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日在波蘭華沙首場發放,慈濟志工與烏克蘭難民攜手舉行慈善音樂會,演出者手持烏克蘭國花向日葵,感恩來自四方的關懷。(攝影/鍾宛吟)
烏克蘭人民逃離烽火,進入鄰國後雖無生命危險,但當下如何生活,未來又何去何從?慈濟與聯合國、靈醫會、以色列人道救援等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教育、慈善、醫療扶助,相伴在流離路上。
在波蘭華沙慈幼會教堂中,歌聲迴盪,孩子們唱著〈我們就是烏克蘭〉、〈烏克蘭之珠〉等歌曲,臺下共同唱和,許多人忍不住熱淚盈眶。二○二二年五月六日下午,在慈濟發放現場,烏克蘭音樂家黛西(Anastasia Malashenko)會同小提琴家塔蒂亞娜.沃伊托維奇(Tatiana Voytovich),以及一群烏克蘭孩童,用樂聲、母語歌聲唱出全體烏克蘭人最深刻的信仰與祈求:「主啊,請改變這一切!天佑烏克蘭!」
冒著生命危險出離國境,來到鄰國首都華沙,黛西與十歲的女兒歷經驚險過程。二月二十四日烏俄戰爭爆發後不久,俄軍即封鎖她們居住的城市,三十一歲的黛西在地下室度過一個多月匱乏困頓的日子,不得不下定決心,於三月下旬帶著女兒出逃到波蘭。
「我們開了三天的車子,通過二十二個俄軍檢查站,每個站的俄軍都要我們打開行李箱,嚴密檢查物品和文件。」黛西向慈濟志工訴說了逃亡路上的驚險與擔憂;進入波蘭後,母女倆終於不用擔心生命安全,但身上的錢已經所剩無幾。
也因此,擔任慈濟「以工代賑」志工的她,對慈濟的援助相當感動:「購物卡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我可以去超市為女兒買她平時吃的食物了。」
「你們幫助烏克蘭人把物資的問題解決,我們就可以考慮其他的面向,把精力轉移到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同樣參加以工代賑的塔蒂亞娜補充說,在協助製作發放名冊時,前來登記的難民同胞對於慈濟發放並不抱希望,不確定自己真的會得到幫助。但是五月展開的各場發放中,慈濟人用雙手為他們送上購物卡、環保毛毯,許多人都感動落淚。「我們說的是真的,志工答應的有做到!」塔蒂亞娜歡喜地說。
對於淚別家鄉的烏克蘭難民來說,一張儲值兩千元波蘭幣(約新臺幣一萬三千三百元)的超市購物卡,以及慈濟志工不分種族宗教的關懷,是名符其實的及時雨,因為五月之後,很多人都面臨再一次流離的壓力。
「五月是波蘭的旅遊旺季,為了生計,旅館業者必須要把這些新移民交給政府去安排。住在旅館的難民,會被要求搬到政府設置的收容所。」前往華沙支援的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表示,難民雖不至於流落街頭,但前途未卜,生活、住宿、生計都面臨困難。
從土耳其來到波蘭協助訪視發放的慈濟志工胡光中,也以土耳其境內的敘利亞難民為例說明,起初土國人民抱持歡迎態度,大量的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境內就業,甚至補充了該國的勞動力缺口。然而隨著居留的時間拉長,滯留人數攀高,敘、土民眾之間的摩擦也逐漸增多,「特別是近來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上漲,很多人就把原因歸咎於敘利亞難民大量湧入,導致物資供不應求。」正因為親眼目睹敘利亞難民家庭在土耳其遭遇的挫折,胡光中擔憂婦孺為主的烏克蘭難民在波蘭的未來處境。
三月至今,慈濟在波蘭波茲南、斯塞新、盧布林、華沙援助烏克蘭難民的行動馬不停蹄地進行;四月下旬,來自土耳其、美國、臺灣等地的慈濟志工,與歐洲多國志工會合在華沙展開訪視,並與聯合國、NGO組織合作進行中長期關懷,擴大援助範圍。
除了援助難民生活物資、購物卡,慈濟並在華沙、盧布林、波茲南提供以工代賑機會,由難民志工協助發放事宜;在華沙,十四位烏克蘭婦女參與志工培訓課程。(攝影/鍾宛吟)
波蘭靈醫會執行長阿德里安娜‧波羅斯卡說明,戰爭至今,民間援助力量正在減弱,令志工們非常擔憂。(攝影/門海梅)
中長期援助,合作力量大
「除了波蘭婦女基金會是當地組織,慈濟也與包括以色列人道國際救援組織(IsraAID)等國際NGO簽約合作,服務範圍以烏克蘭的鄰國為主,包含波蘭、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曾慈慧說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以下簡稱UNICEF)和各國政府的關係是對等的,它偏重婦女兒童,靈醫會著重慈善訪貧,照顧食衣住行各方面需求;紅十字會則是以三到六個月的短期緊急災難救助為主。」
根據UNICEF四月底統計,流離他國的烏克蘭兒童已超過兩百萬。由於烏克蘭政府限制十八到六十歲男性出境,少了父兄的守護,婦女及孩童遭受剝削及人口販運的風險升高,更需要國際社會的關懷及保障。因此慈濟在四月二十二日與UNICEF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預計在未來六個月內,照顧一萬五千個烏克蘭家庭,在孩童就學、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飲食方面給予幫助。
「我們在歐洲志工人力短缺的情況下,要想辦法借力使力就地取材。UNICEF針對烏克蘭難民,準備籌資九億五千多萬美金,他們既有的系統,我們都有機會去合作運用。」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說明了與UNICEF簽約的緣由,也感恩海外慈濟人長期以來與聯合國各機構互動的助緣:「UNICEF會讓慈濟加入,是因為美國總會跟他們在海地、德國等地有過合作,這是相當好的因緣。」
同樣在四月下旬,慈濟與另一個合作夥伴,天主教靈醫會國際醫療暨災難服務委員會(Camillian Disaster Service International,簡稱CADIS)簽定合作備忘錄,則是把雙方在臺灣、印度等地合作的善緣,延續到東歐。
創立於西元一五八二年的天主教靈醫會,是全球醫療慈善志業的老前輩。早在一九五○年代,靈醫會就已派遣神職人員來到臺灣,於宜蘭創建聖母醫院,為當時嚴重缺乏醫療資源的東臺灣施醫施藥。二○○五年,聖母醫院興建急重症大樓,面臨經費短缺問題,慈濟考量宜蘭弱勢民眾的健康利益,於是撥款資助靈醫會以求增強醫療能量,證嚴上人並親自到院向醫護及靈醫會神父致意,為跨宗教合作共善寫下歷史紀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慈濟支援疫情慘重的印度防疫,也獲得當地靈醫會協助,透過神職人員、志工的社區網絡,將慈濟紓困物資送達數萬貧民手中。靈醫會神父、志工甚至穿上慈濟捐贈的防護衣,進入高危險性的醫院照顧確診者。兩年多來的合作經驗,加深彼此的認識與了解,也因此當歐洲慈濟人聯繫波蘭靈醫會時,負責簽約的波蘭阿里斯特洛.米蘭達(Aristelo Miranda)神父很快就確認,對方是可信賴的組織。
「印度靈醫會的巴比爾神父多次跟他提起,慈濟在印度曾跟他們發放還有合作。」負責慈濟聯合國事務的同仁黃靜恩,說明了波蘭前線慈濟志工與靈醫會的善緣。靈醫會阿里斯特洛神父向慈濟人表示,他們可以提供物資、醫療服務,但最需要的是慈濟的人文,希望讓流離的烏克蘭人們感覺到溫暖,有人可以陪伴。
波蘭靈醫會執行長阿德里安娜.波羅斯卡(Adriana Porowska)帶領慈濟志工,來到他們設於華沙中央車站的難民服務中心,以及距離華沙市中心不遠的兩個難民收容中心。
由於難民數量相當多,靈醫會每天都要供應上萬人份熱食,神職人員及志工們的負擔相當沉重,但民眾的捐助卻日漸減少,因此很需要慈濟人來一起承擔,也建議慈濟在華沙中央車站設立服務據點。
流離異鄉的烏克蘭婦孺,需要持續的關懷能量。為數不多的慈濟志工在波蘭廣結善緣,與具有公信力、可信賴的夥伴團體合作共善,力求讓每一位捐助者的愛心發揮最大的能量。「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很小,但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匯聚起來,可以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希望戰事早日結束,讓流離失所的難民能夠盡快返回家園,在和平與安全中恢復生活。」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祝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