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燃不息 烏克蘭難民望鄉

波蘭東部盧布林市紅十字會收容所,慈濟志工致贈烏克蘭難民購物卡與環保毛毯;卡片已儲值,可直接在當地特約超市刷卡採購所需物資。(攝影/張淑兒)

俄羅斯與烏克蘭爭端日久,
於今年二月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

波蘭收容最多的烏克蘭難民,
也在此凝聚了高濃度的愛。

俄羅斯與烏克蘭爭端日久,
於今年二月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

波蘭收容最多的烏克蘭難民,也在此凝聚了高濃度的愛。

「烏克蘭仍在世間……命運將再次微笑……」砲彈轟擊之際,在地下室、地鐵站避難的烏克蘭人們合唱國歌,為共度難關的鄉親、保家衛國的軍人打氣。

自今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首都基輔、東部的頓巴斯、盧甘斯克地區,以及南部的黑海沿岸都成焦土戰區。儘管烏軍守住了首都及大部分國土,多個城市村鎮深陷烽火的景象仍震驚全世界。

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民眾被迫離國出走,前往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避難。根據聯合國統計,從烏俄戰爭爆發到四月十八日,已超過四百八十萬人離境;其中逾兩百七十萬來到鄰國波蘭,慈濟也在這裏,展開了對烏克蘭難民的第一線關懷。

憑卡購物,減輕行旅負擔

「地緣,可以是愛,而不是政治。我們透過地緣,讓愛心到達需要幫助的地方。」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海外慈善組呂宗翰說明,英、德、法慈濟人動員,支援環保毛毯、圍巾等物資,所有庫存分別從倫敦、巴黎、慕尼黑集結到德國北部大城漢堡(Hamburg),然後運進波蘭發放給難民。然而慈濟在波蘭沒有聯絡據點也沒有受證的志工,三月第一波發放關懷仰賴臺灣僑民、留學生以及熱心的波蘭人鼎力相助。

三月五日,在波蘭中部大城波茲南(Poznan),慈濟首次發放生活物資,就由曾任職大愛臺記者的臺灣僑民張淑兒及其波蘭籍夫婿Łukasz Baranowski,以及一位通曉中文的波蘭籍志工合力進行,踏出難行能行的第一步,截至三月底已進行四次發放。「他們還到『希望之家』送物資,那裏本來照顧戒毒者,現在修女把房間讓給難民,自己搬進地下室,令人感動。」呂宗翰說道。

西部的斯賽新(Szczecin),由英國慈濟人接引的波蘭籍志工瑪格麗特(Malgorzata Baryliszyn),勘查了斯賽新大學的難民收容中心,並代表慈濟致贈一千兩百六十個睡袋,及部分生活物資,接下來預計至少供應三千人份的生活物資。首都華沙部分,則由當地工作的僑民,會同其他組織,聯繫訪視各收容中心,以了解首都區烏克蘭難民的需求。

與此同時,在波東大城盧布林(Lublin),慈濟大學畢業的臺灣留學生Joey Chen也積極奔走,和當地市政府、紅十字會及天主教明愛會溝通協調,為後續較大規模的發放做準備。四大城市中的投石問路,讓烏克蘭難民第一次接受到來自慈濟的關懷,也讓志工們更加了解難民們的處境與需求。

在波蘭各城市難民登記點,難民能得到接待中心提供食物、基本醫療、庇護所等訊息,協助後續的臨時安置處。然而難民持續湧入,許多安置點物資缺乏,亦無法長期停留。

「難民從東邊逃進來,提著大包小包,如果發十公斤、二十公斤物資,背在身上怎麼走?當地志工和臺灣本會人員討論後,我們決定發放毛毯、睡袋、購物卡。」呂宗翰表示,發放購物卡讓難民朋友到特約商家,購買自己需要、合用的物資,這種救助模式在臺灣與許多國家地區施行良好。

然而在波蘭,慈濟購物卡的籌備發放卻是一波三折。當地製卡的塑膠原料嚴重短缺,志工於是與合作的連鎖賣場協調,請對方想辦法湊出一萬五千張;所幸最後廠商找到足夠庫存,加印慈濟標誌,成為可以發放給難民使用的購物卡。

善緣四方而來,互動的人、機構愈來愈多,慈濟逐漸摸索出在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著力點。就在臺灣清明連假的四月二日、三日,志工在盧布林市展開四場物資及購物卡的發放。其中前三場在盧布林醫學大學的模擬中心、難民收容宿舍以及紅十字會收容所舉辦,第四場發放則是與天主教明愛會合作進行。

抖落煩惱海闊天空

美國王思宏師兄報告投入墨西哥義診工作,蔡慈璽師姊、葉松根師兄等人在座。上人表示大家都是師父的弟子,做師父想要做的事情,愛師父想要愛的人;只因不忍天下眾生苦,起了一念愛心,行佛陀教化的菩薩道,所做的都是好事。

上人提醒大家,天下需要幫助的苦難人很多,人少無法成大事,要人多,志同道合,就可以完成更多有益人間的好事;完成以後,大家心情愉快,也就是法喜充滿。只要方向正確,是有益人間的好事,要讓大家都知道,共同來祝福,合力來付出,會做得更圓滿。

「我們都是凡夫,學佛的路上才剛起步,難免有人會有不同的意見。發心做事的人心量要開闊,堪忍一切,才能朝著目標不斷往前走。」上人表示自己總是教導弟子,心量要大,能堪忍、包容,而且時時感恩、尊重、愛,翻來覆去說的都是這些話,但都是很真誠的法。師父與弟子同樣都是從凡夫地學佛,邊學邊做、邊做邊體會;若沒有去做這些事,就不知道人間有這麼多苦難人,而且造成苦難的原因不只是天災人禍,心靈颳起無明黑風,或是漫淹無明的大水,常起波浪,很容易就讓「慈航」翻覆。

上人教導師兄師姊,要讓心靈的慈航經得起黑風,不要稍起風浪就沉沒。「學佛就要學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要廣度眾生,不要反而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佛法的利益,還在那裏起煩惱,就如在自己的心靈法海起波浪。學佛的『學』字,下面一個『子』,就像剛破殼的小雞,要把身上還沾黏著的蛋殼抖落,從此海闊天空,不受限制;我們也要下功夫從煩惱的殼脫離出來,讓慈航乘風破浪,隨處救度眾生。」

上人說,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地區,都需要有發心的人承擔責任,就地帶動出一群志工,要做事才會有力量。承擔起責任,還要放下身段,調伏自己的無明習氣,與大家和睦互動。無論過程中有何不如意的狀況,忍一時之氣,可以幫助許多人舒緩生活困境,甚至讓他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是很值得的!

上人表示,自己這幾十年來在臺灣做這麼多慈濟事,並非暢通無阻,而是不斷面對困難阻礙,只是一再提醒自己要堪忍,也很感恩慈濟人總是全然支援,共同成就師父想要為人間做的事。

人生無常,壽命有限,上人叮嚀要把握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此時盤點人生,做了好事、對的事,要自我肯定,優點不要丟失了;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也要自我檢討,真的做得不好、有缺失的部分,要趕緊修正。

上人強調,出於真誠無私的心要為天下眾生做事,方向是正確的,不過做事的人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就算感到受委屈了,也要「委屈求全」,不讓心靈的慈航一下子就沉沒了。要學佛陀的覺悟,不要在無明大海中迷失方向,隨著波浪浮浮沉沉。

位於波茲南市的天主教希望之家,勉力收容烏克蘭難民,欠缺物資,張淑兒與先生偕同當地自行車廠老闆、醫師等五位志工,及時送來食物及用品。(攝影/張淑兒)

超越語言,苦痛感同身受

為了協助發放順利,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與出身敘利亞難民的荷蘭慈濟志工哈迪,特地從慕尼黑駕車十二個小時來到盧布林,陪伴臺灣留學生Joey Chen號召的盧布林醫學大學師生志工展開發放。

擁有多年跨國賑災經驗,多次前往塞爾維亞關懷過境難民營的陳樹微表示,戰爭來得突然,很多波蘭本地非政府組織沒有應對大量難民的經驗,合作夥伴聽到慈濟要發購物卡都感到很震驚,認為有困難,另一個挑戰則是如何進行發放對象造冊。

在依然下著大雪的盧布林,緊鑼密鼓與市府接洽、勘查難民收容處所、招募人手、整理資料,為了達成第一批五百張購物卡的「試水溫」發放,陳樹微與盧布林醫學大學的師生志工們忙得沒時間睡覺。師生們的熱忱,特別是烏克蘭籍學生的表現,讓陳樹微動容。

「我和他們說,慈濟會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幫助你們;但同學們卻說,你們來幫助我們,我們不要酬勞!這些學生還沒正式工作賺錢,有的還開很遠的車過來,我還是發代賑金給他們。」

在老經驗慈濟人、青年志工,以及合作機構的通力進行下,購物卡及毛毯的發放終於展開。四月二日首場發放,播放英文版〈祈禱〉歌曲時,有烏克蘭阿嬤雙手合十,有人用烏克蘭傳統手勢祈禱,許多媽媽落淚了,小朋友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繼續玩著……

儘管陳樹微與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志工,只能用臨時惡補的烏克蘭語致上問候之意,但受助民眾卻把他們當同胞親友一樣,邀請合影,甚至請陳樹微來到住宿區,用她聽不懂的烏克蘭語訴說心事。

「他們都是婦女帶著小朋友,還有一些年紀很大的男士,心情真的很需要關懷。」陳樹微心有所感地說。

歐洲志工在波蘭當地第一線匯聚力量展開關懷,而在距離波蘭、烏克蘭八千多公里之外的臺灣本土,也有許多「見苦知福」的慈濟志工,鼎力支持外交部舉辦的「募集民間愛心物資援助烏克蘭難民」活動,為付出愛心的臺灣民眾服務。

德國、荷蘭慈濟志工來到波蘭盧布林,會同當地臺灣、烏克蘭留學生及本地志工,共同圓滿慈濟在波蘭的首場購物卡發放。(相片提供/張淑兒)

經驗累積,打包臺灣愛心

「當時是三月九日下午,外交部募集物資活動已進行兩天,物資數量超乎預期,所以向慈濟請求協助,希望藉由慈濟志工多年國際賑災、物資打包的經驗協助處理。」負責聯繫的北區慈濟志工吳英美,說明這次挑戰性任務的因緣。

偌大的外交部大樓地下停車場人聲鼎沸,拆開封箱膠帶聲此起彼落。「逃亡過程中會感冒,或是受傷、細菌感染、拉肚子,需要抗生素。」北區慈濟人醫會藥師志工蘇芳霈邊清點藥品數量,邊解說各項藥品的作用。

外交部募集的物資多達二十樣,藥品也有十四類之多。民眾捐輸踴躍,箱中包含不同品項需清點歸類,志工團隊每天協助打包,箱數少則一千餘箱,多則三千多箱,繁重的工作量,讓不少上了年紀的志工手腳痠痛,但第二天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打拚」。家住三峽的曾秋香,就連續三天搭公車、轉捷運前來。志工夥伴們不服老的付出、民眾源源不絕的愛心,在在激勵阿嬤級的她。

「有一天在臺大醫院站一號出口,有一位孕婦拉著菜籃車,走過來問我:『外交部的地下停車場在哪裏?』她說特別買了新的發熱衣要捐,好感動啊!」曾秋香讚歎道。

掛心祖國與親人的烏克蘭人鄭莎莎焦急悲憤,在慈濟志工友人陪伴下投入打包行動;活動結束之後,她親自來到靜思精舍,向慈濟人致意道:「我會說四種語言,但我找不到有什麼字能真正形容『我有多感謝你們』!」

慈濟志工自三月十一日開始支援外交部整理物資,到三月二十日結束作業,總計投入兩千一百四十八人次,打包兩萬零四百多箱,總重達兩百噸的愛心物資,加速將臺灣民眾的關懷送給需要援助的烏克蘭人。

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的敘利亞難民師生,多次響應慈濟國際賑災,今年三月發起關懷烏克蘭難民行動,積小錢行大善。(攝影/Abdoulmalek Wais)

放眼天下,戰禍幾時能歇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烏俄戰況,負責海外會務的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熊士民表示,慈濟將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簽約,一起為婦女兒童居多的烏克蘭難民提供更多元的幫助。

在關懷當前的烏克蘭難民危機之際,慈濟援助敘利亞、緬甸等國難民的行動未曾停歇。以內戰超過十年的敘利亞為例,儘管目前境內大部分地區已不再有戰事,但流亡在外的難民,絕大多數還是難以回國。

「現在敘利亞境內缺水、缺油、缺電,原本約旦幣跟敘利亞幣的匯率是一比六十,現在是一比三千五。一桶瓦斯在約旦約合新臺幣三百元,但在敘利亞卻要一百美金!」慈濟約旦分會負責人陳秋華表示,由於敘利亞現況生活條件太過惡劣,大部分滯留在約旦的敘利亞難民打算留下來,「落地生根,自力更生」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

約旦慈濟在慈善救濟、義診醫療以及助學之外,結合收容敘利亞難民單親媽媽及孤兒的「慈心之家」等社會資源,開設照護、餐飲、裁縫、美髮等課程,讓難民學習一技之長,用以在約旦本地社會謀生。除了職業培訓,也有「志業」方面的引導,陳秋華表示,目前已有多位敘利亞難民媽媽,加入約旦慈濟關懷南部貝都因人部落的團隊。

由於敘利亞、約旦同屬阿拉伯民族,彼此語言相通,同樣信仰伊斯蘭教,敘利亞媽媽以及她們的青少年孩子,隨著志工來到沙格拉(AI-Thaghrahg)、阿巴西亞(Al-Abasyiah)等南部貝都因人部落時,不僅可以勝任物資發放、訪視等慈善事務,還能拿著阿拉伯文靜思語繪本,向大人小孩分享證嚴上人的智慧妙語。而對約旦慈濟來說,讓這些難民生力軍來關懷約旦本國貧民,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從做中學。

「他們去發放關懷後都很震撼,」陳秋華說:「看到那麼窮苦的人,現在『見苦知福了』!」

儘管因為約旦國民所得不高,善款籌募不易,但約旦慈濟自一九九七年創立之後,就盡力關懷境內貧苦民眾,其中包括來自加薩走廊、伊拉克等戰亂之地的難民,及至二○一一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持續關懷敘利亞難民至今,接引出走出悲情,行善助人的善種子。

地處歐亞交界,收容三百七十多萬敘利亞難民的土耳其,慈濟人也在慈善援助、推動教育的同時,引導受助的敘利亞難民,將行善融入生活。

土耳其慈濟負責人胡光中說明:「現在募心募愛,不是只為一個活動,而是把它變成常態。我們最近買了一萬個豆類罐頭,附上存錢筒蓋子,還有『小錢行大善』貼紙,吃完後,蓋上蓋子、貼上貼紙,就變成存錢筒,學習慈濟的竹筒歲月。」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土耳其慈濟志工將每月的難民發放改為兩個月一次,減少群眾聚集的機會;長期關懷的七千六百五十多個敘利亞家庭,包括貧戶、特困戶、打工學生、大學生,以及冬天裏付不出燃料費的難民家庭,每次發放分成四十場,週末亦不停歇在慈濟為難民學子創辦的滿納海國際學校舉行。先前每場發放完畢,志工們都會募心募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現成的存錢筒,有人就把零錢裝在塑膠袋、牛奶瓶帶過來。

兩個月一次發放的生活補助,是許多人的救命錢,但難民們不僅受助,也願意助人,同樣身為敘利亞難民的志工們,目睹有人帶了一包零錢,大約五十里拉(約新臺幣一百元),袋中夾了一張紙條寫著:「很對不起,我的錢只有這些,但這是我僅剩的財產。」金額雖不多,全部奉獻的精神仍令人動容。

敘利亞志工們也主動找到剛剛逃至土耳其的烏克蘭難民,提供急難救助;身為逃難過來人,他們比別人更加了解烏克蘭難民的悲苦,更能給予適切的關懷。

緊急援助烏克蘭難民,長伴去國懷鄉的敘利亞人,難民關懷不只需要快速、即時的行動,幫助他們安身安心,也必須有持久關懷的耐力、毅力。在戰爭、衝突仍未止息的二十一世紀,數以千萬計被迫離國出走的難民,仍將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無從逃避的難題。慈濟自一九九○年代投入國際賑災以來,已在多國展開難民關懷,未來也將持續,扶持行在坎坷路上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