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我第一次回到靜思精舍,在那大家稱作「心靈故鄉」的地方,感受到無條件的被愛,彷彿化作血液,流貫全身;直至此刻想起,還能立即感受到那暖而不灼的溫度……
一九九六年跨年夜,海外慈青營隊在精舍度過,晚餐後「飲一杯智慧的水」,大家感受到德慈師父(中右)與德悅師父(中左)暖暖的疼愛。
回憶生命中的過往,我們能想起多少片段?很多往事在記憶中早已模糊不清,但總有些特別的時刻,是一輩子也忘不了。
一九九六年,我第一次回到大家稱作「心靈故鄉」的靜思精舍。眼前灰撲撲的建築物,簡單、低調,這是我和同儕接下來幾天要進行營隊的地方。大殿後方水泥鋪地的觀音殿,空間不大,樸實的擺設,一如鄉間的房舍。
凌晨四點二十分的早課,讓我不住地想打瞌睡,當時初學佛法,還不懂拜經的意義,禮拜《法華經序》一字一拜,總讓我在拜下去時趕緊瞇個眼。然而,早齋時刻又讓我精神都來了;簡單的食物,卻有美妙滋味,那是「家」的味道。桌上的小茶壺,是要我們飯後加點清水進碗裏,把油漬殘渣喝進肚,更讓我學習到,滴油來之不易,都要珍惜。
白天,營隊在新講堂進行課程,期間的身心寬暢,講堂外的走廊上會擺滿點心、茶水。無論哪一位師父經過我們,總會親切地要我們吃飽飽、穿暖暖,就像是在外遠遊,久違回到家時,家裏的長輩會那樣地關心我們。
晚上,我與慈青夥伴一起向常住師父們學習做蠟燭。我們將香做成的燭芯,插進圓圓的短蠟燭中心;燭芯插進去的瞬間,蠟油從半乾的蠟燭中流淌些許出來,沾上手指,只感覺到一片溫熱。常住師父教我們:「燭芯要正正的插進去,代表我們做人要正直、行正道。」
耶誕夜,我們「慈青合唱團」在觀音殿向常住師父們唱〈平安夜〉,獲得師父們不吝惜讚美的滿堂彩。知客室旁有四座電話亭,那時是插卡打公共電話的時代,我在那裏打電話給媽媽,第一次跟媽媽說:「我愛您!」東方人不習慣把愛說出口,但是在營隊課程中受到啟發與感動,那一晚電話亭大排長龍,夥伴們都想打電話回家跟父母道愛。
志工早會上,我第一次站到臺前跟大眾分享醫院志工的所見所聞。上人很認真地聆聽並且做筆記;待我分享末了,上人勉勵我:「你懂得自愛,更要記得自愛愛他。」上人溫暖的鼓勵與叮嚀,時隔多年,我未曾忘記。
當無形無相的愛走過,能否留下痕跡?一旦感受過無條件的被愛,「愛」,是可以具體化的。那一幕幕在靜思精舍的記憶片段裏,全都是滿滿的愛。「愛」,被完整地留存下來了。它不是張揚的外顯,卻是化作血液,流貫全身,深深的銘刻在心。
一旦想起「心靈故鄉」給我的溫暖大愛,就如當年留在我手指上的燭液,直至此刻,還能立即感受到那暖而不灼的溫度,並且牢牢地記住。那裏是家,是我心靈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