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的日子 最好的決定─蔡明模

許阿嬤(中)原先的木造柺杖底部早已腐朽,卻不捨丟棄,因為這是老伴的遺物,蔡明模(左)利用塑膠水管讓她測量高度,準備修補原先的柺杖。

父親事業兩度歷經興隆與衰敗,影響蔡明模以賺錢為唯一目標;直到他為了照顧家人而結束海外工廠,有時間投入慈善服務後,度過最一無所有的時刻,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

提起嗓門、微彎膝蓋、伸出雙手,蔡明模攙扶著出來應門的阿嬤,閒話家常,先是詢問對方用過餐了嗎,再關懷上回訪視察覺的痼疾,告知阿嬤這次請了醫師來看看。

在這組訪視志工裏,聲音最宏亮、體型最高大的人就屬他,每每他出現,現場的氣氛頓時就活絡起來,談笑聲不斷,案家臉上的愁容也漸漸化解。

蔡明模的親切友善,或許承襲於父親。今年五十歲的他,出生於彰化,上有四個兄姊,家裏開設鋅合金壓鑄製造工廠;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大姊車禍往生,母親因喪女之慟而無心管理工廠,加上爸爸天性善良對人沒有防備心,親友有財務困難便大方提供金援;不久後,工廠資金周轉便出現問題。

蔡明模小學五年級時,父親的工廠不得已停業,隨後舉家搬遷到當時的臺中縣太平市。家變之時,雖然在父母的庇護下無憂成長,但蔡明模仍深刻記得,在父親事業的興衰之間,人們前後待人態度的大轉變,彷彿唯有名聲和地位才能獲得尊重。

當時用於皮件上的五金配件需求市場大,鋅合金壓鑄產品因應這股熱潮,父親很快便東山再起,但仍不改「善良」本性,經常借錢給朋友,蔡明模國中三年級時,家裏又再次債臺高築,他於是半工半讀、協助家裏的生意。

上個世紀九○年代,臺灣傳統製造業工廠紛紛外移,看準五金配件在海外蓬勃發展的商機,蔡明模服完兵役後便獨自前往中國大陸發展事業,他以父親的際遇為警惕,埋首工作、以賺錢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並在三十歲那年與太太互許終身。

蔡明模(右前)和志工們為案家施作階梯便於行走,拌勻砂石和水泥,準備覆蓋在鋼筋鐵條上。

人生一無所有時

早在二十四歲時,蔡明模即經由朋友介紹成為慈濟會員,每個月固定捐款;五年後九二一大地震,當他送物資進災區時,看到慈濟人發放熱食的身影,才知道原來每個月捐出的善款,即是交給這個組織助人。

在大陸創業期間,他每回休假返臺,就利用週末去幫忙身為慈濟志工的親友做環保、開環保車,無酬付出的過程,讓他紛亂的思緒變得平靜;長年獨自在外拚搏、為事業奔走,他很享受跟親友們一起揮灑汗水後,坐下來泡茶聊天的午後時光。

後來,父親先是受傷、繼而生病,蔡明模兩度從大陸緊急回臺;儘管當時沒有宗教信仰,他仍前往位於民權路的慈濟臺中分會,在佛像前為父親祈福,「我一直左顧右盼,自己本來是無所求的人卻去祈求,一個大男人在那『參拜』,覺得彆扭……」幸運地,父親在三天後清醒、七天後離開加護病房,他決定結束事業,返臺照顧家人。

他到二姊夫開設的工廠上班,肩負家庭經濟的同時,仍希望兌現祈福時許下的行善承諾,於是開始參與慈濟志工培訓,每天在工廠、志工事務間奔走。回憶起那段時光,他坦言是人生中最苦、最一無所有的一年,但他也知道,如果不是結束海外事業,他也沒有機會投入慈善服務;特別是之後他有機會到菲律賓做國際賑災,他對於人生之「苦」,又有了不同的體會。

蔡明模來到菲律賓為海燕風災重災區學校搭建簡易教室,孩子們歡喜終於不用「看天」上學,而他們的笑容也讓蔡明模忘卻辛勞。(攝影/黃筱哲)

無常感湧現心頭

二○一三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中部萊特省(Leyte),慈濟為重災區受災居民與學校援建組合屋、簡易教室,包括蔡明模在內、為數十三人的臺灣志工營建團隊,前往駐守搭建,傳授經驗。

「從高空俯瞰菲律賓,那七千六百多個島嶼就像是珍珠灑落在海上;但愈靠近停機坪才發現,沒有一處的房子是完好的。」走在被垃圾、瓦礫及木片淹沒的街道,看著埋在泥濘、瓦礫堆裏的遺體被抬出,頃刻,「無常感」強烈襲上蔡明模的心頭,「即使位高權重,生老病死誰都躲不過。」

離機場約半小時車程的通加(Tunga)小學,雖然離海邊較遠、躲過被大水沖垮的命運,但屋頂被強風吹掀,學童必須等天氣「放晴」才能上學。

「在一群小朋友裏,就她一直對我笑著。」小女孩牽著蔡明模的手逛校園,語言雖然不通,但兩人始終掛著笑容,「這是我女兒!」蔡明模向翻譯人員這樣介紹小女孩。透過翻譯得知,颱風發生的當晚,家人在小女孩面前被大水吞噬,一家九口,現在只剩下她一人。

幾天後,組裝團隊來到阿朗阿朗(Alang Alang)中學,教室的屋頂早已不在,水泥砌成的牆也殘破不堪。組裝團隊與小朋友一起共進午餐,卻發現小朋友的便當裏一樣配菜都沒有,「便當一打開,只有白飯,還是很硬的那種,因為這樣才會有飽足感。」

志工想辦法為小朋友「加菜」,最後反倒變成志工只吃著白飯,蔡明模卻滿足地說:「這是人生中最有滋味的一頓飯。」

在對小朋友的不捨中,蔡明模看見自己過往追求名利的執著。「人是很容易健忘的!」蔡明模語重心長,在投入慈善訪視的過程中,見聞案家所苦所受,會感到自己相對幸福;但一出案家的門、重回繁華世界,知足與惜福的心也隨之淡忘,「唯有自己身處在苦境中,日夜頻繁去感受,才會銘記於心。」

不再為小事動怒

自菲律賓賑災返臺後,蔡明模與太太周惠萍商量,結束了原先在工廠的工作,全心投入慈濟。「沒有太太,在慈濟這條路上不可能走得這麼堅定。」蔡明模感恩太太溫柔支持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孩子們也在聽完爸爸分享做慈善的所見所聞後,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蔡明模想起在兒子就讀小學時,父子曾相約游泳,但他突然接到法親身體不適的信息,向兒子徵詢意見後,兒子沒有吵鬧,讓他先去關懷法親。孩子們的貼心、懂事讓他感動於心,即便志工事務繁忙,但在兒女國中至高中這六年,只要沒有勤務或活動,他一定每天親自做早餐、接送上下學,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二十六歲的年紀當上老闆、到海外設廠,蔡明模直言,當年在做人處事上缺少人情世故、多了年少得志的習氣;受證為慈濟志工不久後,有一回與志工們開會討論物品採購,「不是已經說過了,討論的結果就是不買,你又再重提一次!」克制不住脾氣,他直接對著資深志工責問。

慚愧憶起當時,面對任何一件小事,心中都有一把燃燒的「無明火」。爾後他轉念提醒自己:「現在所遇見的課題,都是以前沒完成的作業,要善待因緣去解開。」過往不堪回首,讓蔡明模此後會三思後行,讓事情盡善盡美。

敢衝、敢言的個性,雖然讓蔡明模在前半生嘗盡酸甜苦辣,但也在志工路上體會了「看得破,忍得過,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觀;他說,生命得到昇華、理解平實質樸的人生才是所求。現在,他期許自己匯集眾志成城的意念,步步串聯菩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