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四日 天堂在人間

4.3~4《農三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人心能合、人們互愛,在人間也能享受天堂的快樂。

莫忘那一人

上人一直期盼能合志業體與志工團隊之力,做出能讓人真正認知慈濟歷史進程的真實體。四月三日,與常住師父、清修士黃思浩等人談話時,上人請大家抓緊時間做出成果。

「我一直說數據、事記,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也說時間可以累積一切,但亦消耗一切。最近這一、二年來,看到很多熟悉的慈濟人已顯老態,我有很深的感慨:才多久不見,頭髮又白得多了,原本挺拔的身軀彎下去了……我很捨不得!」上人說,跟著自己做慈濟幾十年的慈濟人老了,也常常聽到回報說某某人往生了、哪一位又沒了,會想到這些慈濟人當年為慈濟的付出,很想為他們留下事記、數據。

上人表示,慈濟在這五十六年來,慈善援建的房屋和希望工程學校,數據很容易取得;對人間社會的影響,就需要大家用心去補充。「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為受災鄉親臨時搭建的慈濟大愛屋,有幾個村、多少戶,也從周邊景觀去安住大眾的身心靈,雖然是臨時的,慈濟人還是很用心地為他們設計庭園,那分用心是很感動人的。」

上人說,即使只是等待重建的過渡期,鄉親在大愛村居住大約二、三年,慈濟人從居住環境到日常關懷,安住了鄉親的生活,也安住了他們的心;二、三年後,受災鄉親的元氣恢復了,一一搬回永久安居的家。「大愛村是我們向人借土地來搭蓋簡易屋,三年後,鄉親搬離大愛村,我們把簡易屋拆除,將土地還給地主,那些簡易屋拆下來以後還回收使用,連一個鐵釘都沒有浪費,有的運用在環保站,有的運用在某些等待重建的學校,使用過後又再拆下來回收運用,真的很環保。慈濟環保不是只有做資源回收分類,是真正落實在每一個環節。」

天天能集福

俄烏戰火持續延燒,波蘭收容的烏克蘭難民已經超過兩百萬人,慈濟持續舉辦發放。四月四日志工早會,上人談到慈濟除了致贈毛毯等物資,還給予購物卡,讓他們因應生活所需而採買;因為難民匆匆逃離家鄉,要徒步走遠路,很多用品無法攜帶,也可能身無分文。慈濟人以真誠愛心,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幫助,讓他們綻開笑容,心也安穩下來。

上人感慨言,天下眾生本一家,何必分割、相爭而造成這麼多人受苦受難?人禍之外,還有氣候不調和所造成的苦難。看見天下的苦相,要感恩自己能夠生活在平安的地方,豐衣足食,不必為了生存而憂慮;感恩自己有福,知足、知福,也要好好守護這分平安富足的福。

上人指出,要守住這分福報,就要凝聚人人的心,人心合,社會才能平安祥和;假如人心不平,掀起爭端,引發戰事,再宏偉牢固的建築也會瞬間毀於砲火,最令人不忍的是許多生命就此消亡。

「無論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都很年輕,才十幾歲的孩子就在戰場上斷送了性命,家破人亡、生離死別,造成多少悲悽苦難!我為天下擔憂的心情,實在難以語言形容。若希望人間幸福,人人都要合和互協,小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到國與國之間都要合,成為名副其實的『聯合國』,要串聯得很合,讓天下都能和諧,人們合和互愛。若能這樣,這個地球就會很祥和,沒有污染與破壞,人人豐衣足食,這個人間就是名副其實的天堂。」

「天堂在人間,地獄也在人間,一切都是眾生業力所造;眾生造惡業而形成共業,但也可以『共福』,只要大家共合造福,就能形成眾生的福業。假如和合的心破裂了,社會國家破碎,家破人亡,備受煎熬,痛苦不堪,人人都在地獄之中。」上人說,人們和睦共處,天下祥和沒有戰爭,加上現在的科技發達,可以享受人間天堂的快樂─連上網路,就能與相隔遙遠的親人即時團圓,耳朵能夠聽到遠方人們的歡喜笑聲,眼睛能夠看到天下和平幸福的美好景象,如有「天耳通」與「天眼通」。

只要天下平安,人人都可以享受科技的便利,與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即時見面交談,這不就是天人的境界嗎?然而眾生共業,既有這麼大的福報,卻因為業力而無福享受,只能不斷地承受苦難。上人請慈濟人持續帶動大眾想好意、說好話、行好事,不斷累積「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的愛心力量,因為現在的人間很需要人人提起愛心,盡人人的一分心力造福,以福氣平息災難;人人發心造福,才能得平安。

「過去累積很多的福報,讓我們今天能平安;但若只是享福而不造福,福報也有耗盡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像閩南語俗諺說的『好天要積雨來糧』,要感恩過去,同時把握現在再造福。」

上人肯定志業體同仁將竹筒撲滿放在辦公室,收集大家每天的點滴發心。「這些竹筒可以說是集福筒,聚集一個個銅板,點滴積福,可以救濟無量苦難人;大家如果長年累月都這麼做,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救苦救難,如果沒有養成習慣,即使擁有再多的財產,也難以付出助人。」

上人請慈濟人持續向大眾募心募愛,鼓勵人人養成付出的好習慣,累積人人的愛心,聯合每一個慈善機構,從地方到國家,會合起國際的力量,才能真正幫助到亟待救助的苦難人。

談志業永續

上人與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談及靜思法脈要與慈濟宗門貫通、連結起來,如此慈濟志業才能談「永續」。

「為佛教,要守護佛教;雖然沒有規定要信仰佛教才能來志業體任職,但也期待將佛法精神落實在慈濟志業。」上人強調在慈濟不是做事業,也不是從事職業,而是要實現志願的志業。靜思法脈精神永恆,淨斯志業開發生機,靜思與淨斯要結合起來。靜思法脈源自佛教精神,即因慈濟人有法脈精神,才能方向一致,合和互協。

靜思法脈的精神是無形的,淨斯志業的開發是有形的。上人說,為了讓靜思法脈永恆流傳,就需要淨斯的成立,為人群而開發生機,要成立一個專門研究、開發的團隊,運用科技研發大地生機。淨斯的團隊一定要融合靜思法脈精神,才能抱持無私的心而專注投入。

談及人與人的緣,上人表示有些人一見面就覺得歡喜,對方所說的話都可以接受,這就是過去曾經結好緣。慈濟人與自己有好緣,大家對師父還有一分情,這分情是「覺有情」,「覺」是覺悟的智慧、「情」就是與人結好緣、見面歡喜的福,是具足福與慧的感情。

有人學識淵博,樣樣都知道,說話頭頭是道,但是情不夠、緣不足,故而難以服眾。上人指出此時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用人,都要朝「覺有情」的方向努力。「所希望的人才不只會做事,會做事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法脈情的人才很難得。法脈情也就是覺有情,要認同靜思法脈,還要殷勤精進;『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具有精神理念,就是走入人群去發揮,看見人間疾苦,應其所需而布施。」

「師父不要求慈濟醫院同仁一定要信佛教,但是在這個佛教經營的醫院,一定要做到有愛的品質,有情的理念。我很感恩各地慈濟醫院的院長,都會和當區慈濟人一起去關懷法親,很多慈濟人年老衰弱,有的獨居或是兩老相依,慈濟法親經常前去探望、照顧,這是慈濟的『有情』。若是醫療同仁有相同的一分心,醫者仁心,就能在慈濟系統裏發揮得很好,做得很貼心。」

上人說,所謂貼心,就是愛師父所要愛的人,而師父所愛的是天下眾生,醫療同仁的專業就是照顧、醫治病患;除了專業上的醫療服務,還能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鼓勵,多給予關懷,會讓病患覺得身心都得到很好的照顧。「現在已經是高齡化社會,而我們在臺灣很有福,政府的福利政策做得很不錯,我們更要發揮醫療良能,多用心照顧、關心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