師,也期待醫師要具有愛的精神能量,真正如古人所說的『懸壺濟世』,立志當醫師就是為了救人,不是為了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而當醫師。所以還是很堅持,爭取設立醫學院。」

「雖然面對許多困難,但是我們很有誠意、很誠懇地要辦醫學教育,所以一路堅持至今。你們在會議中提到大體老師,許多位是我的弟子、慈濟人,有的也曾擔任過慈大的懿德媽媽、慈誠爸爸,他們都以一片真誠的心,幫助我蓋醫院、建學校;建設完成以後,當醫療志工、投入慈懿會,照顧同仁和學生,到最後還捐出身體當大體老師,都是出於至誠、全然無私的付出。」

「他們至誠付出無所求,我們一定要至誠感恩。人與人之間要以誠相待,彼此感恩;對於自己,則要時時反省,若是犯錯要趕緊懺悔、改過,若都沒有做出對不起人的事,就要感恩自己,沒有用父母所生的身體造惡業,也是盡了孝道。」

上人引述《論語‧泰伯》,曾子病重時對弟子所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請弟子揭開被來看看自己的手和腳是否有損傷?意為此生時時戒慎守身,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儒家的仁道、孝道;他受教於孔子,也盡自己的責任,以真誠的心教育下一代,到最後回顧此生,不虧欠、不愧對人間,就能安心、放心而去。

上人說,即使身體狀況不佳,只要還走得動、說得出話,每天清晨都堅持要在主堂對大家講「靜思法髓妙蓮華」,盡自己的責任,多講一天就讓大家多聽一天,直到人生最後。「我也是用誠意承接佛陀的教育,珍惜、把握我所學習到的一切,也很誠意地要把法傳給以後的人。」

上人對吳雅汝主任說,看到二十年前的慈大學生,現在當醫師了,還可以教育別人,「亦師亦醫」,感到很欣慰;要與同學們以及學長姊、學弟妹們多聯絡,凝聚起大家的精神力量。

宏觀國際,培養愛心

「好人做好事,好話也要多說,彼此讚歎與感恩。」二十三日教育董事會,上人與眾共勉,慈濟教育志業的校長、老師們都很用心,在教育工作中盡心盡力,不辭辛勞,成就社會未來的希望,令人讚佩與感恩。

「有智慧的人把時間當成鑽石,愚癡的人把時間當成泥土;期待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運用寶貴的時間成就一切。慈濟志業就是善用時間而成就,教育志業從慈濟護專創校開始,到今天即將屆滿三十一年,已經有許多慈濟學校的畢業生成為醫師、護理師、老師、教授等等,在慈濟醫院、慈濟學校任職。看見他們在志業體承擔重任,我也會自我讚歎,幸好當初起了一念心建院、建校,感恩有這麼多人來護持,成就慈濟志業在花蓮,幫助花東地區的醫療、教育整體提升。」

上人叮嚀,分秒不空過,要把握生命時間,而且方向要正確,否則稍有偏差,把時間用在走錯的路、做錯的事,徒然浪費生命。此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而且尚未研發出疫苗與特效藥,若希望消弭疫情,就要呼籲人人的虔誠心,以虔誠的心發揮完整的大愛,持續提倡素食,不斷地影響人;好人做好事,好話及時說,在社會上帶動起善的循環。

教育董事會結束後,上人與主管們漫談,提及慈濟在國際間的人道援助,希望教授、老師們也能了解並且與學生分享,世界上有哪些國家遭遇什麼災難,民眾陷入苦境,而慈濟運用什麼方法扶困以及救濟的過程,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人間疾苦,藉以培養愛心,也培養國際觀。

疫情發生後,慈濟陸續接到來自世界各國請求援助的訊息,已經調度、發送防疫物資,援助一百一十六個國家地區。「慈濟的人道援助,沒有宗教、種族、國籍的分別。我們很有幸,臺灣平安,而且慈濟人遍布國際,各國慈濟人就地取材、就地發放,都向受助者說明慈濟來自臺灣,為臺灣結好緣。你們在學校教孩子,這些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課,剛好在這樣的時代,發生了全球性的嚴重傳染病,將近兩百個國家都有確診案例,慈濟在臺灣、在國際如何付出,都要讓學生了解。慈濟四大志業為一體,慈濟學校的學生也要有此觀念,以身為慈濟的一分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