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志工出任務 拯救疫情下的小攤販

為了幫助市井小民經濟復甦,慈濟印尼分會於二○二一年八月下旬至十月底展開「慈濟關心‧共善共行」熱食發放。泗水志工每天向三家小餐館訂購兩百個素食便當,發放給民眾。

向受疫情影響生計的小攤販訂購素食便當, 分送給弱勢居民,這項慈善方案可說是一舉數得;但是當受惠者打開餐盒,發現不夠鹹、量不足、不衛生……志工該怎麼辦?

印尼二○二○年三月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到現在依然延續著,波及層面很廣,幾乎各行各業都難以倖免;我們或許比較幸運,還可以在家上班或者做生意,但經濟底層的人們必須每天出外工作才能溫飽三餐、養家糊口。在避免群聚的防疫政策下,他們該如何過生活?

在各種限制下,慈善工作如何讓更多人受惠,需要一分智慧。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慈濟印尼分會推出「慈濟關心‧共善共行」愛心便當發放,我們向幾家在疫情中受影響的小販訂購便當,發給有需要的弱勢民眾;十月十三日統計,在雅加達、泗水等地已發出三萬兩千多份。

這樣的活動緩解餐飲業者的生計壓力,也間接幫助了其他行業─小販因為生意改善,就會向市場批貨,來回也需要貨運,如此一來經濟就運轉了。

志工走進社區與村長合作,請村長提供需要便當的民眾名單,也打聽一般人喜愛的攤販菜色。志工團隊輪流陪伴、輔導小攤販,教他們如何提升品質,保持食材衛生以及擺盤。香積志工藍雪珠師姊還傳授新菜色,讓業者料理出美味的蔬食餐點。

跟這一群小攤販互動之後,我們才驚覺有些業者沒有接過大量訂單,一時不知該準備多少食材;有幾次在盛裝便當時發現量不夠,如果還有時間就追加烹煮,時間不夠只能減少每一盒便當的菜量。藍雪珠師姊說:「如果不會計算材料分量,那應該也不會精算成本。難怪有些人已經賣了二十年,明明生意不錯,可是經濟卻沒有改善,愈賣愈虧錢!」因此志工們也不吝分享成本管理的經驗,輔助小販們的生意更上軌道。

令人感動的是,即使我們與業者彼此認識不深,可是他們願意接受、相信並且執行志工的建議。一開始,有些菜色不太有吸引力,但陪伴他們一個月之後,我們看到進步,所準備的菜色多了,顧客選擇性多了,當然就願意上門光顧。

經過志工的陪伴、輔導,小攤販伊巴一週後的便當(圖2)擺盤和第一天已經截然不同。

搶救生意大作戰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伊巴(Ipat)女士。第一天跟她訂餐的時候,村長就打電話來跟我商量,可不可以換別家飯館,因為民眾的反應不太好。我沉默了一會,稍微感到難過,於是詢問電話那一頭:「可不可以讓我知道問題在哪裏?請再給伊巴一次機會,我們後天再決定可以嗎?」

隔天,我跟著鄰長去她所推薦的那家飯館,看起來確實很舒服、很整齊,從衛生角度來衡量,伊巴女士的確比不上。但是我跟鄰長說:「真的很抱歉,慈濟的目標是幫助在疫情期間生活有困難的小攤販,如果生意已經恢復正常並且穩定了,我們暫時就先不幫。我們還是回來幫伊巴女士,幫忙把問題找出來,這樣好嗎?」鄰長也同意了,因為這個社區唯有伊巴的生意最差,她也希望能幫助伊巴改善生活。

隔天,我來到伊巴家附近的一個路口等待,看到一位拿著貼有慈濟標誌飯盒的民眾,我攔住詢問:「打擾一下,昨天您收到伊巴的便當,您喜歡嗎?味道如何?」那位女士回答:「不太好吃,可不可以換別家?」她看起來面有難色,我接著問:「可以跟我說為什麼您不喜歡嗎?」她回答:「飯量太少,而且太淡了。」我跟她說:「我會把您的回饋轉達給伊巴的,但是拜託您再給伊巴一次機會。」

之後我又問了其他人,收到的反應同樣是味道和衛生都不佳,我也還是拜託他們能繼續幫助鄰居伊巴。我來到伊巴的家,給她一點建議,之後每天也都有志工來陪伴她烹飪、試菜及擺盤;一週後,我們讓伊巴自己嘗試擺盤,她準備的便當也一天比一天更美味,客人不再排斥了。

有一天伊巴跟我們說,她用這陣子所得買一個二手冰箱,「我可以買菜來存,也能夠賣冷飲了。」聽到伊巴這番話,我很感動也替她開心,於是幫她製作一個菜單海報,上面還寫著:「這裏有賣冷飲」,讓她貼在牆壁上,給客人多一個選項。

伊巴的小吃生意有起色,終於有能力購置二手冰箱存放食材,也認領竹筒撲滿放在攤位上,讓顧客一起「小錢行大善」。

消除疲憊的金句

志工游幼枝師姊也分享社區的小故事,在疫情爆發、政府實施管控期間,阿西(Asih)女士的攤販沒人上門光顧,她不只花光了本錢還暫停營業。當志工第一次向她訂購五十份便當,曾一時不知所措,但漸漸地她不只能夠存錢來重新開張,甚至把在老家的孩子學費付清,生活的日常需求也有著落了!

這次活動能圓滿落幕,要感恩社區各界和軍方的協助,村長阿布都(Abdul)先生說,在疫情期間,志工毫不猶豫走入人群,不僅幫助弱勢民眾,也徹徹底底地幫了小攤販。業者米娜(Tuminah)也說:「志工與我非親非故,卻幫了我很多,真的很感恩慈濟,我會永遠記得慈濟的好。」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可是對於我們而言,絕對是消除疲憊的最佳金句。

我也很感恩資深志工的陪伴和支持,雖然他們受限於年紀不方便走入社區,但我可以感受到她們的關懷。在我遇到困難時,蕙蘭師姊總是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維護著我,她說:「我剛加入慈濟的時候,也有幾位資深志工那麼用心地陪伴、引導,就像是我的媽媽一樣。現在看到年輕的志工那麼積極地做,我認為我需要陪伴他們,適時伸出援手。」

看到業者的回饋、街友收到便當時大快朵頤的滿足,我們的疲憊消除了許多。我也體會到同心協力的精神,見證到資深志工是如何傳承上人所說的「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