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時,大林慈院輕安居的長者們在社工師陪同下,來到大愛農場採收草莓。
在熟悉的家裏安老,是多數長者的期望,
然而當健康狀況出現醫療需求,
或者是家庭一時難以提供妥善照顧,
住宿式長照機構如大林慈濟醫院輕安居,
協助恢復長輩們生活自理能力,
達成「在地老化、在家安老」的理想;
營運兩年來,住民返家率超過六成,
成為長輩溫暖的中繼站,而不是終點站。
在熟悉的家裏安老,是多數長者的期望,然而當健康狀況出現醫療需求,或者是家庭一時難以提供妥善照顧,住宿式長照機構如大林慈濟醫院輕安居,協助恢復長輩們生活自理能力,達成「在地老化、在家安老」的理想;
營運兩年來,住民返家率超過六成,成為長輩溫暖的中繼站,而不是終點站。
時序步入三月,揮別沉悶寒冷的冬季,空氣中彌漫的初春氣息帶著些許微溫,漾開人們臉上的笑意。黃爺爺趁著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回診空檔,在小孫子的陪伴下,坐著輪椅來到輕安居探望好夥伴。
「好久不見!最近還好嗎?」看到曾經朝夕相處的室友,黃爺爺笑得好開心!「都一樣啦!大家都很好,你呢?」謹記「謝絕訪客」的防疫規範,兩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隔著一扇玻璃門的安全距離,問候彼此近況。去年五月本土疫情升溫後,「隔著玻璃門會客」的情景,經常在此處上演。
老鄰居時隔多日再見,氣氛依舊熱絡,儘管臉上都戴著口罩,但彎成月兒般的眉眼藏不住喜悅。
一走出電梯就看到愉悅的相見歡場景,負責草創籌備輕安居的大林慈院護理部廖慧燕副主任開心之餘,也不忘和家屬分享照顧的眉角,「弟弟,最近早晚溫差比較大,要多加強阿公脖子的保暖,可以拿個小圍巾幫他圍起來,比較不容易著涼……」
半年前,黃爺爺離開輕安居返家;這間目前嘉義縣唯一立案通過、也是全臺第一家由醫療法人設置的住宿式長照機構,以「在地老化、在家安老」為目標,透過整合營養、復健及中西醫治療等方式,協助長者健康促進、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為回家而努力。
輕安居一角,住民們學習凡事自己來,不論進食或堆疊積木,各自忙碌;但只要招手,工作人員就會來協助。
減法照顧,為長者復能
二○一九年底揭牌、隔年二月底開放入住的輕安居,座落於大林慈院感恩樓七、八、九樓。隨著玻璃門開啟,走進輕安居,映入眼簾的討論室大門緊閉,站在門口隱約還聽得到裏面傳來的談話聲,一場家庭會議正在進行。
輕安居護理長郭如娟解釋,每位住民入住前,團隊會和家屬召開家庭會議,包含巡診醫師、社工師、照服員及護理人員,大家共同討論長輩入住後的照顧方向,包括擬定照顧計畫及評估返家後的照顧資源,訂定出短、中、長期的照護目標,確定雙方取得共識後,才會安排入住手續。
輕安居以減法照顧為原則、「復能」為目標,住民凡事都得自己來,包括用餐打菜、洗衣曬衣,盡可能讓長者保持活動力。
廖慧燕舉例說明,原本很多住民因為整日待在冷氣房沒有流汗,會不想換洗衣物,一套衣褲可以連續穿好幾天。團隊想起洗衣機必須投幣才能使用,於是突發奇想,利用每個月發儲值卡的獎勵方式,從住民每月所付的住宿金中挪出兩百元作為洗衣基金,鼓勵住民自己操作洗衣機洗衣服。由於金額不能累計,時間到了就會歸零,許多節省的老人家因此紛紛響應,開始勤勞清洗穿過的衣物。
郭如娟強調,鼓勵長者盡可能自己來,就是希望能降低住民對照顧者的依賴,讓他們能自理生活、順利返家。輕安居並與政府推動的長照2.0政策結合,構成在宅安老的銀髮照護網絡,「輕安居的目標是成為長輩溫暖的中繼站,而不是終點站!」從二○二○年二月大林慈院輕安居開放入住統計至今,住民返家率超過六成。
不過,郭如娟坦言,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長者有意在家安享晚年,子女卻不放心年邁的長輩獨居或是雙親兩老照顧,所以「只要家屬明白告知家裏的狀況無法妥善照顧長輩,輕安居就會加強協助長輩適應機構內的新生活。」但難免有部分長者還是不適應。
一名七十多歲的阿公和老伴先前住在老家,平時吃完早餐,阿公就會拄著柺杖外出散步,接近中午時,再回家享用老伴準備好的午餐,偶爾下午小憩一會兒後,還會出門溜達,或坐在客廳看看電視、翻翻報紙,日子過得平淡而愜意。孝順的子女考量媽媽拄著助行器行動不便,還要做家務,也怕老人家跌倒或發生意外時,他們在異鄉打拚無法就近照顧,於是安排兩老入住輕安居。
本以為在機構內有人照料起居,兩老彼此也有照應,應該能住得安穩,沒想到習慣自由的阿公,總認為只是進來調養身體,怎麼時間都過了那麼久,孩子還不來接回家?去年底入住後不到一個月,歸心似箭的他幾乎每天都往護理站跑,不停對著工作人員鞠躬拜託、詢問「出院」進度。儘管阿嬤住得十分自在,但團隊幾經思量後,還是決定向家屬轉達阿公的意願。
團隊與家屬、兩老多次討論後,家屬達成協議,讓兩老搬去跟女兒同住;但考量女兒近期手術需要療養,「再住三個月,就會接你們回家!」有子女「掛保證」,阿公彷彿吃了定心丸,甘願再住一陣子。
郭如娟強調,輕安居希望成為家屬堅強的後盾,同時也希望長輩都能安心入住,不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因此每位長者在入住前,團隊會花很多時間和家屬取得目標共識,當雙方期待沒有落差,彼此才不會有不同的作為。
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醫師,每兩週固定至輕安居巡診;有時他拿起隨身攜帶的話筒造型擴音器貼在重聽長者耳旁(圖2),耐心溝通。
喘息服務,為家屬後盾
「在地老化」是政府自二○一七年推動「長期照顧服務十年計畫2.0」的高齡政策目標,也是許多國家的趨勢;在不同的研究調查中均顯示,多數的長者期望在熟悉的環境與生活圈中安享晚年。
然而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於二○一八年步入高齡社會,國人平均每戶人口數僅二點七人,許多有二十四小時長照需求的家庭,常因家裏沒有多餘人力,而將照顧重任落在某位家庭成員身上,長期照顧的壓力也常迫使照顧者身心俱疲。
為此,政府從二○一九年起,將「長照2.0」延伸至住宿式機構服務,並規畫「機構喘息服務」等補助方案,以期能緩解家屬負擔。
嘉義縣是全臺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大林慈院考量長者多數有老年症候群,容易因中風或跌倒而失能,因而成立輕安居,總計共一百五十床,目前住床數約一百二十床,提供年滿四十五歲者申請入住。空間配置上,分為七樓的「長期照顧」及八樓的「安養照顧」,九樓未來規畫收住失智長輩。「長期照顧」主要入住者,為生活無法自理或有鼻胃管、氣切管及導尿管等管路護理需求者;「安養照顧」則是以亞健康且能自理生活的長者為主。
郭如娟補充,還有一些住民是在慈院接受緊急手術後,有管路照護需求或是開放式傷口,但家屬無法定期換藥、陪伴復健、協助復能活動,或是申請外籍看護的空窗期需要有人照顧,此時就會設定以兩到三個月的短期住宿為主,作為出院後的銜接及返家前的過渡。
住宿式長照機構依照房型有不同的收費標準,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大林慈院輕安居也提供機構喘息服務,家屬可以依被照顧的失能程度,申請每年十四至二十一天的住宿補助費用。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become better than better!」用流利英語道出對醫護團隊的感謝,去年在輕安居慶祝六十歲生日的Judy老師,過去是高中英文老師,幾年前中風後,擔任大學教授的先生每天早上送她到社區日照中心,傍晚再接回家。夫妻倆感情雖好,但長期照顧的壓力讓先生喘不過氣,透過長照2.0提供的「機構喘息服務」,Judy老師住進了輕安居。
體貼的先生幾乎每天來探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則每天和太太視訊通話,還時常準備日用品、水果及她愛吃的點心,請工作人員轉交。郭如娟說,Judy老師適應得很好,經常帶領其他長者一起在走廊上做運動,還會跟工作人員「烙英文」,如果大家詞窮回答不出來,她也不忘「重拾教鞭」,鼓勵並建議對方可以怎麼說,讓八樓的工作人員感覺自己英文會話能力進步很多。
午後陽光燦爛,莊宛螢社工師(中)牽著幾位長者,來到輕安居設置的大愛農場巡視收成,也增加活動量。
高齡是趨勢,第二個家
每隔週三下午,是大林慈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至輕安居巡診的日子。下午兩點,交誼廳內已坐滿不少長者,排隊等著要向醫師「請教」。每次巡診,張舜欽隨身攜帶一支話筒造型的擴音器,碰到重聽的老人家,便貼心地把話筒輕放在對方耳邊,刻意放慢說話速度,或者再加倍放大音量;有時一趟巡診下來難免「燒聲」,醫師的不厭其煩讓廖慧燕很感動。
輕安居約六成的住民來自大林慈院轉介,很多長者早已是慈院定期回診的老病人。廖慧燕指出,許多家屬就是因為輕安居附設在醫院內,才安心地把長輩送進來。
老人家有時會有「囝仔性」,一位阿嬤入住前,固定向家庭醫學部孔睦寰醫師報到。家屬曾提及,阿嬤是為了可以更方便回診,才在大家連哄帶騙下,開心地住進輕安居。郭如娟笑說:「假如阿嬤不聽話,只要說是孔醫師說的,她就全盤接受;我們都跟孔醫師說,她是你的粉絲阿嬤!」
環顧輕安居,淡雅柔和的色調,配上溫馨的暖色燈光,營造出像「家」一樣輕鬆自在的氛圍。在這裏,住民稱為「里民」,每一層樓代表一個里。
廖慧燕解釋,七樓以失能臥床的住民為主,取名「美善里」,希望可以把住民照顧到盡善盡美;八樓為「大喜里」,希望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住民每天歡歡喜喜;九樓則是「無憂里」,希望未來入住的失智長者無憂無慮。「有時家屬寫信或寄東西來,也會在收件地址上寫『輕安居大喜里』,感覺很親切,這裏更像是長輩的第二個家。」許多阿公、阿嬤在這裏,也成為像家人一般的至交。
九十二歲、罹患慢性腎臟病多年的劉奶奶,在輕安居住了兩年後,決定不再洗腎;為了圓滿母親返家的心願,子女將媽媽接回家後,輪流向公司請假照顧。在生命進入倒數時,劉奶奶特地請孩子帶她回輕安居,「因為她覺得這裏就是她的家,她想回來和這邊的兄弟姊妹道別!」
郭如娟回憶,那天大家在交誼廳一起喝下午茶,聊著同住時的快樂時光,氣氛和樂。約兩天後,奶奶在家裏安詳離去。縱然不捨,「但我們很開心,可以圓滿老人家的心願。」
「雖然我們衷心希望能達成讓長者在宅安老的理想,但少子化加上家庭結構的轉變,讓在宅照顧的負擔愈來愈沉重,長者住進機構接受照顧是必然需要的。」張舜欽醫師認為,當老化無法避免,「還未步入老年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想辦法增加自己的健康餘命,減少往生前的臥床時間。」
輕安居並非提供善終的場所,而是一個讓家屬在照顧長者之餘,有機會喘息、長者有機會維持生活能力,能夠健康地「在宅終老」的中繼站。
護理師(中)為住民紀錄照護狀態,並提醒專科實習生看照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