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環保 重返臺中東新公園

臺中北屯區東新公園夜間環保,志工快速做完分類,收起塑膠地墊,還公園本來樣貌。

臺中北屯區東新公園,每週三柔美的月色下,居民相約做環保, 一度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暫停三百天,終於等到重逢之日,邁向下一個十年。

「下午先抽空將所有的小椅子清洗乾淨,好久沒有坐了,有點灰塵。」臺中北屯區慈濟志工徐玉春,語氣顯得有些激動,一邊說、一邊將帶來的椅子卸下,她要以最虔誠的心意,迎接夜間環保重新運作。

二○二一年五月,臺灣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到三級;為了顧及大家的健康與安全,臺中東新公園的慈濟夜間環保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及至七月下旬降為二級,想再恢復夜間環保,但是因為各回收點的回收物都已經另外找人處理,僅有稀少的物資量不足以召集志工前來分類,只好作罷。

今年二月初,因為志工劉榮伸居住的社區提出協助清運回收物的需求,因緣具足,所以決定恢復運作。重啟環保工作一週前,志工窗口張仁堂就在群組裏文情並茂地布達著:「夜間環保謹訂於三月九日週三重返東新公園,敬邀大家一起來,繼續點亮東新公園夜空。走過風雨,因為有您。」

當天一早,張仁堂再次展現慣有的熱情,在群組中提醒邀約:「今晚七點三十分,梅川東路與旅順路口的東新公園夜間環保,能夠全程參與最好,做個半小時、一刻鐘也無妨,做好事真快樂,幸福做環保,一起來做幸福的事。」

果然,雖然將近三百個日子彼此不見,大家依舊心繫環保,共有二十五位志工及會眾,陸陸續續前來參加這場星空下的約會。

陳壽蓮(左)固定隨車,成為張仁堂(右)的最佳拍檔。

週三晚間的落寞

東新公園的夜間環保工作,到今年六月將滿十周年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主要是靠著大家願意一起來付出。」每週三傍晚,張仁堂先到平安環保站做準備,將簽到簿、電燈、腳架、地墊、籃子、網袋和手套搬上小貨車,然後去定點載回收物,送到公園讓大家整理,結束後再開車將物資送回平安環保站,將工具歸位,離開時已近晚間九點半。

「十年來習慣星期三要把所有工作放下,全心投入夜間環保。」身為上班族的張仁堂表示,「停工」的這些日子,每到週三就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心情有點落寞。

受證慈誠隊員將近二十年的志工陳壽蓮,從中華郵政屆齡退休後,即加入夜間環保行列,後來就固定隨車,成為張仁堂的最佳拍檔;疫情間停止回收,同樣有著失落感。

「好高興接到通知,環保要開始運作了,又可以看到許多老『同事』,一起談談天、說說笑,真的很開心……」從他開朗的笑聲中,不難想像環保志工們共聚的溫馨畫面。

「累不累?」「不會啦,這是很輕鬆的工作。」陳壽蓮表示,比起每週有三至四天要回彰化老家種田,隨車收資源回收物算是休閒活動了。他說:「做環保是無求的付出,做多做少量力而為,身心靈都自在;而種田就不一樣了,雨水太多太少都教人擔心,總是會有收成的壓力。」

久違的夜間環保重新啟航,原本是七點半開始,七點不到就有多位志工迫不及待地在現場等候。楊阿春說:「疫情期間都待在家裏,有時候看看電視,早早就入睡了。知道環保站要開始運作,就很期待、很開心。」

今年受證慈濟委員的徐玉春,心情最是激動。回想二○一二年夜間環保成立之初,她就從慈濟會員開始一路走來,精進不懈。環保暫停的這段時間剛好在培訓慈濟委員,利用時間看書、寫心得報告,日子也沒空過;只是每到星期三就有點空虛、鬱卒,除了持續將東新公園的環境整理乾淨,就是祈禱疫情早日趨緩。

家住附近的王先生第一次來做環保,由志工耐心教他如何分類。因為大腦開過刀,平衡感不好,無法騎機車,粗重工作也沒有辦法做;像這種簡單的資源分類,他雖然動作不是很敏捷,還可以完成。王先生感慨地說:「身體好像也剩下這個良能了,就當作是做復健,至少做環保是愛地球的表現。」

年輕時候曾經有段荒唐歲月,現在滿心懺悔的王先生,帶來一個竹筒撲滿交給接引他的志工洪珊珍。雖然此時接受幫助,也希望手心向下,盡微薄的力量助人。

每次工作結束,張仁堂會邀約第一次參與的新朋友自我介紹與分享心得,隨後大家唱著:「再會、再會……雖然暫時欲分開,總是有緣來作伙,期待你我再相會……」在人來人往的公園,他們是活布景,讓鄰里更認識資源回收,進而一起來做環保,讓社區家園更乾淨。(資料提供/陳憶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