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福全講故事

黃福全定期到社區關懷據點開講「小故事大啟發」,這是長者很期待的時刻。

在臺南、高雄共二十九個社區關懷據點,長輩們很期待的一堂課,就是黃福全來講故事;他講古也講道理,他說笑話也口說好話,他以愛呼喊,也聽見愛的回聲……

「這尊佛像是宇宙大覺者,你們看,祂左手托缽,右手呢?有一位社區的大姊說是在打球,不是啦!是在膚慰地球,因為不忍地球受毀傷。」來到臺南善化溪美社區的關懷據點講故事,慈濟志工黃福全在課堂上分享其他據點長輩們可愛的地方,讓大家開心一笑,也了解要愛護地球。

黃福全固定在臺南、高雄共二十九個社區關懷據點開講「小故事大啟發」,每次上臺前總是備好功課,將慈濟故事搭配時事,以淺顯易懂的話語來敘說。

「我很喜歡跟長輩在一起!」黃福全說,能夠與關懷據點的長輩搏感情,是因為他從小就備受阿公、阿嬤疼愛,「四個兄弟中,我排行老三,也不是特別嘴甜,但阿公、阿嬤最疼我!」黃福全記得小時候,常常跟阿公大手牽小手一起去看野臺戲;冬天天冷,他會盛熱水幫阿公洗腳,阿公總是綻開滿臉笑容誇讚:「阿全真乖!」

年輕時黃福全事業有成,也時常出國旅遊;退休後專心做志工,多是為了賑災任務而出國。(相片提供/黃福全)

超級巨星來了

二○一五年六月,黃福全應慈濟志工謝慈芳邀請,到臺南市南區喜樹社區的關懷據點擔任講師。謝慈芳說,黃福全深入不同的志工領域,又在臺南大愛幼兒園很受歡迎;老人有時像小孩,相信他到關懷據點必定能大顯身手。果然,「每當福全出現,長輩們的眼神與掌聲,好像迎接巨星出場!」

長輩們喜歡聽黃福全說故事,他曾參加過五十多次國際賑災,巴基斯坦、墨西哥、約旦……豐富的經歷,讓他信手拈來都是好題材。
「大哥、大姊,一九九一年中國大陸華東、華中水災後,慈濟在安徽全椒蓋敬老院,這張照片是慈濟人到敬老院關懷,用藥草煮熱水讓長輩洗腳、泡腳,當我幫長輩洗腳的時候,我就想到我的阿公!」

除了到海外賑災,黃福全不曾向關懷據點請過假,起先長輩們會問:「福全去哪?」幾次之後,長輩們曉得他若沒來,就是去「出任務」了。

黃福全的好口才來自於商場上的歷練,他二十六歲從家鄉彰化來到臺南接續父親的事業,經營電著塗裝工廠,事業飛黃騰達,生活也不忘享樂,去過五十多個國家旅遊;四十六歲卻選擇退休,專心做志工。

一九九九年接觸慈濟,二○○一年受證慈濟志工,二○○五年到斯里蘭卡海嘯災區賑災,返國後報告見聞,上人勉勵他「法喜多分享」,從此開啟了分享之路;他讀完上人持續出版的所有著作,也詳讀每一季《衲履足跡》以了解上人與各界人士的對話,而且畫重點、做筆記。到了二○二二年底,已分享超過一千九百場次。

在關懷據點上課時,即使沒當講師,黃福全也是很好的陪伴者,他會向身旁正在畫圖的長輩說:「真棒!可以畫得這麼好。」讓長輩很有成就感。謝慈芳說:「福全觀前顧後,讓人看在眼裏、感動在心裏。」她說,蔡大哥車禍後依靠輪椅行動,人際互動十分疏離,黃福全注意到這一點,邀請他於浴佛典禮承擔獻供的任務;他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而熱淚盈眶。

「火車要開了喔!」二○一八年黃福全(左一)和志工團隊到馬來西亞羅興亞難民學校,帶著孩子一起遊戲。(攝影/張小娟)

日存一元行善

慈濟臺南佳里聯絡處的關懷據點,同時也是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團隊成立的記憶保養班,學員均來自附近鄰里。九十一歲的楊阿嬤中度失智,偶爾鬧情緒不來上課,家人哄她:「今天福全要來,你不去上課,福全會擔心,以為你生病了!」楊阿嬤眼睛一亮:「福全要來喔?那趕快載我去上課。」

佳里聯絡處園區樹木繁茂,黃福全鼓勵長輩們一起在上課前動手打掃,或者到大寮幫忙揀菜、洗菜,把這裏當成自己家。賴英香在大學任教,每週四陪伴重度失智的媽媽來上課,她說:「福全師兄跟長輩一起打掃、聊天,雖然有些長輩失智,他還是會鼓勵他們動手做點簡單的事情,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二○一五年起,黃福全開始在關懷據點推動「竹筒歲月」,引導長輩們每天存一塊錢投入竹筒,肯定自己也有付出的力量,小錢點滴累積也可以行大善。鄉下地方長輩的生活費用,大多來自兒女,黃福全時常提醒長輩,這筆儲蓄也可以作為家中急用,或是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日存一元的「竹筒歲月」,如今已經是長輩們的生活日常。

九十歲的陳阿嬤,每天早餐費用是二十元,買豆漿、饅頭十六元,省下四元投入竹筒。陳阿嬤說:「六年多來,我每天投竹筒。福全告訴我們,一元也能救人!」陳阿嬤年輕時生活艱困,為了協助丈夫養育五個孩子,白天幫人洗衣服,晚上到海邊幫漁民牽罟,現在經濟也不寬裕,跟兒子租房同住,但她說:「只要我有一口飯吃,我也要幫助別人有一口飯吃。我會一直投竹筒,直到我『閉上眼睛』為止。」

長輩的心像山谷,以愛呼喊,就會聽見愛的回聲。目前已有二十五個關懷據點響應「竹筒歲月」,黃福全每月或每兩個月前來講課,和長輩們約定,只要他來的時候,就是「竹筒回娘家」的日子。

佳里社區的慈濟志工毛素秋說,有一回發現郭阿嬤帶來的竹筒裏有好幾張百元鈔,她問:「福全不是邀你們投零錢,你怎麼投這麼多鈔票?」郭阿嬤回答:「福全說地球發燒了,拜拜時要用虔誠的心,不要再燒紙錢污染空氣了!」郭阿嬤於是把買紙錢的錢投入竹筒。

毛素秋讚歎黃福全的貼心,例如天氣轉涼時,會送長輩們襪子,叮嚀他們注意保暖。黃福全和長輩們有「愛的存款」,自然也信任他,願意一同行善。

社區長者帶著裝滿零錢的竹筒前來,他們和黃福全相約,開講的這天就是「竹筒回娘家」的日子(上圖);在志工的帶動下,佳里社區的長者們在上課前打掃環境(下圖)。

一起學習變老

五年前有一回在喜樹社區上課時,黃福全講到上人早年親自帶領委員訪視貧戶,在破爛的茅草屋裏,臥床的男子腳受傷流膿,床邊一隻老鼠正啃咬著他的腳趾,上人心生不忍,將他列為長期照顧戶。班長鄭阿嬤突然問:「福全,你怎麼不帶我們去做訪視?」

黃福全請鄭阿嬤帶路,志工們陪伴幾位長輩一起前往。大家和案家分享,如何幫臥床病人按摩、擦乳液,如何向慈濟提報急難救助、房屋修繕等等。此後,長輩們若聽聞鄰里有需要援助的人家,會主動提報給志工追蹤關懷。看到長輩們以善以愛回饋,黃福全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陪伴長輩已經是我的生活日常,不是工作。」黃福全期待能再跟更多的關懷據點結善緣。長輩們知足、感恩回饋的心,參加關懷據點活動準時不遲到的各種美德,教會了黃福全許多,他也跟著長輩學了許多道地的閩南語,讓他很開心。

「先肯定老人,不要設定『老人就是來被照顧』的想法。」黃福全認為,只要有機會付出,長輩們也會很樂意!所以不該只是延緩老化而已,而是積極讓長輩們「老有所用」,共老、共好,更要進一步共善。陪伴他們七年多來,年過六十的黃福全,覺得自己也在學習變老,「大家一起做好事,就不容易失智!」

除了定期陪伴二十九個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黃福全希望還能再跟更多關懷據點結緣、陪伴更多長輩。

附錄

老有所依,還要「老有所用」

口述‧黃福全(臺南慈濟志工)
採訪整理‧洪菁菁

老來有三好,經驗豐富好,健康長壽好,走入社會當志工更好;感恩關懷據點的長輩們,願意和我們一起營造美善社區。

社會的高齡化現象,讓我想到一定要照顧好長輩。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因為生活壓力或是家庭、環境教育,無法將孝養父母的觀念擺第一,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我覺得我們中生代有義務延續這些優良的傳統。

證嚴上人很感恩老一輩的付出,除了鼓勵年輕世代珍惜長輩對社會的貢獻;還說人老了有三好:身體健康好,經驗豐富好,如果能夠走出來當志工更好。

慈濟自五十幾年前就開始做長照,第一個個案是孤寡貧病、八十六歲的林曾老太太,慈濟照顧她到善終。五年間,慈濟不只濟助她的生活,還請醫師為她看病,「老有所終」,這也是慈濟至今在全臺所做的慈善照顧。

慈濟人在各社區關懷據點陪伴長輩,讓他們能夠安心,也就是「老有所依」,同時引導長者持續發揮良能、奉獻社會。身體狀況還很健康的長輩,樂於走出家門做志工,「老有所用」,有尊嚴地與慈濟人共同營造美善社區。

上人說,慈濟成立的前四十年所做多是「為眾生」,此後更要「為佛教」,為傳揚佛法而努力。這個理念深深印在我心裏,所以我也加倍用功。要讓人親近佛法,除了廣結善緣還要運用方法,我想到的是推動慈濟的「竹筒歲月」,讓人天天發善心、起善念,並且透過講故事,讓長輩們更清楚了解上人及慈濟的理念。再來是推廣素食,我在每個關懷據點用淺顯的話語和圖片分享,並且以誠以情累積愛的存款,讓長輩們願意一起茹素護生,延緩地球暖化。

我們面對的不是只有長輩,在其他單位主辦的關懷據點還會接觸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等許多志工、外籍看護,我要和所有人一起成就美善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