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佛法的生命力

12.13~14《農十一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物品存而不用,反而容易腐蝕毀壞;佛法道理要有人用,才能度化眾生。

人生還有多少時間可用

十二月十三日,農曆十一月初一,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一年十個月已過,每天都提醒大家,時間很寶貴。一切人間事都是隨著時間過去,昨天的歡喜或憂愁也已經過去;今天開始,每一秒鐘亦不斷流過,不會停留,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用?既發心要修行,修行需要時間,開口動舌也在時間之中,開口說一句好話,就有一分修行;做一件幫助人的好事,也同樣是修行。開口動舌、起心動念都往好的方向,分秒都在修行中。

上人指出時間與修行是無法拆開的,本來應該隨著時間累積修行,假使心念稍有偏差,就逆了時間、偏了道路,一失念成萬古恨,所以要謹慎用心,修行要修得每天得法歡喜;善用時間,才能夠得到法而歡喜、感恩─感恩有這段時間、有這個空間、在這個人間,在道場修行,要秒秒用智慧,日日要精進修、無間修,不可停息,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救濟與教導要同時並行

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包括印度菩提迦耶慈善、醫療援助,思龍加村大愛屋以及牧羊女村社區中心援建規畫,分享接引貧民翻轉手心,以及與居民的感人互動。

上人說,從師兄師姊帶回的影像畫面看來,佛陀故鄉的民眾確實很需要幫助;其實世界上有很多類似的國家地區,但是與慈濟的緣比較遠。佛陀故鄉的佛法已經沒落,而此時有一群人間菩薩,力行佛陀所指引的菩薩道,前往尼泊爾、印度幫助貧苦居民,也帶回大乘佛法,要在當地讓佛法興盛起來。

上人感慨當地從佛陀在世時,就有許多極為貧苦的人,乞丐、病弱者躺在路邊、病死路邊,這樣的苦相,直到現在也還看得到,所以常說當地底層居民的生活,在這二千五百多年以來,都沒有什麼改變。「佛陀之所以出家修行,就是為了救拔苦難眾生。而我們傳承佛教,悲智雙運、拔苦予樂─發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故而用智慧設法解除眾生苦,給予快樂。經過這段時間的互動,而今居民已經對慈濟人很熟悉,相信他們只要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就會生起信心。」

上人說,目前對於當地居民的援助,救濟與教導要同時並行。自從慈濟人走到當地,先做慈善救濟,讓他們不再等著別人的施捨過日子;接下來,要多用心教導、輔導他們手心向下,他們已經得到生活上的幫助,有想要回報的感恩心,所以很容易接受慈濟人的勸導。

因為許多居民沒有受過教育,上人表示可聘請當地老師教他們識字,除了已為他們開班教授英文,未來中文也是國際通用語言,也可以平行,而手工藝的職訓教育亦要繼續進行,雙管齊下。

「留古創新」策展說法

十二月十四日,新加坡蕭慈力師姊與同修莫濟協師兄報告策展規畫。上人肯定很生動,內容既熟悉又有新鮮感,因為所展示的內容是很久以前的事,雖然是自己走過的路,所以有熟悉感;由於時間過去很久了,再看見當時的人事物,就感覺很新鮮。

世間的一切,包括人的形貌,都隨著時間不斷地產生微細的變化,這些變化肉眼不可見,就如生命天天都在消耗中,但是人們不知不覺,上人期待師兄師姊設法在展示中表達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道理與迫切感。「人生無常,都在行蘊中,有的生命突然間就沒有了,實在很脆弱;有的很有韌力,身患重病,又經歷過許許多多的淬煉,生命力比過去更強。」

上人也提到,現有的物品如果只是保存著而沒有運用,反而容易腐蝕毀壞;要有人接觸、運用,有「人氣」就有生機。就如佛法道理永恆存在,但是要有人用,法才能度人;要讓法有生命,讓人有感受,才能接受度化。

上人指示,展示空間要用現有的舊時物品仿古布置,用時代感讓人思考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連接,也可以定期更換展品。例如以前的人是打算盤算帳,現在的孩子習慣用電腦、手機的計算功能,已經不知道算盤是做何用途的物品;故可以在展示中運用算盤等舊時物品,融合佛法道理而延伸出多重教育意義,是謂「留古創新」,發揮創意、巧思,讓物品對參訪者說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