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修繕 孤老弱勢安全升級

慈濟關懷的這戶人家,洗手間設在戶外,因為電線被強風吹斷,無法供電而難以使用。臺中志工截斷攀附電線桿的火龍果樹,重牽電線,解決案家心頭大患。

為貧病孤老、弱勢家庭做居家安全修繕,
是慈濟慈善志業逾半世紀來扶助的項目之一,
當臺灣急速邁向高齡社會,許多舊屋也跟著老化,
如何改善日常環境、預防長者跌倒益顯重要。

鄉間長輩不捨離開老屋,或仍使用蹲式馬桶,如廁起身特別吃力;
或是獨居在家,省電不捨得開燈,室內昏暗出入間易生意外。
儘管生活環境充滿隱患,但老人家害怕麻煩,也不習慣改變現狀,
志工團隊主動深入都會社區、走進山間小巷關心,
為長輩們的安全進行住家微改造!

為貧病孤老、弱勢家庭做居家安全修繕,是慈濟慈善志業逾半世紀來扶助的項目之一,當臺灣急速邁向高齡社會,許多舊屋也跟著老化,如何改善日常環境、預防長者跌倒益顯重要。

鄉間長輩不捨離開老屋,或仍使用蹲式馬桶,如廁起身特別吃力;或是獨居在家,省電不捨得開燈,室內昏暗出入間易生意外。

儘管生活環境充滿隱患,但老人家害怕麻煩,也不習慣改變現狀,志工團隊主動深入都會社區、走進山間小巷關心,為長輩們的安全進行住家微改造!

臺北市大安區巷內的小公園裏,許多長者在此享受日光浴,看似愜意;然而視線望向一側,整排兩層樓的鐵皮屋坐落在眼前,與周圍大樓市容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早在二○○六年,慈濟接獲里長提報,協助這處鐵皮屋住戶之一的包先生修繕紗窗;隔年柯羅莎颱風吹掀他的屋頂、大門及紗窗,慈濟二度為他修復,並更換老舊電線。

包先生是重度智能障礙者,母親辭世後便獨居,每月領有政府的中低收入戶補助。這裏整排的鐵皮屋以單薄的水泥牆隔出每一戶,包先生住在倒數第三戶,門前雜物堆放整齊,走道也維護得相當乾淨,屋內實際的居住狀況卻讓人難以想像,他就寢的閣樓木造地板破了一個大洞,令人擔心承重問題是否影響居住安全。志工關懷他十多年,今年決定再度為他修繕陋屋。

圖1:客廳即是臥房,和後方的廚房及廁所只隔了一張浴簾,說不上有什麼隱私,但包先生(右)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圖2:修繕完工,志工點起福慧燈為包先生(中)慶祝入厝,願小而美的家溫暖常在。

有坍塌風險,提早部署

還未進門,一股潮溼的霉味撲鼻而來,往裏頭一走,感受得到包先生「吃喝拉撒睡」全部在這窄陋空間;客廳的後方就是廚房與廁所,兩處僅用浴簾隔開,沒有妥善規畫、利用,遑論隱私,志工決定為他加裝浴室拉門。

「通往閣樓的木造樓梯改用鍍鋅鋼板,連結閣樓的木造夾層則改用C型鋼當結構,再鋪上塑膠地板,這樣就不會有坍塌的虞慮。」有著四十年裝潢經驗的志工陳宏麟,就著受潮而腐爛、發霉的樓梯與閣樓夾層,評估適合的施作建材。來到廚房與盥洗空間,洗手檯表面的磁磚早已斑駁脫落,陳宏麟評估後,換成不鏽鋼材質的洗手檯,耐用且容易維護。

另外,已多次進行修補的鐵皮雨遮,因為當初搭建時所覆蓋的面積不夠廣,導致每逢豪雨或颱風,雨水經常潑入屋內,陳宏麟丈量尺寸後,決定將鐵皮雨遮再向外延伸,達到「屋頂」該有的遮風擋雨功能。

一般而言,屋齡超過三十年可謂老屋,超過五十年被稱作「超老宅」。根據內政部今年第一季的住宅屋齡統計,臺北市的「超老宅」達七點七萬戶,平均屋齡逾三十四歲。雖然屋況老舊是房屋修繕的主因之一,但慈濟基金會接到弱勢家庭修建的提報,近年並沒有因此而明顯增加。

「慈濟長期關懷的弱勢案家,他們多半是租屋,並非建物所有人。」資深訪視志工曾美惠談到,如果涉及到房屋結構變動的整修,就需要再更進一步與房東商討細節,一來一往所耗費的時間,不如為案家做其他安排。

曾美惠說,即使案家並非租屋,而是居住於早年在空曠土地上私建的住宅,為案家進行房屋修繕前最需要顧慮的,仍是了解案主的房屋、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問題。營建期間也要注意細節,不造成他人困擾,並能為個案發揮實質的幫助,是志工齊心努力的目標。

七月上旬,志工們抵達包先生家,先清理環境、打包行李,偕同包先生與妹妹、妹婿,接力將大型家具運到屋外、蓋上防水帆布,為期一個月的工程就此展開。隔天,修繕團隊一行人通力拆除閣樓的木造夾層,謹慎敲打、拔除鐵釘,「轟!」夾層應聲掉落,多年積累的塵蟎和木屑紛飛,一時間噴嚏聲此起彼落。

大致清掃環境後,志工將一條條C型鋼逐一測量、裁切,再仔細確認間隔尺寸後裝釘,堅固耐用的樓板完工。「梆、梆、梆……」修繕團隊敲打著鍍鋅鋼板製成的樓梯,準備置換通往閣樓、也已腐朽的木製階梯,對好位置後焊接,再鑽洞鎖上螺絲,「這樣就妥當了!」陳宏麟每完成一個項目,都會「親自試用」,在品質要求上絲毫不馬虎。

圖1:室內照明改善、加裝扶手,新北市李阿嬤日後居家生活多一分安心。
圖2:泥水專業志工林世傑(左)在安裝扶手前,先進行牆體探測,避開浴室裏的電線及水管、錨定鑽孔的定點。詹阿公站在門邊,好奇的觀看門內。

尊重住戶,但安全至上

半世紀以來,慈濟經常為貧病弱勢家庭進行房屋修繕,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慈濟期盼將慈善服務更深入社區,近年來從「預防」的角度推動「居家安全改善服務」方案,透過村長、里長提報與帶領,為長者及身心障礙者提供居家修繕,打造安全宜居的環境。

在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民政局的協助下,慈濟走入高齡化嚴重、老年人口比例近三成的新北市平溪區;五月中旬,志工們在薯榔里里長潘隆裕與區公所社會人文課高淑蓮引領下,進行第一次家訪。

詹阿公夫婦的六名子女皆各自成家,阿公生活無虞;所居住的平房,被山林、微風包圍著,坐在屋外乘涼、閒談是兩老的日常。家訪過程中,兩人不時流露出「難為情」的神情,深怕增添他人麻煩,經過志工一番「苦口婆心」後,老人家最終同意在跌倒風險較高的浴室加裝安全扶手。

來到子女住於外地的李阿嬤家,志工們依照阿嬤平時的生活動線,預計在有跌倒風險的地方加裝扶手。原本還計畫為阿嬤建造臺階,好讓她不會因地板與門檻間的高低落差而跌倒,但慈濟基金會社工師陳志明強調:「有時打破慣性,反而更增添風險。」因此施作前必須再三與阿嬤溝通討論,以不影響生活為前提。

七月中旬,志工們選在陽光尚未高照前,驅車前往薯榔里,為六戶村民裝設安全扶手。來到詹阿公家,泥水專業志工林世傑利用牆體探測器,避開浴室裏的電線及水管,在馬桶旁及洗手檯安裝扶手;兩小時後轉往李阿嬤家,車子才剛停好,就看到阿嬤已經站在門口迎接。修繕團隊先於建在屋外的廁所加裝扶手,接著換掉老舊的照明設備、重置電源開關,減低阿嬤平日裏為了關燈需要爬高的風險。「恁足搭心!(閩南語:你們真貼心)」阿嬤經過扶手「初體驗」後,嘴角不時勾起微笑,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長者居家安全改善服務」,也同樣在人口老化的臺中市北屯區東山里進行。五月底,包含慈濟志工在內逾一百人,聚集在東山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廣場前,共分成七組,針對十九戶進行家訪與評估。個案家庭多在山區或小巷裏,由邱財源里長與劉村榮鄰長引領前往。

午後,車子行駛在蜿蜒、顛簸的山間小徑上,下車後,志工們費力走過布滿青苔的溼滑陡坡,才順利見到徐阿嬤。興許是許久沒有遇過這麼多客人來訪,阿嬤的嘴角始終掛著客氣的笑容;她未與兒女同住,獨居在屋齡約五、六十年的自有平房裏。

這平房坐落於林海間,屋子的座向方位背光,既潮溼又陰暗,如再遇上陰天,室內更是一片灰暗,更別說連日的大雨,讓年久失修的屋頂不堪負荷、頻頻漏水;而廁所搭建在屋外約三十餘公尺的陡坡上,需經過小橋才能抵達,沿途沒有照明設備及欄杆,夜晚必須摸黑行進,阿嬤就曾在夜裏如廁時被蛇咬過。考量安全問題,修繕志工葉文安向阿嬤提議,希望能在離房屋不遠的淋浴間加裝馬桶設備,但阿嬤以習慣為由,婉謝幫助。

臺中市北屯區東山里,高達九成區域是山地,徐阿嬤的廁所,建在離住屋三十餘公尺的陡坡上,如廁時需經過小鐵橋,沿途並無照明及欄杆,志工五月下旬來訪,評估改善(左圖);六月再訪,修繕志工葉文安(右圖左一)、訪視幹事蔡明模(右二)和里長(右三)討論是否能在阿嬤臥室旁增建衛浴。(攝影/劉金龍)

微型修繕,防跌效果佳

實際走訪臺北、臺中地區,都可以發現不少長者辭謝慈濟提供修繕服務的心意。「這裏的民風保守,大家都盡量不想去麻煩別人。」邱財源里長坦言,一開始請鄰長關懷里民時,老人家保守的觀念及內斂的性格,也讓他們頻頻「踢到鐵板」,但他也不忘鼓勵志工們,多走訪幾次就有機會走進人心。

六月中旬,志工們再次拜訪徐阿嬤,並向她的女兒說明修繕團隊的施作規畫,志工們的熱情及毅力終於讓阿嬤卸下心防、同意修繕。志工計畫為阿嬤整修舊宅屋頂,並在阿嬤的房間旁增建衛浴室,讓如廁盥洗皆在「一處」,「就近」完成。

相較於其他各地,臺南地區的修繕提報數卻反而以三倍數的幅度增加中。統籌全臺居家安全改善專案業務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同仁說,在里長與志工的竭力推廣與施作後,讓不想造成子女負擔、擔憂被貼上「濟貧」標籤而抱持觀望態度的老人家,紛紛改變觀念,前來「報名」,因為照顧好自己的安全,子女也才能安心。

除了慈濟之外,臺灣也有多個社福機構,同樣提供居家安全修繕的協助,其中,像是衡山基金會在協助多位精神障礙者建立生活功能的過程中,發現案主因為疾病關係造成自理能力不足,導致住家環境凌亂不堪,因此自二○一四年五月成立「衡山行善團」,改善身心障礙弱勢家庭的居家環境與安全。

而伊甸基金會自二○○九年開始協助弱勢家庭修繕房屋,有感於獨居長者、兩老相依或是子女皆外出工作的「半獨居」長輩人數日益趨多,居家環境的改善不僅能夠降低危險發生機率,也可達到預防失能的效果,三年前更成立了「安居修繕團」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慈濟居家修繕服務的推動,透過各社區志工更深入街頭巷尾,除了守護獨居長輩與弱勢家庭的生活安全外,也期待邀請更多有志一同的年輕人,或有修繕特長的專業人士一起來關懷社區。

透過朋友介紹而來的新竹年輕上班族蘇家慧,跟著臺中志工一同前往徐阿嬤家,不諳閩南語的她,雖然能聽懂的對話有限,還是安靜地了解志工和阿嬤互動的內容。一趟訪視之行,她感到相當震撼與不捨,也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

八月上旬,臺北慈濟志工為包先生辦入厝,煮湯圓、準備豐富的午餐,外頭不斷的雨聲,絲毫不減屋內綿延的談笑聲。志工陪同包先生致贈左鄰右舍湯圓及蘋果,感恩鄰居平日的關照。他喜孜孜地看著自己煥然一新的房間,能夠歡喜、安穩睡上一覺的這天終於到來,有了「安身」的地方,生活可以更加安心。

「以前每看到他邁一步,心跳也會跟著漏一拍!」看著包先生踩在穩固的階梯上,志工們心中擔憂的大石頭終於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