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最早回的是「父母的家」,可以給自己身心庇護的屋宇;然後是回「心靈歸屬的所在」,如花蓮靜思精舍。還有一切的人事造就後,清楚明白的內在的「家」,只能感受,難以言說。

有一天,接到一則陌生的訊息,邀我加入「六甲─那青澀的甜美歲月」群組,邀請者說是小學同學,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群組中的名字我只記得一二。

好遙遠的同窗歲月啊!都超過半世紀了!畢業後各奔東西,少數人留在家鄉,有些人分赴南北念初中,升學壓力教大家把朝夕相處的友情都拋諸腦後。

我努力追索名字浮現的印象,都像水墨畫般不真切。有人翻攝傳來畢業合照,只見一群鄉下小女孩排排站,不知是緊張還是不快樂,只有一位同學以及前排的老師面露微笑。

有同學說起當年的教室趣事,儘管回應的只是斑駁的拼貼,也談出「記得當時年紀小」的溫存。儘管跳過大半輩子的空白,今日再見已都進入花甲之年,沒人說起有怎樣的功成名就,或曾經歷怎樣的滄桑,好似那些已無足掛齒。

母校明年的建校百年慶,牽起我們童稚的前緣。我有「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慨嘆,也感到「走過繁華與喧囂,終回歸單純」的欣喜。

在雲嘉平原上成長的歲月,雖青澀徬徨,此刻回想,都充滿飲水思源的感恩。感恩舊時同窗的召喚,故鄉如此清晰地映現,我有「回家」的安然與踏實。

「回家」的意象豐富,最早回的是「父母的家」,可以給自己身心庇護的屋宇;然後是回「心靈歸屬的所在」,如花蓮靜思精舍。還有一切的人事造就後,清楚明白的內在的「家」,只能感受,難以言說。

證嚴上人常叮嚀:莫忘初心!顯然,初心需要歷練後才得強韌,才得寬廣。

近日看到徹聖上師的一首詩,詩名「向前走」,意境頗堪玩味。詩末云:「您要不停的走,卸下包袱莫負重……走過世俗才安心,走過喧囂才寂靜。若是走累了,要記得回家歇息的路,那是回歸心中安靜的路。那裏有溫馨,有祥和,有自心的樓閣……那是自己的根舍,流浪者的家鄉,莫遺忘了,回家!」

走過世俗後的「初心」,應是單純清淨,沒有是非煩惱。嬰兒時期本具,爾後蒙塵。真需要找到「回家」的路,才不枉為人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