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心戰

四月初,志工前往波蘭當地紅十字會捐贈睡袋,陳樹微(左二)等志工與紅十字會人員討論,了解難民現況。(攝影/張淑兒)

烏俄爭端造成難民潮,賑災工作跟時間賽跑,如何培養「定力」與「耐性」? 合作夥伴告訴我,慈善是很單純的,做就對了,但不要給自己壓力。 我深有所感,修行,何嘗不是如此?

二月下旬,從新聞報導看到俄羅斯及烏克蘭爭端擴大,我聯絡以往認識的一位線上英文老師,他是烏克蘭人,得知他從首都基輔暫時搬到較安全的郊區,與家人都平安,我也放心許多。

從視訊連線的畫面中,看到他少了平常的笑容,訴說著二月局勢開始緊張時,母親詢問是否要離開首都,他還笑著跟她說:「不用擔心,現在是什麼時代,不會發生戰爭的。」沒想到,這場戰爭真的發生了,也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我平日在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負責海外會務工作,平均每天都會接收到各國災難訊息;當大批烏克蘭人民逃難到鄰國波蘭,主管們帶領團隊啟動賑災工作模式。同仁們從不同管道聯繫在波蘭的有心人,尋找援助管道。發放行動也一步步踏出去,慢慢成形,終於三月五日在波茲南舉行了慈濟在波蘭的首場發放。

每當海外會務啟動「賑災模式」,就表示不分日夜,團隊全程、全心投入連線、討論、彙整資料、報告等工作;由於臺灣與歐洲有時差,從下午到凌晨都可能是我們連線會議的時間,我同時要兼顧例行會務工作,加上在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課業,再多的時間都不夠用。

當被時間追著跑,如何培養「定力」與「耐性」?想起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賣油翁」,故事中賣油老翁舉杓倒油,透過銅錢孔進葫蘆的技能,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想一想,在人群中修行的菩薩道上,我們每一天都在練習什麼?練習轉念的速度?還是將不好的習慣,隨著「練習」,變成不好的習氣?如果無法照顧好心念,其實災難就在我們的心裏。唯有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會有更大助人的力量。

波蘭斯塞新(Szczecin)是慈濟援助難民的地區之一,當地志工瑪格麗特女士,在英國接觸慈濟後,非常認同大愛無國界的精神;今年二月底,她決定放下在英國的工作,回到家鄉波蘭,一心想要幫助離鄉背井的烏克蘭人。

一個多月來,瑪格麗特在英國慈濟志工視訊連線陪伴下,獨自在斯塞新作業―代表慈濟與當地市府溝通、尋找供應商、採購物資、招募志工、勘查收容所等等。過程中雖然遇到考驗,但身為天主教徒的她分享,慈善是很單純的,不應該比較、計較,也不需要猶豫,「要多付出、經常反思,應該做的事就要去做,但不要給自己壓力。」

瑪格麗特在英國有建築事業,做事非常謹慎,也常分享要步步踏實,堅固的大樓也是從扎穩地基開始,不能馬虎;與市政府等單位溝通、採購等程序,都希望能夠按部就班。

修行何嘗不是如此?必須打好基礎,急不來。我也提醒自己,面對每天的工作、課業與家業,不要忘記「靜思」,觀察自己的心,學習圓滿人事物的方法。上人開示,我們要修禪定的功夫,靜而定,要讓心清淨、平靜與安定,才能開啟智慧,發揮清淨無染的愛,讓這分愛擴及天地眾生。

這幾天再與烏克蘭英文老師線上互動,看到他瘦了很多,眉間深鎖。談到家鄉的現況及如何面對這一場無常,他分享有些人平常心以對,而自己會害怕死亡,因為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現在也無法想太多,只希望早日回家,過平安的生活。

靜思語說:順境有無常觀,逆境有因緣觀。善用人身,創造價值,如何把握健康平安的此刻,為人間付出,將佛法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是我們必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