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蘇芳霈(中)在約旦安曼慈心之家,藉由圖像與文字,唱出英文版〈讓愛傳出去〉,帶孩子們一起認識慈濟。(攝影/游錫璋)
敘利亞孩子們在純真年紀被苦難催熟,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而一路幫助他們的慈濟志工陳秋華也不容易,
努力不被困境拉到谷底,能多救一個人就好。
敘利亞孩子們在純真年紀被苦難催熟,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記?而一路幫助他們的慈濟志工陳秋華也不容易,努力不被困境拉到谷底,能多救一個人就好。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林慧婕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當我在寫約旦的難民兒童醫療報導時,心裏總隱隱泛著焦荒的疼,眼淚不自覺一直流下,感覺是一種磁場的牽扯吧,我感受到敘利亞人們那種失了根的悲傷,一直在我的胸臆裏打轉。
雖然臺灣與約旦的距離有八千二百多公里之遙,飛機航程近二十四小時,可是那種頻率的相接卻可以這麼的近。
是什麼讓敘利亞的子民,遭遇人生驟變?
孩提時的一切,是影響人一輩子最深遠的起始;父母親是否給予足夠的安全、信賴與愛,是很重要的。
所以有時候我會想到,敘利亞孩子們在歷經了種種苦難之後,將來他們的思維是否會變得複雜?在純真的年紀被苦難催熟,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二○一七年,約旦陳秋華師兄聽聞我結合繪圖與大提琴音樂,週六下午在開業的藥局為人做藝術治療,希望我也能將藝術治療帶給難民孩子,於是那年五月我有了一次約旦之行。
在出發前,花蓮慈小的孩子畫了好多畫作寄給我帶到約旦;去到約旦,敘利亞難民孩童也回饋畫了好多圖。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亞蒂芭畫了眼睛流下紅色眼淚,問她畫作的意義,她說:「為敘利亞哭泣,流下的眼淚是紅色,代表血淚!」她抱著我,哭了。
安曼市郊,收容難民孤兒寡母的慈心之家(Tzu Xin House),慈濟除了提供醫療補助、房租,並且協助敘利亞孩子的學費、課輔,如今也為難民媽媽安排烹飪班、裁縫班、居家護理班,學習一技之長。
那年我在慈心之家為孤兒寡母做藝術治療時,發現小男孩阿布都‧阿濟茲(Abdul Alaziz)與其他孩子沒有互動,也不說話;大家開始畫圖了,他的雙眼迷茫,什麼都不願做。
我知道他的心受傷,因為心很痛所以不願表達,怕一說話就要淚決堤。
這孩子一直讓我牽掛著。直到第三次造訪慈心之家,有孩子從我背後拉我的衣袖,我回頭看是阿濟茲,他用手指了筆和紙,我知道他終於願意敞開心扉,趕緊請陳秋華帶他到另一個房間去作畫。沒一會功夫,秋華師兄來喊我過去看,阿濟茲畫了一艘好大的藍色的船,上面寫了一串阿拉伯字,老師翻譯成英文:「救命之船」。
原來阿濟茲的父親送他與雙胞胎哥哥穆寧、母親娜瑪上船後,自此別離,他日夜思念著父親……
從那日互動之後,阿濟茲食欲變好,之後長得高壯;直到十三歲,依照慈心之家的規定,無法再繼續收留他們,娜瑪積極尋求移民,終於獲准前往挪威。
娜瑪有心臟疾病,為了孩子,勉強陪伴他們到挪威,在飛機上心肌梗塞急救不及,下了飛機便往生了。
亂世中,每個母親都竭盡所能拚命護著孩子。當我寫著歐薩瑪、盧珍、尤瑟夫還有那些無肛症、扁桃腺炎切除的孩子們;也想到在這條旅程上,還有多少的孩子,需要陪伴走向下一步?
救命之船—藍色大船被格子密實禁錮著,背景一片空白,傳達出茫然。孩子畫出別離傷痛,也終於願意吐露心聲。(繪者/阿布都.阿濟茲)
移民幫助難民
約旦之行結束,我持續與秋華師兄聯繫,關心著難民媽媽、孩子們的狀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約旦一度宣布戒嚴、軍方封鎖公路,敘利亞難民原本可以打工,或領聯合國難民補助,封城後隨之斷絕;那段時間,車子不容許通行,秋華師兄憂心難民家庭斷炊,竟然徒步四處奔走,只為幫難民領補助費。
二○二二年疫情趨緩,終於能夠恢復定期的物資發放與義診。但這段時間,醫療個案救助是一直持續著。
秋華師兄娓娓說著,難民醫療個案手術合作醫院,自二○一三年至今,延續了九年多,包含阿貝亞德醫院、阿奇拉醫院等,近年阿貝亞德醫院歐薩瑪院長打算把醫院二樓作為慈濟補助個案專用病房;部分罹癌個案,則由安曼的胡笙癌症醫院(King Hussein Medical Center)負責。
難民逃亡路上心靈創傷影響、安置處所環境不潔,抑或是衛生知識不足、生活壓力、情緒低落,臟腑中莫名長出腫瘤,案例頻繁發生。慈濟補助的醫療個案中,有許多是單親寡母帶著孩子們,約旦雖有其他國際NGO組織,也會給予醫療援助,但通常有金額限制,遠不濟於醫療用度,尤其當地手術費用昂貴,難民家庭陷入求助無門之境。
「有時會在個案數量與能資助的經費上陷入兩難,且資助之後,能否得到最好的照護?」在這些糾結裏,需要有智慧的抉擇,秋華師兄常一個星期也無法好睡。
難民們長期處在不安定的情緒中,防備心很強,即使是以專業在當地謀生的敘利亞醫師亦是如此。當慈濟志工從中救助時,總是要花好多時間去取得信賴。
約旦與敘利亞同為阿拉伯世界的國家,過去敘利亞人在自己國家就學、醫療都是免費,福利周全,生活豐饒。約旦民眾都愛去敘利亞,兩國均使用阿拉伯語,早年到敘利亞境內學校念書,不但免學費,還有生活津貼可拿!約旦慈濟人醫會藥師阿比爾,就是在敘利亞受教育再回約旦工作,有時開車從安曼到兩小時車程外的大馬士革,吃一餐飯或者購物,都比在約旦便宜一半價格。可如今兩國之間,早已主客易位,不難想像敘利亞難民的心境。
秋華師兄關心難民,也關心敘利亞醫師團隊。「我曾問這些敘利亞醫師,為何不帶著家人逃到歐洲去?他們說,不希望孩子忘本,自己的文化與宗教信仰如果蕩然無存,等於拋棄了自己的根。」
從臺灣到約旦落腳已滿四十八年,陳秋華當年因工作被派到約旦,從一個溝通困難的異鄉人,到擔任哈山親王侍衛隊武術教官,如今成為約旦分會執行長多年,承擔慈濟志業,奉獻心力幫助難民、貧戶。
他想起早年曾為了買一把刷子,走了一個多小時抵達札卡市場,卻說不出拼音;使勁嚼著約旦大餅,覺得特別辛苦;都說約旦的優格是最棒的,他捏著鼻子試了兩星期……直到友人從臺灣來探望他,為他炒了一道飯,懷念米香的他邊品嘗,忍不住邊掉眼淚。他領悟到生命裏,沒有一件容易的事。
身為佛教徒,要融入風土民情截然不同的當地社會,接引穆斯林出來當志工,步履千萬難。難民援助困難重重,他也曾猶豫卻步,「幸好有上人所說的法,讓自己在無助徬徨時總有個依歸,有個信靠。」
而今,他想要將一切的困頓,昇華出意義與價值,最簡單的聲調都需要最刻苦的練習!
《可蘭經》—孩子不忘《可蘭經》的教導。身處異鄉,文化與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根。(繪者/諾兒.阿爾丁.阿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