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善惡拔河

12.8《農十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加強善,遠離惡。善的贏一寸,天下太平;惡的貪一寸,難以挽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科學與佛法相通

二○一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新竹靜思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與上人分享,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有一塊區域,稱為「利他主義」的神經區,在演化上會被保留,因為它對物種進化有幫助。如果經常發慈悲心,並且起於行動去做慈善救助,會得到演化上的獎賞。上人聽了施教授的分享,感到與佛法相通,經常在對慈濟人開示時提及,並鼓勵大家時時保持慈悲善念,時常投入、參與慈濟活動,把握機會幫助苦難人,經常刺激慈悲利他的腦神經反應區,不要讓慈濟細胞睡著了。

施益民教授應慈濟大學邀請,今天下午將於慈大做「佛教現代主義」專題演講,與談人為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施教授專程利用上午時間返回精舍拜會上人,談話間,上人表示幾年前施教授這段分享一直在腦海中,覺得佛陀真是宇宙大覺者,現代科學的研究發現不斷印證佛法。其實道理本來就存在,只是現代人追求科學,用科技觀察、研究世間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就存在佛陀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法當中,不論是心理、生理或物理,都可以用科學與佛法相互印證解說。

佛法有科學佐證,讓更多人了解、信服佛法,就可以幫助更多人;不只在學界有高知識分子研究佛法,而是要讓全人類都了解道理,探求佛心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覺悟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在這個基礎上達到眾生平等。而凡夫眾生的清淨佛性受到無明煩惱層層覆蓋,見解、思惟各不相同,所以會有人我分別,甚至相互排斥、對立。佛陀說法度眾生,就是為了撥開覆蓋清淨本性的無明迷茫。

「佛法要如何進入人間,讓大眾能聽懂,高知識分子也能接受?過去反而是婆婆媽媽比較能接受,高知識分子總是有一種心態,覺得信佛的人都是迷信。確實許多人信佛是拜拜求保佑,其實佛法強調因緣果報,自己做、自己得;什麼都不做,只要求平安,實在求不得,就像不努力只想賺錢,根本不可能。真正懂道理,信仰方向就很清楚,否則總是迷失在不斷祈求之中。」

上人說,佛法是真實法,但是要開方便門─要適應不同學識經歷、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解說佛法,所以廣設方便,接引大眾入門,不只聽得懂,還能運用佛法解開心靈的無明煩惱。

因緣果報是最基本的道理,符合科學邏輯,就如自己發願要翻轉尼泊爾、回饋佛陀故鄉,這個心願就是「因」;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與自己有緣,聽到師父這麼說,就動員前往了解當地情形,並且開始啟動慈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援助,與當地人士牽起善緣;而今天大家回到精舍報告這段時間的成果,即將進行中長期的援建,將來居民生活穩定、教育提升,也是你、我、他共同付出力量,把握因緣而成就的「果」;實踐佛陀教育、落實佛法在佛陀故鄉,居民脫離身心苦難,達成了師父與弟子的心願,是最好的回報。

佛法不脫離生活

佛法不離生活,不能只鑽研艱深的理論而脫離生活。雖然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可以說是捨除一切而出家求道,但是仍要靠這副身體才能求法、聞法與修行。有身體存在,就有維持生命健康的需求,只是將一切欲求降到最低,捨除了王宮裏的豪華享受,在樹下起居、靜坐思惟,活得很自在。

假如欲念深重,貪心如無底洞,永遠在爭奪、求取而無止盡,心靈難以滿足,反而是不貪、少欲,可以活得輕安自在,不過少欲是不追求享受,不能刻意減少或中斷維繫生存的基本飲食需求。在悉達多太子修苦行時,長久少量進食的身體枯槁虛弱,讓他省思苛刻的苦行無益於修行,最後放棄苦行,走到尼連禪河邊後暈倒,是牧羊女供養羊乳,讓他補充體力;而在五比丘誤以為他放棄求道之志而離開他之後,獨自在樹下靜思,夜睹明星而覺悟成道。

上人表示,自從走入佛門,天天禮佛,幾十年如一日。若說這樣的禮儀形式有何意義?距離佛陀入滅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但自己是佛教徒,秉承佛教,雖然不知真實的佛陀形象,但是佛法為自己指明方向,所以對於三寶,永遠感恩、恭敬。

而今因緣會合,有一個團隊為了經藏演繹而去印度、尼泊爾取景,用無人機把幾處佛教遺蹟的景象拍攝回來,其中包括佛陀說《法華經》的靈鷲山說法臺,遂依此製作縮小版的說法臺模型,上人每天禮佛,也觀想佛陀說法的靈山會。「若說萬法皆空,即使佛教是我的信仰,信仰也只是名相;從拍攝回來的畫面觀想佛陀曾經走過的路,那也是假相,不過我仍然恭敬朝聖,讓我的思想方向更加清晰,往這個方向不斷精進。」

上人說,時間成就一切,分秒不斷流過,當下這一秒,在下一秒就成為過去;一秒、五秒、一分鐘、一小時,這些數字也都是假相,但是人總是被這些數字局限,也許就在分秒間,一念心偏向,就會隨著時間愈偏愈遠,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所以人間需要宗教,為人們指引正確的方向,防止人心隨著欲念偏向惡、遠離善。

上人表示自己對於未來的人間很擔憂,雖然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只要少數人的思想、想法偏差,為自己謀取利益而不顧他人,這樣的一念心動起來,加上現代科技過於發達,全人類等於生活在毀滅的危機之上。「雖然從佛法知道很多道理,此時會為未來而擔憂,但是並非人人都能體會,說了也是徒增他人煩惱,所以『不可說』,唯有多說好話,勸人走好路、說好話、做好事,盡量把思想往好的方向加強,在善惡拔河的競賽中,加強善的力量,抗衡眾生共業的業力。」

「佛陀從覺悟到入滅,說法四十九年,在那個時代,要靠雙腳走路,走走停停,到底能走多遠,對多少人說法?實在很有限。可是現在的科技傳播快速而普遍,經典描述佛出微妙音,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聽得到,以前會覺得這是神通變化,但是現在的資訊傳播讓這樣的描寫成真。」

「若問科技發達是福是禍?取決於人心,雖然對於當前的世界現象感到很擔憂,但是擔憂也沒有用,唯有不斷地弘法、利生,將好的法傳出去以安人心,盡量用方法把人心安定下來。剛才說善惡拔河,善的贏一寸,天下太平;惡的再貪一寸,就沒辦法挽回。」

施益民教授說,上人開示完全符合科學的精神,讓他感到法喜充滿,這段開示可以讓科學家有更進一步研究的動機。

學習更接近佛性

星馬慈濟志工報告印度菩提迦耶慈善、醫療援助事項,包括苦行林村莊的慈善援助與帶動、培育生活香積志工、縫紉班職能培訓,且於當地村莊、學校、寺院舉辦健檢,勸導酗酒村民戒酒。上人感恩師兄師姊抱著菩薩精神與使命感前往印度、尼泊爾,適應環境、突破困難,很勇敢且有智慧,將福與慧帶到佛陀故鄉,造福苦難人。

上人感慨印度、尼泊爾仍然有根深柢固的四姓階級觀念,社會最底層的「達利特」階級難以翻身,許多家庭世代貧困、孩子失學,陷入惡性循環;即使有因緣努力求學、升學,出社會也很有成就,刻在觀念裏的階級之分,仍然讓他們有自卑感。

「慈濟人總是平等尊重所有人,你們去幫助、愛護貧困居民,委員師姊們很親切地擁抱婦女,相信他們都能感受到慈濟人真誠無私的愛,會非常感動與感恩。」上人說,慈濟人要將佛心、菩薩心表達出來,相傳佛陀教導的菩薩法,讓居民知道人人都可當菩薩,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幫助他們突破四姓階級的心靈障礙。

「唯有普遍的教育,才能破除階級觀念;唯有愛,才能消弭階級分別。如果他們心中還存有階級觀念,很難打開心門,讓愛普及一切。所以我們把大乘佛法帶進去,用愛包容所有人,讓他們理解,人間需要無私的大愛,無私的大愛就是慈濟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方法傳達道理,先幫助他們的生活,輔導他們做手工、裁縫或做小生意等,改善家庭生活,且教導他們遠離菸酒、檳榔,改正不好的習慣。」

上人指出,生活的改善與習慣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慈濟人要用耐心與誠懇的愛心疼惜他們、引導他們。「酗酒的人本性不壞,只是一時迷失,變得愛喝酒,對於酒醉的人,對他說什麼,他都無法聽進去,要在他清醒的時候給予愛、給予關心,讓他有感受,會很自然地親近我們,就會聽進我們說的話。所以要先給予,讓他了解慈濟人真誠的愛,自然生出感恩心;愛與感恩是正向的力量,施與受雙方有愛與感恩的互動,就有辦法轉變困境。」

「只要我們用真心、誠懇的心去付出,就有希望翻轉尼泊爾的貧窮。感恩你們願意一馬當先去付出,需要再投入一段時間,讓其他國家慈濟人也發心接力去付出。你們把握機會先去做、先成菩薩,所以你們也要感恩,有做有得,永遠要抱著感恩心,不去想要得到回報,付出是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是慈濟人接近佛性的修行與學習。」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