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老翁的長壽秘訣

家鄉民謠〈小白菜〉,偶爾讓他想起心酸的童年;時代動盪,逃難、失學、從軍構成了他的青壯年;退休後,在心目中理想的大同世界奉獻,幸福無限。

「我祝大家都比我更健康,比我更長壽!」這是九十三歲的卓雲最常說的一句祝福語。

小時歷經喪母及戰爭,顛沛流離來到臺灣,大難不死的他,用心寬念純養生,讓賺到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快樂。

憶童年淚汪汪

一九三二年,卓雲出生於江蘇省宿遷縣的卓圩子古鎮,父親曾任小學校長、教育局祕書,是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也是書法家。三歲時母親往生,父親續絃,又生下三個弟弟,六個兄弟中他排行老三。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六歲的卓雲一度跟著父親逃難,又再度回到老家。念小學的卓雲靈活且調皮,「我的功課不是很好,寫字很慢,不喜歡用毛筆寫字,尤其寫小楷,都是別人幫我寫;然後我幫別人寫週記。」

學校附近有個大汪,老師擔心學生玩水危險,中午放學回家吃飯時,會在男生的腳踝蓋印章,回到教室後檢查。卓雲說:「印章碰到水會模糊,我們就用菸盒外那層透明的玻璃紙蓋住,再用橡皮筋綁起來。」印記還在,老師也奈何不了他們;冬天大汪結冰,也擋不了貪玩的卓雲,「穿著棉襖、棉褲,在冰上溜著很好玩,摔跤也不會痛呀!」

八年抗日戰爭後接著國共內戰,父親及兩個哥哥為躲避鬥爭,先逃到南京,留下後娘及孩子們。戰亂多年,家裏的長工大都解雇了,失學的卓雲開始幫忙做家事,「長工挑水都是整桶,我是半桶、半桶地挑。」

一次生病,後娘捨不得花錢,卓雲從二月病到十一月,「是重型的瘧疾,每隔一天,就打擺子一次;打擺子就發燒、渾身發抖,忽冷、忽熱。不發病時,家事照做。」

一位遠房表叔是中醫師,逃難到卓家,看到卓雲骨瘦如柴,告訴後娘:「這孩子病得很重,需要針灸!」表叔讓卓雲躺在床上,慈祥地說:「孩子別怕!你肚裏生痞塊(硬塊),針兩次就好!」表叔為他在肚臍周圍扎下五根大銀針,後娘備妥一個陶瓷蒜臼,裏頭燒艾草當作火罐,趁熱度高,倒扣在肚臍上一個時辰,「我呼天叫地,後娘抓住腿,表叔按著肩,不許我動。」

神奇的是,卓雲果真慢慢地好了起來,「當時長痞塊是絕症,我大難不死,表叔是我的救命恩人。」

七歲前,卓雲只要頭燒耳熱,後娘衣不解帶地照顧整個晚上;但自從生下四弟、五弟後,他就被冷落了,不管做什麼事都遭後娘罵。有一次父親不在家,忘了做錯什麼事,他頂了嘴,後娘拿起棍子就打,他拔腿跑到生母墳前大哭,直到傍晚父親回家,在墓地附近的大石橋上看見卓雲跪著,摸摸他的頭說:「回家!」

「小白菜,葉兒黃,出生三歲沒有了娘,跟著爸爸很好過,就怕爸爸娶後娘,後娘生了小弟弟,弟弟吃麵俺喝湯,端起碗來淚汪汪。」這首卓雲到現在還會唱起的家鄉民謠〈小白菜〉,是他童年的寫照,也是藏在深處的回憶。

圖1:一九六七年,卓雲和李振玲結婚,人生開始有了歸屬。(相片提供/卓雲)

圖2:卓雲來到臺灣四處謀生,直到以無線電通訊專業考上軍職才安定;一九九三年卸下四十三年職涯,退休離開電臺職場。(相片提供/卓雲)

逃難的十六歲

一九四六年,卓雲插班到城內馬陵小學,後來考進宿遷縣立中學附設的兩年制簡易師範班,「那是我用功讀書的黃金時代,可惜好景不長,剛放暑假又開始逃難。」隔年宿遷縣失守,「我背著裝滿銀元的包裹,父親則提著大行李,帶我離開家鄉。」

戰情緊張,逃難人群眾多,卓雲和父親半走半跑了七十華里(三十五公里)都不敢休息,後來搭上軍隊的敞篷卡車到徐州火車站,再轉往南京與哥哥們會合,那年他才十六歲。

到大華衡器廠學做磅秤、當學徒的兩個月,舉凡煮飯、掃地、擦工具等等,「做什麼都不算苦,但那時正在長大,早晚都只吃稀飯,肚子餓到受不了,也不敢跟爸爸或哥哥說。」

好不容易十月進入臨時成立的蘇北聯合中學就讀,但隔年三月又因為戰亂,學校被迫解散。五月初,卓雲跟大哥隨仇藩司令部隊搭乘海川輪船抵達臺灣基隆港,落腳高雄鳳山的五塊厝營區;卻因為長兄沒受過軍事訓練而遭遣散。

大哥到臺南新營明華玻璃工廠做雜工,卓雲當學徒。一年後玻璃廠倒閉,他們搬到臺北,白天在街上賣餅乾,晚上到補習班學英文;卓雲經友人介紹到「三極無線電傳習所」學習,同年年底考進「國防部無線電訊幹部訓練班」,直到一九五三年四月,被派任無線電通信總臺工務組少尉技術員,在臺灣的生活才終於安定,更得償從軍報國的心願。

隨著軍職派遣至臺灣各地,卓雲還是心心念念想回家鄉,尤其中秋更是望月興嘆「何時歸故里」;一九六七年,另一半李振玲走進他的生命,才對臺灣有真正的歸屬感。婚後,他輾轉調派到花蓮為教育電臺建臺,兩年後電臺順利開播,他申請退休轉任民營電臺,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卸下四十三年的電臺職涯。

卓雲喜歡寫作,也因此投入慈濟記錄(圖1提供/卓雲);採訪作品於一九九五年首度刊登在《慈濟道侶》半月刊第二六一期(圖2);二○○五年卓雲於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培訓課程分享寫作技巧(圖3攝影/張素娟)。

婚姻的忍與讓

才從職場退下一星期,卓雲就被太太李振玲「推銷」給慈濟。她說:「當然要趕快把他推出去,不然我還在上班,他退休在家閒閒沒事做,我們一定更會吵架!」

卓雲長年在外,夫妻聚少離多,彼此常為小事吵鬧不休。例如出門吃飯,卓雲認為要關燈以節約能源,李振玲則堅持開燈,因為屋裏亮著燈才不會遭小偷;爭到最後乾脆就不出門了。夫妻倆吵鬧的日常,只有「忙」,減少碰面才是王道。

退休後,卓雲本來打算寫文章投稿報紙。「我一生只信奉『國父遺教』,是個無神論主義者。」只因為喜歡採訪、愛寫文章而走進慈濟,二○○四年受證慈誠、委員。

有天,卓雲聽到筆耕隊長曾欽瑞分享:「改變不了別人,先改變自己。」他開始學習以「忍」、「讓」二字降低唇槍舌戰的次數,「我們對子女教育想法不同,沒做慈濟之前常跟太太吵架,我改變不了她,就先改變自己。」

到花蓮慈濟醫院做醫療志工,志工早會上,一位美國大學僑生的分享讓卓雲印象深刻。孩子的父母都是慈濟人,他說:「爸爸做志工花多少錢他都花,但我唱歌、跳舞、喝酒就不給我錢。這次回去,我不喝酒了。」

「這是你說的,你爸爸回來我跟他講,看你做不做得到。」證嚴上人這幾句回應,讓歷盡人生滄桑的卓雲感受到上人對晚輩的關愛、對每個人的真誠,他好感動。

卓雲當時跟著醫院常住志工顏惠美到關懷戶家,為全身癱瘓的個案洗澡「浴佛」;下午回到醫院,換卓雲帶三個學生幫患者「浴佛」,病人的身體舒服了,心情也跟著輕鬆起來,讓家人很感恩,也讓卓雲體會:「做好事,自己也有好心情;做感動的事,別人也會被感動。」

隔天卓雲在志工早會分享「浴佛」心得,還把三位同學介紹出來,受到上人的讚歎;早會結束後,還有一位資深志工來向他說:「你的分享給我很大的鼓勵!」

第一次當志工,卓雲覺得投入慈濟有如走進香格里拉的理想世界,「從那開始,只要上人的話,我都會聽。」

圖1:九十三歲的卓雲養生有道,保持運動的習慣。

圖2:書法是卓雲在退休前就養成的興趣,後來也自創寫法。(攝影/吳啟志)

走進香格里拉

「早期筆耕隊寫文稿大多是老師,而且都是女生,我一個男生到那裏很受歡迎。」卓雲覺得走入慈濟就像走進善的大花園,隨手都能沾上馨香,於是以〈走進香格里拉〉一文投稿,刊登在《慈濟》月刊第四三一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前幾個小時,卓雲因為天氣熱而把枕頭及被子搬到地板的草蓆上睡,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地震一來,他趕緊爬上床,書櫥倒下,電視機剛好砸在枕頭上,「我大難不死,佛菩薩沒有把我收走,應該是要我為慈濟留紀錄。」

隔天一早,卓雲接到志工江美芳的電話,「師兄,這災難很重,你去埔里採訪好不好?」他馬上應允。

卓雲跟著吉普車隊、載滿救濟物資的小貨車進入災區。走到草屯,路面隆起近二公尺,吉普車勉強通過,但小貨車根本開不上去。所幸一位志工是埔里人,她帶著大家繞小路,走了五個小時,到晚上六點多才進到埔里街道,只見到處都是帳棚,居民有家歸不得。

來到醫院門外,廣播傳出:「八九、九十、九一、九二……」讓卓雲納悶,原來是報告往生者數字,這讓他更是心痛。

「因為斷水斷電,米需要水淘洗,災區需要麵條之類的糧食……」慈濟埔里聯絡處負責人拿著一萬多人數量的物資清單,請卓雲帶回臺中分會;回到臺中已經凌晨兩點多,卓雲先探視睡在車上的全家人,再到臺中分會時,只見屋裏擠滿著來救災的慈濟人,讓他既驚訝又感動。

上人行腳到臺中看視大愛屋的樣品屋時,看到為了防颱,屋外四個角落每一角都拉了三根鋼索,一戶十二根;當時隨行記錄的卓雲,聽見上人說鋼索都要拆掉,讓大家很納悶。

上人表示,比起颱風,孩子在住家附近嬉戲的安全更重要。這讓卓雲相當欽佩,「那麼多專家都沒有想到,上人的慈悲心到現在還讓我感動很深。」

對於宗教及道場的有神論,卓雲都不信,他說:「大同世界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但空有宏觀理想,沒有微觀的執行力,都只是空談。」

當他看見慈濟志工助人還向對方道感恩,從這些小動作,感受到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境界;上人的智慧及執行力,更讓無神論的他,在慈濟堅持初發心三十年。

「因為我在慈濟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愈做愈歡喜,愈做愈幸福。」卓雲說:「如果不是在慈濟,我跟太太可能一直吵吵鬧鬧下去,現在不知怎麼樣了?」兒孫再孝順,還是不及老伴的相互體貼,卓雲以感恩、知足的心看待超過半世紀的婚姻。

人生來到九十三歲,卓雲不曾自尋煩惱,一切瀟灑以對。

書法活化大腦

卓雲小時候不愛拿毛筆,過了不惑之年,在高雄復興廣播電臺服務的四年多,假日不能回臺中時,寫書法變成他的休閒活動。

六十二歲退休之後,到社區大學學書法,老師是書法名家,剛上課時就對他們說:「年紀大了不要寫正、草、行、隸、篆字體,自己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寫與眾不同的『體』,就是『美體』字。」所以卓雲總愛創新,將慈濟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寫成一個大字,與上人分享時,得到很大的肯定與讚賞。

卓雲還學氣功,將穴道按摩當成健身方法之一。「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及正確的觀念。想要身體健康,心理要更健康。」秉持寬厚待人、不樹敵,走到那裏都與人結好緣,是他的快樂因子。

寫作、潤稿,寫書法、練氣功,是卓雲現在的日常;他更是鼓勵年紀大的老友寫書法,書法可以養神、培養觀察力、分析力及表達能力,加強細部協調度,活化大腦、紓壓放鬆,還可以延緩失智。

卓雲形容自己這一生有三個「家」─老家江蘇、臺灣和退休後走入的慈濟大家庭。他從不去想未發生的事,也不自找煩惱,一切隨緣,接受命運的安排。他瀟灑地說:「有正當的休閒活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給別人帶來麻煩,時間到了,該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