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拍機飛手俯瞰美好人間

(攝影/林美宏) 

我從小就喜歡攝影,進入慈濟後,從錄影、剪輯到空拍,更是不斷地學習;我的人生沒有遠程設定,只想用自己的良能,記錄人間美善。─陳榮豐

我六十歲,吃素六十一年。

六○年代的農業社會,重男輕女,媽媽連續生下三個姊姊,因為得不到奶奶的疼愛,於是向菩薩許願,只要得子,她就茹素。佛菩薩似乎聽到媽媽的心聲,一九六三年,如願地生下哥哥,她開始素食;隔年,我接著出世。

家鄉在嘉南平原,世代以務農為生。媽媽跟著爸爸日出而作,但日落還不得休息;除了農活,爸爸還經營油行、建材行。媽媽從早忙到晚,半夜還經常要去巡田水,有時會叫上我,有時則要我自己一個人去。冬天要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在無人的小徑,經過風聲簌簌的墳場,縱使心裏有千百個不願意,卻也不敢違母命。

哥哥國中一畢業,不顧父母反對,離家外出謀職。家中只剩我一個男孩,在不重文憑的鄉村,國中畢業就到田裏耕作;高麗菜、西瓜收成後,我跟著爸爸南來北往各大批發市場,高速公路上,爸爸總是放心地把大貨車交給我開。

三年後,因為算命師的一句話,「這個孩子與土相剋。」父親才放下執念,讓我到臺中求職,同時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學歷。

進入學校及職場,我的飲食受到很大的考驗。面試時,老闆認為男生「吃素」,怎麼會有力氣搬貨?求職被拒,年少的我羞得不知該如何回應?最後老闆基於介紹者是多年舊識,勉強試用,想以業績排名擊退我。為了報答、更想證明吃素不會比別人差,除了努力做好分內事,空暇時更不計酬勞地主動整理倉庫、清點庫存,讓品項一一歸位,出貨更簡便。

同事每天開著公司貨車,載滿一整車的貨出門,而我只有機車後的一小箱,業績總是殿後。「一樣跑業務,怎麼差人家這麼多?」我不服輸,看著貨架上的產品,開始動腦筋!

在電腦還不盛行的年代,我請女友也就是現在的太太繪製表格,逐一填上產品明細及優惠活動,讓店家一目瞭然,訂貨清楚、不漏接。幾個月後,業績衝到第一名!

「呷菜耶」是我從小到大被冠上的綽號,也遭受許多「不同待遇」。因為吃素感到自卑的我,總覺得吃素有什麼不好?為何常被排斥?直到接觸慈濟,聽到證嚴上人不斷呼籲茹素,現在吃素反成為我感到自豪的好事。

陳榮豐就讀高職時期迷上攝影,時常帶著攝影器材外拍(圖1提供/陳榮豐);二○一○年在貴州羅甸,陳榮豐拍攝志工和鄉民互動(圖2)。

收起玩心,用專業造福

從小對於「新」東西,總是充滿好奇,尤其是3C產品,小學時甚至將爸爸買來的收音機解體研究;高職時迷上照相機,有天凌晨兩點起床拍攝校門口,我用B快門拍攝二十秒,在月色及車燈的光影交織下,宏偉壯觀的校門展現出書香殿堂之美。作品拿去參加校內比賽,得到第一名!

一九九一年,長子出生,我出差到日本時買回小巧的DV錄影機,從幫寶貝成長做記錄,開始學習錄影。二○○六年第一次參加慈濟歲末祝福,在菩薩招生區,我興奮地寫下攝影及錄影專長;隔年就受邀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二○○八年參與慈誠隊員培訓。

雖然拍照多年,但都是隨心所欲,記得第一次回花蓮參加營隊,不懂慈濟活動要拍的面向是什麼?當大家都把拍好的照片交給圖像組窗口簡宏正,我覺得自己沒拍好,最後是硬著頭皮交出作品,想不到簡宏正看著照片高興地說:「我要的都在這裏啦!」這句肯定,是我踏穩攝影志工腳步、持續精進力量的來源。

二○一○年初,我隨慈濟志工到貴州省羅甸縣平岩鄉發放,一走進現場,面前兩列成串的人龍,幾百位鄉親及小朋友拍手熱烈歡迎,我完全被這一幕給震住,心想:「自己何德何能,讓異地的鄉親如此熱情。」只能默默地跟著人群走,深怕一開口,感動的淚水就會奪眶而出。

下鄉訪視時,鄉親們看到慈濟志工,像家人般招呼進屋裏,這是慈濟人在貴州耕耘十年所累積愛的存款,自己才能同霑這分禮遇。我很慶幸因為承擔人文真善美,才有機會踏上這塊只在地理課本上看過的「貴州」,用鏡頭記錄一幕幕感人故事。

七天的貴州之行,我終於體悟「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這句話的真實境。在早年那個時代,矗立於美麗石頭山上的建築物,都是能從屋裏看出屋外、從屋外看進屋內;由一片片不甚完整的竹子編蓋成的陋屋,根本無法遮風擋雨。

李先生骨折沒錢就醫,手臂已經彎曲,太太因為背痛,連挑一擔水都得走走停停,一家人完全沒有經濟來源。打開鍋裏一看,淌著黏黏稠稠的玉米粥,得知是他們三餐主食時,我忍不住跑出屋外,哭到不能自己。

以前覺得「哭」是件很丟臉的事,但那一天,眼淚就是停不下來。我四十年不曾掉淚,這一哭,足足半小時。

這趟貴州行之後,我收起愛玩樂的心。以前一年總要出國旅遊一、二趟,覺得很快樂,但高興的感覺很快就沒了;而貴州發放,卻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的記憶,日後只要有機會出入國門,幾乎都是穿戴慈濟制服去出勤務。

圖1:二○一九年陳榮豐加入臺中市消防隊空拍分隊;臺中一處火警現場,空拍協助勘查起火點。

圖2:二○二一年慈濟東大園區主體建築完工,準備進行景觀工程,陳榮豐空拍記錄。

圖3:基於對空拍的熱情,陳榮豐組織人文真善美志工空拍團隊,增添記錄拍攝的視角。(相片提供/陳榮豐)

有文有圖,說個好故事

接下社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窗口後,一切起頭難,當時社區沒有專屬的資料庫,志工寫好文稿,卻不知跟誰要照片?彙整圖文費時又費力。我們逐步設立完成真善美志工專用的FTP(網路資料共用儲存平臺),我也和電腦工程師討論製作線上的「活動一覽表」,讓社區一整年的常態性活動可以一次登錄;突發的活動訊息如出坡、環保、助念、告別式等,再隨時上網登錄,不但省下聯繫時可觀的電話費,還可以讓更多社區志工、會眾參與。

人文真善美志工時常被詢問索取各項活動的紀錄素材,但常因沒有一套完整的入庫方式而找不到。想到辛苦的紀錄沒有好好保存下來,而且耗費許多時間及人力在追資料,太沒效率了,需要跨區資料整合。我和中區資訊組志工張廷旭討論,他半開玩笑地說:「這套軟體是為你寫的,你要負責去推喔!」

我天天打電話向各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窗口說明、教他們建檔。經過一年,全中區每個出班紀錄都會上傳到系統裏,只要搜尋就看得到、拿得到,再也不必大費周章了;後來這套系統也推廣到其他縣市。

承接中區圖像組志工窗口後,我思考:「如何廣邀新人?更重要的是,找回資深志工的初心。」二○一八年,我著手規畫圖像共修,課程設計多元,講師可以生活照來說故事,或請專業攝影師來與大家互動。照片會說話,講師陳建華用媽媽的相片,回顧陪伴母親人生最後一哩路;李盈青則從自己的成長照片敘說經歷過的坎坷。隨著螢幕上畫面更迭,眾人不僅走進講師的生命,也練習用圖片說故事。

我去找糕餅、甜點店談合作,由他們提供商品讓志工拍攝,攝影作品讓店家當宣傳廣告;邀請商業攝影師也是慈濟志工的葉唐銘,談構圖及光影的運用。課堂上,人人忙著動手布置、擺盤;葉唐銘提醒,時間點不同,光源方向會產生變化,呈現的效果就不一樣。拍照很主觀,沒有所謂的對或錯,講師講解後,換學員按快門,作品全部上傳通訊軟體群組,馬上進行分享與討論。而被拍照的「主角」,最後都成了身心寬暢時的點心,令人吃在嘴裏甜在心裏。

在課程的尾聲,我用kahoot軟體讓大家透過搶答複習當日所學,前三名還有獎品可拿。看著學員在一連串的緊張及歡笑聲中度過,「再見」成了大家共同的期待,是我最大的成就。

二○二三年六月,空拍志工齊聚花蓮,準備拍攝慈濟志業園區。(攝影/陳榮豐)

換個角度,為慈濟留史

從平面升級到空中,是源自於二○一四年,慈濟在臺中洲際棒球場舉辦浴佛典禮;當時我拿著照相機在隊伍中記錄,突然被一陣嗡嗡聲吸引,尋著聲音擡頭,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空拍機」,目光不由自主地跟著飛上天,人也不聽使喚地靠近飛手身邊,當看到空拍機由上往下鳥瞰的壯觀畫面,真的太令人驚豔了。

回家後,「空拍機」一直盤旋在我心裏。在評估與了解後,隔年就入手一臺空拍機,有時間就飛上空中練習,開心地把影片上網分享。一開始有人留言:「影像不是飛高就好……」從別人的角度看見自己的不足,不服輸的我愈挫愈有勁。

為了與更多人切磋飛行技術,我在二○一八年成立空拍隊,翌年也加入臺中市消防隊空拍分隊輔助救災,包括勘查起火點,幫助火災現場指揮官即時做出準確滅火的判斷,還有協尋山難失蹤者、為溺水者拋擲救生圈;空拍隊也跟中部海巡署合作,飛在大海上記錄白海豚的生態。

二○二○年,政府將空拍機納入管理,身為人文真善美空拍窗口的我,開始設計學科試題,找空曠地點做為模擬考場,陪伴志工一起練習術科。看大家每天在沒有樹蔭的堤防邊,被太陽「煎」烤,我煮涼品、準備點心給夥伴們解熱;經過相互鼓勵與學習,共有六十八位通過學科與術科考試取得證照。

空拍課程考量的層面很多。除了掌握戶外空間、多元化的飛行訓練,還要兼具安全性;每設定一處共修地點,我都要反覆場勘。除了訓練上山、下海的飛行技術,我也運用消防救災模式,讓飛手練習如何空中救人;我將五個假人藏匿於草叢中或溪谷邊,採用比賽的方式,看誰在最短時間,找到最多個「人」。

無論圖像或空拍共修,身心寬暢的點心都是學員歡喜帶來結緣的,滿滿的愛心常讓大家驚喜;還有人固定承擔點心茶水組,有時甚至還有香積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室內共修被迫停止,我擔心飛手太久沒練習,技術會生疏,所以舉辦全戶外共修。在離城的空曠地方用餐不便,尤其素食更是難為,我的賢內助林美宏就成了香積組。

每次的圖像共修氣氛歡愉,從原來的幾十位至今超過兩百位;空拍團隊也多了許多新手,學員遍及全臺,人數持續成長中。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為社區、為慈濟留史,不是我一個人做得來的,需要很多人來圓滿,尤其更要代代相傳下去。

進入慈濟後,錄像的配備不斷更新,拍攝也從平面升級到空中。我的人生沒有遠程設定,只是單純用自己的良能造福。如同我在臉書這樣說:「從小就喜歡攝影,影與像是讓我不斷往前的動力。從攝影、錄影、剪輯到空拍,我一直不斷地學習,我熱愛我的工作,我是陳榮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