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曾啟雄(右)、江永旭(左),二○二一年十一月受證為慈濟志工,陪伴兩人多年的臺中慈濟志工孫玉貴(中)歡喜祝福。(攝影/施龍文)
多年癱瘓臥床,看著天花板卻看不到明天,如今跨出家門、走入人群,用自己的故事翻轉別人的人生,誰能比他們更有說服力!
多年癱瘓臥床,看著天花板卻看不到明天,如今跨出家門、走入人群,用自己的故事翻轉別人的人生,誰能比他們更有說服力!
臺中靜思堂講經堂舞臺前,身坐輪椅、口咬畫筆的曾啟雄、江永旭,與慈濟志工一起圓滿受證歲末祝福經藏演繹─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這天,對同是頸椎受傷,需終生坐輪椅的兩人來說,是可喜可賀的大好日子。他們兩人差三歲,都是從癱瘓臥床到自暴自棄、想尋求解脫,歷經多年,因緣遇見慈濟志工,才看到希望的曙光。
「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改變,或許來慈濟就對了。」曾啟雄說。
江永旭也不認輸地說:「人家都能做得到,我怎麼能做不到!」
回想過去備受煎熬的日子,如封閉在殼裏的蝸牛,那是一段多麼黑暗的歷程,直到有一天探出頭來……
曾啟雄應邀到校園、機關團體分享人生故事,讓孩子們看到生命有無限可能(圖1攝影/林炎煌);並且來到癱瘓的江永旭病床前現身說法、幫他激起鬥志。(圖2攝影/曾秀英)
含著淚水和血吞作畫
曾啟雄從小由阿嬤拉拔長大,二十二歲去建築工地上工的途中,因大貨車超車發生車禍,造成頸椎受傷,全身癱瘓。曾爸爸為了醫治兒子,賣掉掙來的房子、老家的地,但兒子復健仍無進展,父子一度崩潰想輕生……
家財散盡的曾爸爸,二○○三年帶著老母親、曾啟雄從臺北搬到臺中潭子區,租屋落腳,並安排曾啟雄到桃園的中途之家,也開始學習電腦製圖。人生地不熟,曾爸爸不只要照顧癱瘓的兒子,同時要孝養逐漸失智的母親,還得賺錢養家,蠟燭兩頭燒。
經由提報,潭子區慈濟訪視志工到曾家關懷,團隊中的孫玉貴完全沒接觸過癱瘓個案,看到曾啟雄頸部以下幾乎無法動彈,稍可移動的手無力抓握,穿脫衣服、換尿布都要靠父親抱起。
「年紀還這麼輕,難道就要在床上過一生嗎?」她想起許多脊髓損傷癱瘓的案例,經過復健後生活能自理,於是很想幫助曾啟雄自立。曾爸爸對訪視志工不了解,感到溫暖但心有存疑,「既已癱瘓怎麼可能會走出來?」連曾啟雄都對自己沒有信心,「這一生只能如此了。」
硬脾氣的曾爸爸不願接受金錢援助,而曾啟雄學電腦製圖已經有一段時間,曾爸爸對訪視團隊說:「只要啟雄能夠找到電腦製圖的工作,生活就過得去。」
父親不急,卻急壞了孫玉貴,鍥而不捨的關懷、探訪,終於在一次除夕夜感動曾爸爸,願意打開心門,讓慈濟持續支持。陪伴期間,曾啟雄費盡心力考取了四張電腦證照,雖有案子發包,怎奈他手無力拿製圖工具,遑論出門與廠商討論。
眼看曾啟雄學了三年的電腦製圖,卻派不上用場,孫玉貴的心情盪到谷底,不知還能如何幫助這個年輕人?
一次她與訪視團隊再度來訪,一直敲門卻無人應,聽到失智的阿嬤隱約出聲,志工最後不得已找來鎖匠開門,才得知曾爸爸因吐血昏倒,醒來後獨自就醫,曾啟雄與阿嬤就關在屋裏。孫玉貴心急如焚,再也按捺不住說出重話:「如果今天我沒有來,你這樣躺在床上不是在等死嗎?」
曾爸爸因十二指腸潰瘍就醫,還有顏面神經麻痺的狀況,曾啟雄這才覺醒,自己應該振作,挑起重擔。電腦製圖工作受挫,他下定決心努力復健,直到可以自己轉位、下床,也決定投入學習繪畫。
雙手無力握筆,他選擇了用嘴巴咬起畫筆、油畫刮刀,繪畫老師阮麗英從最基本教起,曾啟雄幾乎含著淚水和血吞在作畫,嘴巴因長時間含著改造的畫筆而刺破皮,然而畫出的圖總是暗沉,他自認沒有天分而沮喪。
孫玉貴想到口足畫家謝坤山,「唯有他可以激勵曾啟雄!」謝坤山老師受邀登門三次,分享生命故事來鼓勵、指導曾啟雄,教導他如何分暖色與亮色,從水果等靜物畫起。皇天不負苦心人,學畫八年後,曾啟雄進了國際口足畫藝協會,有一份固定的顏料補貼費用。
一路走來謝謝你
謝謝簡院長及師兄、師姊一直鼓勵我出來受證,希望我可以激勵像我們這樣走不出去的殘缺者,不要向命運低頭認輸,再困難也要向前衝。—江永旭
在床上躺了十五年後
二○一五年,孫玉貴又接到脊椎損傷癱瘓的個案,當她看到訪視團隊傳來江永旭雙腳潰爛的照片,當晚心痛得無法入眠,想著如何尋找資源協助。
走進大門,江永旭就躺在客廳的床上,無知覺的雙腳無法彎曲、稍移動就流血,一碰觸腳趾甲就脫落且持續多年未見好轉;父母要照護癱瘓的永旭,同時也要照顧大兒子的三名幼兒,媽媽還得外出打零工養家,無力帶永旭就醫。孫玉貴安慰他們:「沒有關係,不能出門,那就換醫師過來。」
聯繫臺中慈濟醫院後,簡守信院長當週週六偕同傷口造口護理師等醫護團隊到家裏,為江永旭清創治療。醫護多次往診,護理師細心教導傷口護理,有時候下班還去探望,陪他聊天。江家人難以置信:「你們怎麼這麼勤快?」
江永旭回憶,十九歲那一年,因工作關係從高處跌下,頸椎受傷導致癱瘓,原本好強的他從此跌入谷底,「我這一生真的就這樣完了!」雙腳僵直,連輪椅都無法坐,那時他已在床上躺了十五年。
除了治療潰爛的雙腳,慈院團隊評估他自行移位、外出的可能性,為他安排住院治療、訂做輔具。每次清創結束,孫玉貴就鼓勵他一定要復健、努力活動,然而僵硬的身軀豈是短時間就能看見成效,他一度意興闌珊。
無奈之下,孫玉貴轉而找曾啟雄幫忙,「他在床上躺了十幾年,希望你能去看看他,看有什麼火花出現!」
當江永旭得知曾啟雄是開車前來,眼前坐著電動輪椅的人居然也是脊髓損傷患者,非常驚訝:「這個人怎麼能行動自如?」媽媽也存疑地問:「他這樣有辦法開車嗎?」
「他有辦法開車,永旭還比他年輕,怎麼不可能?」孫玉貴認真地說。
親見一個癱瘓者能自己行動、擔起家計,江永旭驚歎,兩人相見甚歡,同病相憐。激起鬥志的江永旭,積極配合慈院西醫和中醫的針灸,搭配復健。
過了一段時間,孫玉貴又想,永旭的父母年紀漸長,他還是必須要有謀生能力,鼓勵他像曾啟雄一樣學畫。江永旭的突破力很強,很有天分,復健中逐漸坐起身來,用口咬畫筆,畫了近三年,長庚醫院看中他的畫作,肯定他走出來的價值,給他一筆固定的收入,簡守信院長也為他高興。慈善、醫療接力陪伴,如今江永旭已可靠著畫作與果乾小生意維生,也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
從臥床的脊損患者到成為志工,江永旭回首過去,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滿懷感恩。(攝影/游國霖)
患難之交同行菩薩道
兩位脊髓損傷者因病結識,成為患難之交,如今更同願同行菩薩道。
「臥床歲月猶如被禁錮黑牢,吃飽等死,心情不好就跟家人惡言相向,什麼都聽不下去……」江永旭在簡守信院長鼓勵下,二○二○年參與志工培訓,並與會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多年來想要成為志工的曾啟雄,也在孫玉貴鼓勵下報名志工培訓。兩人一步步完成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還參與社區訪視,且入校園分享翻轉人生的歷程,鼓勵有類似遭遇的人們走出來。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臺中靜思堂歲末祝福典禮中,曾啟雄、江永旭與志工一同入經藏,演繹〈窮子喻〉、〈化城喻〉,兩人口咬畫筆作畫,堅毅的表情猶如述說著生命歷程。
「我一路受到玉貴阿姨和師兄、師姊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和鼓勵,慈濟做的事我們看得到,唯有進來、親身體驗過才能體會得到。」懷著感恩心的曾啟雄說,十幾年前就想培訓,「如果哪一天能幫助人家,去關懷弱勢、生病的人,做一點算一點……」
這天,他從上人手中接過福慧紅包,別上「佛心師志」的胸花,眼眶中滿是感動的淚水:「先前因緣不具足,這次終於受證了!我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行動,但是如果要鼓勵受傷、生病、行動力不好的人,或許我們更有說服力,因為我比較懂他們一點。」
「點燃殘缺生命的火花,照亮更多人,慈濟人給我愛,我也要將愛傳出去!」江永旭說。
走入人群,邁向嶄新的人生,他們要將這分愛再循環。(資料提供/曾秀英)
準備好受證了嗎
成為上人座下弟子,心情很雀躍、很悸動,這一生受到太多人的恩惠,我要跟慈濟人一樣,盡自己微薄的力量!—曾啟雄
離開病榻的推手─孫玉貴
做好唯一能做的事
撰文/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周士龍(臺中慈濟志工)
「你們跟我一樣,很多工作都無法做,但是我們有一張嘴,可以現『廣長舌相』。」軟硬兼施,不怕說重話,孫玉貴用一張嘴,更是用生命陪伴案家,走出禁錮人生。
「個案如果浪費生命,我會毫不留情,說出的道理可是一大串喔!」臺中市潭子區慈濟志工孫玉貴,個子瘦小,說話語調輕而短,在嘈雜的環境下需要仔細聽,才聽得清楚她說的話。
認識孫玉貴,是幾年前到她家中採訪慈濟人醫會故事的因緣;當時她正在關懷江永旭,她謙讓地說:「我沒有什麼好訪的,也沒有什麼故事好寫,江永旭是臺中慈濟醫院的個案。」
她避重就輕,但我既然來了就不想空手而回。閒談當中,她一直說:「個案如果不聽話,我就罵他們!」我很好奇,慈濟人輔導個案都來不及了,怎能罵人呢?更好奇的是,不拿薪水、花自己的時間和車錢油資,一頭栽入訪視二十多年,沒日沒夜地與個案「盤撋」(閩南語,人際交往互動),若單靠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具備豐富的社會學、經濟學甚至生死學等人生課題,面對眾生百態,豈能隨時應接變化球?
於是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疼入心,才能讓話聽入心
六十多歲的孫玉貴,身軀瘦削,從外表看不出有先天性胸腔骨壓迫心臟症狀。早年從有藥吃到沒藥,一九九一年醫師對她說:「沒有藥了也無法開刀,只能靜養!」「沒有辦法,難道就這樣等著被宰割嗎?」她自問。曾有四年時間,孫玉貴年年住院,出院後,她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只能學習與疾病共處,不拿重物、不使重力。
一九九九年受證為慈濟委員後,她思考慈濟四大志業,很多勤務自己無法承擔,連比手語時太大的動作,她也會感到很喘,但有一項一定做得了。
「做慈善訪視不需要太多勞力,靠我這張嘴就夠了!」她有兩個孩子要養,在科技電子廠的工作做兩天休兩天,休假日可以去學校拜訪,了解學生的家庭問題或學費需求,或去警察局、勞保局等機關,了解個案有關的事務。訪視案家的時間比較彈性,輕輕說話即可,她覺得自己最適合做慈善。
那個時候慈善個案不多,整個潭子區一個月約僅三十幾件,以急難或生活極困頓的案家居多。身為慈濟志工,「馬上、即時」的慈善關懷做到位,即使是晚上接到個案資料,孫玉貴也隨即去拜訪。
近年來,國民所得提高,社會生態改變,個案反而增多,如今孫玉貴與訪視團隊手上個案一百多件,退休的她日日行程滿滿,家訪時細心觀察,評估給予實際的需求。
二○○三年遇見曾啟雄時,曾爸爸雖心力交瘁,但每逢訪視志工來便閃避,不願意接受資助,然而孫玉貴擔心的卻是曾啟雄未來的現實人生。
正常的人對受傷者勸慰的話,案家往往會認為:「那是你們的天方夜譚!」直到受到極大衝擊才會相信。就像曾啟雄看到父親在他面前倒下,奶奶失智,他無能為力,就不得不振作。
「父母會老去,有一天當你孤獨一人時,你要如何活下去?」孫玉貴對曾啟雄說重話,同樣的話,她也對江永旭講。
江永旭雙腳潰爛,她煩惱得無法入眠。家人對江永旭已不抱絲毫希望,但她山不轉路轉,聯繫臺中慈院醫護團隊,為江永旭尋找機會。為了讓他們離開病榻,孫玉貴軟硬兼施,日日縈繞心頭的是如何敲開心門,如何找到更合適的資源……
二○二一年歲末,曾啟雄與江永旭受證,孫玉貴感到很安慰,「他們的改變不是我個人的力量,是團隊一起陪伴、慈院醫療資源投入,是一分無私的關愛。心靈的富有比物質重要,很高興他們能成為慈濟的一分子,加入慈濟大家庭。」
孫玉貴很感恩曾啟雄與江永旭願意聽她的話,這樣的翻轉力量,是時間累積,愛的存款夠厚才能辦得到的。社會上還有許多無法面對自己的人,孫玉貴要曾啟雄與江永旭走出來,現身說法,讓病友看到,人生不完整還是可以活得很美麗,為什麼要放棄,局限在自己的思維裏?
「你們跟我一樣,因為生病,很多工作都無法做,但是你們還有一張嘴,可以現『廣長舌相』,以正思惟、正念,傳上人的法;說正語,將上人的理念廣宣出去……」孫玉貴的鼓勵,曾啟雄與江永旭聽進心中;孫玉貴更希望他們以更寬廣的心,迎接人生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