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環保有學問

7.1~2《農五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環保也是學術,而且是最實用的生活學術。

慈濟教育,覺性教育

「我很有福,這輩子得到很多人的敬愛;只要師父想做什麼事,就有弟子以其專業投入。其實我也是用很寬大的心去愛所有人,也有福報得到很多好人的支持,慈濟人會合愛的能量,把慈濟四大志業推展開來;不是我有什麼本領,而是大家共同發揮力量,才能把志業做得這麼好。」七月一日,與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等主管談話時,上人提到幾所慈濟學校的成立與運作,都仰賴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校長、老師大力協助與真誠投入。

上人強調,慈濟教育志業要為社會、為天下培養的人才,品德比學識更重要。不論學生畢業以後從事何種行業,只要在學校時培養出道德觀,有好品德,所作所為都不會傷害社會;假如缺了品德,徒具學識,將成為社會人間的一大隱患。期待慈濟教育是愛的教育,而且是具有法脈宗門精神的覺性教育。

「我此生『為佛教,為眾生』,靜思法脈就是佛教精神,慈濟宗門是以真誠大愛為眾生付出,法脈宗門要建立起來,教育要落實大愛,從形象展現人文精神,讓人一看到慈濟學校的師生就有感受,所以要建立好禮儀。『禮者,理也』,禮節就是道理,道理就是要落實在生活的教育。」

上人指出,慈濟教育形象要從老師的行儀展現,服儀要端莊,言行表達有禮節。就像慈濟委員、慈誠回到精舍,總是穿委員旗袍、慈誠西裝,或是「八正道」制服,頭髮梳得很整齊;即使是社會人士來拜訪,亦是穿著正式、端莊,不會邋遢隨便,這是最基本的禮節,有禮節者亦受人尊重。教育要「復禮」,否則無從說理、傳道。即使現在的社會風氣使然,孩子認為慈濟強調的禮儀是過時的,師長也要讓孩子們適應,將來出社會與人應對不失禮節,顯示慈濟教育的人文特色,讓人看見慈濟學校的「品德人文教育」。

改變習慣,改善環境

七月二日,聆聽宗教處主管同仁報告會務,上人叮嚀,今年是慈濟推行環保三十周年,環保文宣的製作要有簡單明瞭的文字敘述,還有科學統計數據,分析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地球環境造成多麼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進而呼籲大家改變生活習慣以改善地球環境與氣候。

上人說,慈濟環保從資源回收起步,從一開始就注重實作而非口號宣傳,三十年一路走來,已經做出國際肯定的成果,現在要借重三十周年做環保大宣導。環保也是學術,而且是最實用的生活學術;「慈濟環保三十」除了向大眾宣導觀念,還要教導做法,帶動大眾落實在生活中。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上人表示,這次瘟疫是全球性的災難,自身健康要感恩,並且為防疫盡一分心力。要杜絕病毒傳播,除了做好外在的防護,還要知法、了解道理,從心靈做好防護,不要為了自己的口欲而傷害動物。推動素食也為了啟發、培養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本具佛性,然而這分佛性若沒有啟發,人心仍然顛倒迷茫,不明道理,所以要經過宣導、教育,讓大家清楚明白。

疫情發生後,慈濟接獲來自世界各地的求援訊息,包括天主教神父、修女希望慈濟供應物資,讓他們發放給因防疫隔離而失業斷炊的貧苦居民。上人叮嚀,要及時救急、應急,神父、修女們長期照顧貧苦居民,有人力但是缺物力,而慈濟人力有限,可以跨宗教合作,給予居民急需的防疫物資以及生活濟助。

齋戒茹素,實踐環保

上人於院校聯席會開示,慈濟環保三十周年,素食也是實踐環保的重要方法,只要吃素的人多,動物飼養量大幅減少,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氣溫上升的速度,減輕暖化導致的氣候災難。「素食與環保密切相關,蘊含很深奧的道理,有科學數據佐證,希望大家運用學識與智慧,從心理、生理與環境等層面分析素食的重要性,向大眾勸素。」

「我們要向人勸素,自己要先做到。還記得慈濟醫學院剛創立時,請李明亮教授來擔任校長,我對他說,慈濟志業體都要供應素食,而且要穿制服。他聽了就說,校內素食簡單,但是要求穿制服比較困難。但我還是堅持,這二項規定是絕對不能更改的。現在我要對大家說,除了這二點,主管同仁還要了解慈濟,具有慈濟人文精神。」

教育志業為社會培養有愛心的優良人才,更要為四大志業培養人才,傳承慈濟人文精神;作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分子,要清楚了解慈濟事,知道這五十多年來,慈濟為社會人間、地球環境的付出。

上人期勉醫療、教育志業緊密互動,有志一同力量大:「與其說是我對大家的要求,其實是期待人人身心健康,而且具有人道精神。佛教有五道、六道之說,其實六道都在人間,生而為人,就要做好人的本分,身、口、意修十善,就如在天堂般輕安快樂;若是不守戒律,脫離了人的軌道而為非作歹,做人不像人,就墮入惡道。」

上人說,「為生活而工作」是迫不得已,「為工作而生活」則是有明確的目標;希望大家轉一個觀念,提起菩薩精神「為人間而生活」,與眾合心,齋戒茹素,發揮大愛,虔誠祈願疾疫消弭,人間祥和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