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園到餐桌─新鮮、清淨又健康

前些天,寒流來襲,趁著還未下雨,一大早跟著德𦓹師父和幾位志工去田裏拔草。廣垠的天地下,位於靜思精舍協力工廠旁邊的一大片菜園很方正,一畦一畦的菜畦打得又直又漂亮,由師父帶著志工耕種。

每一畦種的都不一樣,冬季的萵苣、荷蘭豆、高麗菜、菠菜、茼蒿、A菜、白蘿蔔、芥藍等,夏季的番薯葉、刀豆仍延續生長,讓菜餚畫龍點睛的九層塔、香菜,也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盈盈綠意中,有一畦很特別,種的是百香果。碧綠的果實垂在瓜架下,有幾粒已轉紅,「再過兩三天就可以摘收了,天然、清甜、新鮮,好吃得不得了……」眾人隨著志工班長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望著變紅的果子,好期待喔。

「我們不用農藥、不施化肥,種的東西沒有不健康的,吃得就比較安心。因為健康,常住當然也會煮給上人吃。」秉持「清淨在源頭」理念,對種植健康農作物很有信心的師父一旁補充。

無比感恩地對待食物

菜園裏四季更迭,各種蔬果也輪番上陣。精舍師父們日復一日地謹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自力耕生維持生活,也熱情招待自四方八面歸來的慈濟人與參訪的善心大德。

正埋頭拔草,師父的手機突然響起,驚飛一旁覓食的小鳥。

「師父好,請問您田裏有香菜嗎?」精舍大寮(廚房)負責備餐的師父來電。

「有。」

「今天中午煮關東煮,需要香菜配色,拜託幫忙採一些送來,可以嗎?」

「好的,沒問題。」

天氣變冷,師父們貼心地要煮熱湯,暖大家的胃。

精舍的菜單通常是「四菜一湯」,鹹淡得宜的菜色搭配,好看又好吃。一種是青菜類,多為精舍菜園採摘的鮮蔬;二是豆腐、豆包、麵腸等豆料,是蛋白質的來源;三是滷物,比如滷冬瓜、菜心、苦瓜、海帶等;四是配色菜,比如西洋芹搭配紅蘿蔔、白果等,以五種顏色包羅食物的多元營養。

上午十一點過後,大寮各項菜餚煮好、起鍋,迅速裝盤,師父們與志工協力出菜,整整齊齊擺上餐桌。齋堂裏五、六十張圓桌排開,每一桌公筷母匙,米飯盛在不鏽鋼小鍋裏,一只光潔小茶壺裝著熱開水。

各人吃多少裝多少,飯菜用完,從小茶壺中倒出熱開水,在碗中晃晃,將殘餘油水一飲而盡,以這個動作結束用餐。食物在這裏,被無比感恩地對待與珍惜。

全球有超過八億人口長期挨餓,占世界總人口約百分之十。根據環保署推估,臺灣每年浪費約一百三十五萬噸食物;若以每人每年五百四十七公斤糧食計算,可讓兩百四十多萬人溫飽,也令人想起這句俗諺:「富家一餐飯,窮人半年糧。」

改變世界的一餐

人與大自然韻律和諧是理想,也是目標,飲食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日常小事,人類葷食對生態的影響力已嚴重威脅地球。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全球升溫首破攝氏二度。聯合國最新報告也指出,如果不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氣候將升溫攝氏三度,恐對地球造成災難性、不可逆轉的衝擊。

「五穀雜糧能夠維護身體的健康,就是最好的食物。」上人殷切期盼:「為保護地球,人人非茹素不可。」

國際保育人士珍‧古德二○○七年受邀來臺時,就提出「每一餐所吃,都可能改變世界」的呼籲,試圖用改變飲食來保護地球。

對於飲食來源的源頭—農田,上人一再呼籲回歸自然。依循四時節氣,在地耕種,當令採收。有鳥兒飛,有蟲兒跑,表示這塊土地仍活躍著生生不息的古老農耕智慧。

吃在地,吃當季,減少食物的運送里程,降低包裝製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污染,不因畜養牲畜而耗費大量的水、砍伐森林。關懷世間的飢餓者及日益惡化的環境,這基本的人道精神,就從每一餐的簡樸素食、感恩食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