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仁醫陳文德》

精選書摘

作者序-以報恩的心落筆

撰文/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我想寫陳文德醫師的故事,不只是報恩,也有我的一點私心,
他的仁孝與忠義,對於新世代來說,可能是老掉牙的老人「經」;
但若能因這本書而影響到任何一個人,再值得不過了。

有人問我,想寫陳文德醫師是否受誰的請託?我說是主動提筆的,反正電話上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我就繼續說理由。

陳文德醫師進入慈濟近二十年,他無私無求、自掏腰包、為善不欲人知的德風,並非參加慈濟團體才有,是與生俱來的因子。

基於一分孝悌和回饋感恩的心,他從工科轉學醫。從行醫的那天開始,不管來者是親戚朋友或素不相識者,他都一律平等對待,施醫施藥以治病為優先,錢財在其次。倘若陳醫師德風、仁者風範只限於慈濟世界的慈濟人知,豈不太可惜?

認識陳醫師是因為嫁到婆家,婆婆常對我們說:「阮身體攏無爽快,昨天才去給恁哥哥看……」「恁哥哥說……」婆婆開口閉口都說,恁哥哥怎樣怎樣。當時,我並不知道那位「哥哥」是何方人物?後來才知道他是婆婆的親姪子,我就順理成章地跟著先生稱他為「哥哥」。

婆婆很小就給人當童養媳,中年守寡,獨自撫養五個兒女;一生勞碌,老來獨居臺中,身體一有病痛就打電話到烏日,陳文德就說:「阿姑,恁搭公車來啦!」看了病,拿好藥,還要她留下來小住一晚。他待三位姑姑如母,噓寒問暖,時而照顧婆婆生活,比她親兒子還親。

當時懵懂的我,沒有育兒經驗,孩子一旦感冒流鼻水,就緊張得很。也許因住在臺北,溼氣重,孩子三不五時地過敏感冒,吃了兩、三回西藥沒痊癒,婆婆就說:「帶下來給恁哥哥看啦!」

真的,孩子吃了他開的藥,很快就好了。從此,只要我們身體有任何異樣,第一時間就會先諮詢陳醫師。可是他從不拿醫藥費的悲心反而讓我卻步了,能不麻煩他就盡量不找他。

與陳醫師一家人也僅限於浮萍式、禮貌性的點頭之交。直到我加入慈濟,輾轉得知他和嫂嫂也雙雙進入慈濟,這層因緣才愈來愈深。

我們常常為了追逐生活的美好,忘掉曾經有過的因緣,人與人之間的情,就變得淡薄了。兄弟姊妹長久不相往來,子女成長後因就學、工作的關係,長期在外,一個月難得打個電話問候。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當電話那頭傳來聲音時,反而以為發生什麼事了,這是現代人與人之間、親子間的寫照。

我想寫他的故事,說穿了,還有我的一點私心。現今的社會,忠孝仁義就像供奉在博物館、忠烈祠的歷史故事,在新世代的人間蒸發了,若老一輩說起這些道理,年輕世代的就說,「時代不同了,不要老提你們當年那些舊事。」

陳文德醫師的仁孝與忠義,對於新世代的年輕一輩來說,可能是老掉牙的老人「經」。我想,若能因這本書,而影響到任何一個人、一個家庭和社會,再值得不過了。

寫陳醫師的故事,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報恩,有恩就當報;二是,我是文字志工,豈能不將他一生感人的足跡記錄下來?

每次去採訪,他都說:「不要寫那麼多,沒人會看啦!」本就沒信心的我像洩了氣的皮球:「不是正牌的作家,誰會看我寫的書啊?」這場歷經兩年一波三折的馬拉松式長跑,在二○二一年六月終於衝過終點線。這當中更要感謝協助我採訪的烏日慈濟志工團隊的助緣,才能讓這本書付梓,圓滿我心中的這個願!

 

草地仁醫  陳文德

⌑ 出版:經典雜誌
⌑ 定價:250元
⌑ 客服專線:02-28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