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師父與志工將精舍自種的印加果細細剝除硬殼,給常住眾補充營養。(攝影/黃筱哲)
剝除一顆顆印加果殼,手指疼痛,一如層層脫去無明殼,忍人事的磨練,捨生活的舒適,是心痛之路,也是精進之道。
靜思精舍外有一片印加果園,五年來,陸續栽植了超過一千棵,但存活率不到一成。德來師父解釋:「它是熱帶雨林植物,非常難照顧。」然而為了讓大眾補充營養, 師父帶領一群付出無求的志工,在諸多挫折中持續耕耘,「這一路走來,只有『難行能行,做就對了』來形容。」
有多難照顧呢?採收之前,要經過八個月的耕耘,從開花到結果,足足一百天,當中要四大調和,風調雨順,才能長成果實,粒粒是寶,得來不易。
除了種植、灌溉、施肥、拔草之外,上餐桌與大眾結緣前,還需要八道程序─採收、曬乾、將星狀果實分剝成顆,每顆需剝三層殼,以及煮鹽水、炒熟。每道程序都費時費工,參與其中才真正體會「粒米杯湯盤中蔬,得來不易歷艱辛,細嚼慢品用心嚐,感謝天下眾生恩」的真實義。
層層剝殼取得白色果仁的工作,大部分都由八十八歲的二師兄德昭師父與八十四歲的德仰師父承擔。昭師父握著鉗子,使盡力氣才能剝開,雙手剝除硬殼片刻不停,「痛啊!雖然痛,還是要剝,這個年紀,能做的就只有這個。」這讓年輕時身手俐落的昭師父有些感嘆。而仰師父雖有病痛,但總是默默付出,在「痛痛做」中修禪定,他說:「本分事,該做的就要去做。」
原本第一、二層殼可以一次剝掉,昭師父非常惜福,聽到第二層殼具有安神作用,於是他花更多時間,小心將剝除的第二層殼保留,煮水之後廣結眾生緣。「自力耕生」,是精舍修行人的本分事。資深師父總是以身作則,在克己、克勤中,實踐「靜思法脈勤行道」,讓後輩的常住眾學習其精神,傳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
第七道工序是煮鹽水,以降低生物鹼,保護腸胃。最後一道程序,手工炒熟更是功夫,因為炒一次約三十分鐘,過程不能停,才能均勻不燒焦;每次要炒七鍋左右,需要人手輪流接力。不曾缺席的曾泓程師兄說:「雖然很熱,汗流浹背,但想到要讓每個人都能吃得到,一股法喜就湧上心頭。」在種植的過程中,他也體會到因緣果報的道理:「沒有種好因,要有好果是求不可得。」
師父時時謹記上人的叮嚀:「惜福,不要浪費。」由於整株印加果樹都具有營養價值, 師父神來一筆,將葉子挑、洗之後,再經過揉捻、陽光的洗禮製成茶,成品茶香撲鼻,並具有安神作用。這就是上人常常教育弟子,要將法落實於生活中,將東西用到淋漓盡致,延續它的物命到最後一刻。
攀藤生長的印加果,需要充足陽光,星狀果實歷經一百天,會由綠轉成黑褐色,熟成裂開,採收後經過八道程序,除了果仁,殼、葉均可發揮物命。(圖1攝影/潘惠珠 圖2攝影/釋德澡)
拔芒刺,得輕安
印加果要歷經八道工序的過程,使我想到上人講述《法華經‧化城喻品》,為十六王子演說《法華經》的大通智勝佛,實則無始劫以來一直都在,一如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凡夫封滯無明殼,不能見道。」上人強調:「『大通智勝佛』本來就在心裏,人人都具有無始無窮無盡以前的大通智勝,無所礙,只是受到無明煩惱所覆蔽。」
佛陀發心立願度眾生,以一念不忍之心,生生世世上求下化,像車輪一樣不斷轉動,轉凡成聖。上人語重心長提醒大家:「六度行的『精進』,就如車輪旋轉一樣,要不斷向前輾轉,不能停歇。」
為什麼要精進修行呢?上人說:「就如碾米一樣。」收割的稻榖,用碾米機不斷碾過脫殼,才能從糙米而胚芽米而白米。人也是一樣,要碾去一切無明,「盡無明惑」,將煩惱碾開,就如脫無明殼,除去外面的雜質,大圓鏡智就會現前。
「我們要認真精進,就如碾米機一樣,要不斷脫去無明殼,趕快將法運到人人的心中,如轉法輪般,自己去除無明,同時還能用真諦道理去度眾生。」上人指出,我們在人群中不斷付出,也就是轉法輪,「要精進再精進,將佛法輾轉傳揚在人間。」
人很容易貪吃、貪睡,我也曾是其中一個。既選擇修行,沒有回頭路,便下定決心,改除習性。慢心,曾讓我踢到很多鐵板,以前自覺優越的「所知障」,到了精舍大叢林,在修行生活遭遇的挫折中,我學會了懺悔、感恩,天天向佛菩薩求懺悔,懺悔自己的貢高,感恩增上緣的教導,更感恩有磨練的機會,縮小自己,體會人圓、事圓、理圓,才能結好人緣。
上人說,有一分覺醒就可以消一分業。要除去壞習慣與累生的積習,要讓無明轉為智慧,就像拔掉身上一根根的芒刺,真的「痛啊」,很痛、很痛:但是拔掉之後,反而有一股輕安自在的解脫感,不好的緣也就跟著消失了。
這讓我憶想回到精舍之前,俗家母親叮嚀我的一句話─「要人人好」(閩南語,要結好人緣之意)。原來改變自己,可以讓自己重生。
脫離久來封滯的無明之殼,是一段心痛之路,就像剝除一顆顆印加果殼,手指疼痛,一定要忍痛,忍人事的磨練、忍事相的考驗;去貪瞋癡慢疑,改生活的舒適為修行的歷練。自我盤點,讓習氣一層一層淡化、脫殼,依路歸心,便能看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