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日 品格教育

12.6~7《農十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整齊端莊的儀表、有禮的言行態度,是品格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留存活的歷史

十二月六日,教育志業師生報告;已故毫芒雕刻大師樓永譽先生的夫人樓陳鳳及其公子樓斐心先生、孫子、曾孫女也來見上人,曾孫女現就讀慈中二年級。樓斐心先生克紹箕裘,同為毫芒雕刻藝術家,也是獲得第五十八屆中國文藝獎章的書法家,其捐出《心經》書法作品響應「弘法利生」義賣。

佛典藏經傳世,從貝葉、石刻、絹帛到紙張,如今更有電子科技存在虛擬空間,可以讓人上網即時搜尋查找。上人談到自己存有一件樓永譽老師的毫芒雕刻作品,把經文完整地刻在小小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看,每一個字都刻寫得非常清楚,很令人驚歎。「他曾經對我說,他是用放大鏡,一字一字仔細寫,那是發了多大的願,下多大的功夫,才能完整刻寫這麼微細的文字,可以說是微中藏大,雖然很微小,裏面藏著大道理。」

上人說,真諦、道理永恆存在,不過要讓人了解、運用道理,一定要有人說法、教育,教育內容離不開人、事、理,也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個人說話,影響的範圍有限;很多有志一同的人,各自對有緣人說話,影響的範圍就會加倍開闊。而今慈濟四大志業齊全,請大家把握當下因緣,將慈濟法彙編完整以流傳後世,永恆教育人間。

慈濟從克難中起步,每人每天存五毛錢,累積點點滴滴的善心力量救人。上人說,「竹筒歲月」的人、事、物很簡單,而慈濟五十八年來的人、事、物,累積了很龐大的數據,僅是要找出這一筆一筆數據,就是很大的工程,每一筆數據背後又有很豐富的真實人間故事可說,所以很需要組成專門團隊用心彙整與編輯,出版完整的《慈濟大藏經》,留下這個時代的人間社會樣貌與歷史,世世代代流傳這部現代的藏經。

「慈濟的歷史是現代的藏經;不是寫我做多少,要說的是慈濟人如何克勤克儉,盡心盡力奉獻,是值得流傳、教育後世的典範故事。我們要把握現在,從故事說起,時間要正確,人與人之間可以彼此見證;人、事、時、地、物都考證正確並留存,就是最珍貴的真實歷史,而且是活的歷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因為人生有限,所以更要積極,會合有心人,共同做好這部歷史經典。」

教育大有可為

十二月七日,上人於教育志策會對校長、老師們說,教育是希望工程,老師、教授都是慧命的工畫師,要掌握好方向;四大志業都要靠教育志業培養人才,期待「四大合一」,各志業都有慈濟學校培養出的好人才,人人有志一同,在各領域發揮慈濟大愛。

除了傳授知識、技術,慈濟教育也要培養學生們的慈濟人文精神,而精神涵養由服裝儀容、言行態度表達,上人期勉師長們以身作則,與學生共同照顧好慈濟形象,以整齊端莊的儀表、有禮的態度,展現慈濟師生的威儀,這也是品格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讓人接觸到慈濟學生、畢業生,就有良好的印象,覺得慈濟教育的品質很好。

上人說,每一次有機會去到花蓮或臺南的慈濟學校,都看到孩子們整齊的儀表,有氣質、有禮貌;而孩子們也很用功,學業不落後。所以很感恩大家負起教育責任,認真、真誠投入教育工作,而且師生之間有好感情,老師疼惜學生,學生尊師重道,彼此相處亦師亦友,讓人覺得未來的社會與人間很有希望。

上人提到全球慈濟人賑災、濟貧,都會提起「竹筒歲月」,述說慈濟緣起故事,鼓勵人人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每天存下點滴愛心,累積一段時間以後,大家把力量會合起來,救助世間苦難人。做竹筒撲滿,向大眾推廣,主要不是為了募款,而是要培養「德」;贈竹筒撲滿也有更深層的意涵,閩南語的「竹」與「德」同音,希望人人有竹子正直、有韌力、守節操的好品德。

在全球慈濟人的用心引導下,許多貧苦居民響應「竹筒歲月」,如尼泊爾藍毘尼村落居民,也砍竹子做撲滿,家家戶戶踴躍響應;又如緬甸農民存「米撲滿」,每天存一把米,全村每個月累積起來的米可以幫助許多貧困飢餓的人。雖然這些國家的居民生活仍然貧困,但是他們存有行善造福的心念,心靈富有,富而有餘就能付出助人。

「老師們可以在課堂上對孩子們講這些真實故事,譬如地理、歷史的課程中,都可以提到這些慈濟人去幫助與輔導的國家,地理位置在哪裏,有何歷史背景與風俗民情;慈濟人現在走入佛陀故鄉,在佛世時,這些國家地區的文化背景,還有慈濟人踏上印度、尼泊爾的見聞,以及為了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有哪些行動,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慈濟志業四大一體,何況慈善志業國際化,這幾十年來在全球救苦救難的行動,是名副其實愛的教育。」

上人說,海外不少國家的慈濟人就地成立人文學校,在慈善賑災時,也為受災地區重建學校,由此因緣,可以運用現代科技,透過網路視訊,與不同國家的師生分享、交流;只要建立連線,家家都可以成為上課學習的課堂。所以慈濟教育大有可為,四大志業要會合力量,向全球弘法利生。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