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至三十一日 教育的尊嚴

3.30~31《農二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學生能做到尊師重道,有禮、懂理,就達到教育的品質。

感恩平安,發願精進

「我每天清晨醒來,眼睛睜開總是先說『感恩』,感恩我又平安過了一天,現在手腳還可以動,頭腦清楚;感恩之後再起一個念頭:要利益天下眾生。這念心也是發願,先感恩而後發願,發願當一個生命有價值的人,把握因緣為人間付出。」

三月三十日,上人與返回精舍朝山的北區志工分享,自己每天的功課,就是虔誠感恩與發願,要發揮每一天的生命價值,為人群付出。既然發心立願,立定了目標,就要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讓方向有偏差,如此才能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生生世世精進修行。

上人說,人生世間,壽命有限,所以要把握時間做好該做的事;何況人生無常,這一秒不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要具有無常觀,有無常觀的人就會天天精進。

事關重大,莫忘初衷

教育董事會中,首次正式提出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併校,上人表示事關重大,不僅要為當下狀況考慮,還要思考過去,莫忘初衷。「開始要在花蓮辦校,是為了東部的醫療與教育,我沒有考慮其他,只是感受到花東資源匱乏、人才招募不易,所以設立了護專,接著辦醫學院,總是一步一步,應所需要而完成,所以我時常都說因緣不可思議,覺得該做就去做了。幾十年過去了,環境大不相同,需要大家好好分析、思考,共同研擬出一個很妥當的規畫,才正式發布訊息。」

「這是四大志業當中很重大的事情,尤其教育是人間的希望所寄,常說教育是希望工程,因為教育是人類的希望、社會的希望,在花蓮的教育也是花蓮的希望。無論如何,我們在花蓮設立大專、大學,也為花蓮引進高知識人才,促進花蓮人口增加、素質提升,這也是慈濟對花蓮的貢獻之一。」

上人說,二校要合併,大家都認為是必須的,要合為一所功能完整的大學,集中心力培養出好人才,這是最重要的目標。很感恩教育志業三十多年來用心辦學,教育成果有目共睹,畢業生廣受讚歎;無論經過大家的思考、討論與規畫,決定該如何合併二所大學,都要維護優良的慈濟教育品質。

作育英才,不求名利​

三月三十一日教育志策會中,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主管報告人才培育成果,花蓮慈中、臺南慈中分享慈濟人文融入新課綱,印尼分會連線分享慈濟大愛學校、山口洋學校工程進度、印尼慈濟學校等現況。上人開示:「教育是希望,聽到了希望總是滿懷歡喜。不過,大家要認真努力,才能到達我們所希望的目標。慈濟學校不追求名利,但是一定要有品質;我們努力提升品質,不是為了與人競爭,是要盡教育的本分。」

上人請各校聯繫校友會,了解慈濟學校的畢業校友,現在從事什麼行業,並且連接起校友與母校的感情,提起「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尊師重道之心。

上人說,教育有教育的尊嚴,學生要有求學、求知的勤勉之心。現在的人或許已經脫離禮節,師生相處沒有禮節也沒有感情,老師沒有尊嚴,學生對老師不尊重,如何提升教育品質?並非強制規定學生上課要起立對老師敬禮,而是要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動作,只要大家認知這本來就是教育的禮節,不需要特別地要求,就會展現出來。

例如佛教徒敬仰佛、法、僧三寶,不論職業為何、社會地位高低,每一位進入道場就會禮佛,對於經典也會慎重待之,見到出家僧眾也會尊重行禮,這都沒有特別要求,但是對虔誠的佛教徒來說,自古以來這就是必行之禮;能夠順於禮節,就會讓人感受到佛教徒的精神涵養。

上人指出學生能夠尊重老師,才會認真用功,將老師說的話聽入心,如禮如儀。「禮者,理也」,禮就是道理;若立志從事教育工作,就要教育學生懂得道理,將來出社會,能夠發揮所學利益人群。「老師心、父母心」,老師總是希望自己所教育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都能成材;但若脫離了禮節,即使很有才華卻缺乏品德,反而會用自己的知識恣意妄為,危害社會。所以教育不只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品德。在道德、禮節淡化的現代社會,需要老師用心設法,循循善誘,讓孩子有禮、懂理。

上人提到佛教有很多故事,慈濟大家庭裏也有很豐富的真人實事可以做教材,引導人們提起善良的愛心,走往正確的人生方向。老師可以用活潑、合於現代生活的方式對孩子講故事,或是用可愛的圖片做道德教育,吸引孩子深入體會故事所要表達的精神。

上人勉勵主管們要有信心,從現在將教育品質照顧好,不斷努力培育英才,將慈濟教育做到讓人以就讀慈濟學校為榮;只要有心、有願,就做得到。「我們要讓人能夠了解,慈濟不是為營利而教育,而是發自真誠要為人間育英才,這是慈濟教育永遠不變的目標,所以要持續不斷地提升品質。」

上人提到印尼慈濟志業有好因緣,多位當地企業家親自投入並大力護持志業,在短短二十多年間就地建設起四大志業。印尼的慈濟學校建立起來以後,慈濟人帶著自己的孩子進去就讀,也代表他們對慈濟教育很有信心。臺灣是慈濟的發源地,主管同仁們更要守護好根源,大家合和互協,認同慈濟的精神方向,培育人才而成就人間的大希望,也讓法脈宗門不斷延續,直到永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