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農十一月‧初十》
【靜思小語】看不見禮節的教育,會讓人間秩序紊亂;有禮才有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能否永續,現在是關鍵
上人與慈濟大學醫學院陳宗鷹院長談話,指出教育是天下的希望,慈濟不只在臺灣做教育,而是要為天下的希望做教育。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具有高學歷,且科技發達,更容易取得資訊、提升知識,高學歷、高知識的人才很多,但是要找到有志一同、方向一致,具有慈濟人文精神理念的人才卻不容易。
「人文是禮節,禮者,理也,道理要從『禮』開始,有禮節才是有道理。現在的教育都看不見禮節,讓人很擔心;人間秩序混亂,就無法說道理。所以教育很重要,教育的範圍包天蓋地,永無窮盡,不過,我們要將準則拿捏得恰恰好,不論是校風、教風或學風、宗風,都要建立得好;還有志業、法脈、宗門、法親,都要關懷得到。因為慈濟就是這樣的大家庭,彼此感恩、尊重、愛,就是慈濟團體之美,也就是人文。」上人說,慈濟如今能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利益人間,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能否永續不斷地延續,現在是很重要的關鍵,一定要四大一體、八法合一,才是真正完美。
上人指出,法脈宗門要永續,不只要有愛,還要有正氣。「我這輩子只有一個想法,做什麼要像什麼,要有正氣、正方向,朝著理想努力。要成立慈濟醫學院時,我對李明亮教授說,我對慈濟學校有二個要求,一個是師生要穿制服、一個是素食。我很堅持,茹素是為了愛,愛天下萬物,要讓這一分愛涵蓋眾生,平等愛護生命。」
「茹素是我們的特色,進到慈濟學校就要茹素,衣、食、住、行都要有品質─人品的特質。」上人說,現在的人飲食有多種選擇,其實榖糧、蔬果已經足以維持生命,供應所需營養,不需要貪求享受,什麼都要吃,血淋淋地殺生食肉,實在很殘酷。人生禍福,有福就要惜福、守規矩;若遇禍,就是逾越了規矩。要顧好食衣住行的規矩,讓慈濟學校的範圍是一片乾淨的土地。學生是要來求學,不是來享受,校方給予恰恰好的生活需要,保障安全也足夠舒適,師長應該教育正命、正思惟,讓孩子思想正確。
慈濟教育是愛的教育,師生如親子,愛學生就像愛自家的孩子,用很真誠的心培養人才,所以校方對師資的要求與選擇也很重要。上人指出,要辦好一所學校,除了要有好的環境,更需要好的師資,老師要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師生互動親切,也要守好禮節;對於慈濟委員、慈誠或志工,也要感恩以對,因為是慈濟人用心募集點點滴滴愛心力量,才能有這麼堅固的建築物,可以讓大家安心學習。「要讓孩子知道學校的歷史,培養感恩心;教育不能不培養感恩心,否則我們投入這麼多心血做教育,孩子卻不知對父母、師長感恩,對生活中的一切覺得理所當然而不會感恩,就枉費我們做教育。」
知道學校的歷史,還要追溯慈濟的根源。上人說,教育無須避談宗教,慈濟不排斥任何宗教,而佛教本就是慈濟的精神根源,沒有佛陀就沒有佛法,沒有佛法就沒有自己,沒有自己就沒有慈濟。所以師長要帶著學生追根溯源,對於過去的種種都要感恩,讓孩子用這分感恩心學習,學成以後回饋人間。期盼教育志業與法脈宗門緊密連結;精舍常住也很愛護、疼惜慈濟學校的師生,彼此要更親近,不能疏離。
「慈濟教育要有校風、教風、學風、宗風,我們尊重其他宗教,但是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宗教禮節、人文形象,更要做到『慈悲喜捨』的校訓,秉持慈悲喜捨精神為天地眾生付出,用愛與尊重的態度,付出無所求,事事都感恩。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為了守護生命、尊重生命,還要守護慧命;我們愛惜天下人才,還要持續不斷地培養更多人才。」
上人近五點抵達桃園靜思堂,桃園、新竹慈濟人接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