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間

(攝影/李白士)

「愛不是要求對方,是要由自身付出。」 簡單幾個字,實踐並不簡單; 家人之間如何說話、如何安忍、如何多一點付出,都是一門功課, 提醒自己每次見面是來種好因的,好言好語就是好因。

我有許多年不曾到相館了,前陣子去洗相片,老闆一看到我就開懷笑了起來,先是問了我的近況,知道我兒子結婚了;接著他幽幽地說起他的兒子,有兩次過年沒有回來,孩子在通訊軟體上封鎖了他,打他手機也不接……我可以感受到,除夕夜時老闆夫妻落寞坐在餐桌前的景象。

老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三十幾歲,是高帥挺拔的工程師,交了一個不想結婚的女友。如果女友到香港,他就追到香港;若是到美國,他就籌旅費再到美國。然後在沒有告訴父母的情況下,最後辭職飛到英國計畫長住;沒多久,幾年辛苦工作的存款用光了,後來又借貸了一百多萬。

這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兒子回到臺灣,又發生了一些事,工作不是很穩定。滿是擔心的老闆難得和兒子見上一面,彼此沒說幾句話,老闆就生氣地摔起手機,這樣的衝突不知反覆多少次。

老闆不懂,孩子為什麼不聽勸,一個大好青年蹉跎歲月,沒有存款、沒有工作,還有一百多萬貸款要還,老闆擔憂不過就幫他還著。

老闆想起孩子在高中時期,曾經為了學音樂要求買長笛,這是孩子第一次要求爸爸,甚至掉眼淚。爸爸為了滿足他的願望,買了一支兩萬多元的長笛,後來更進階到四萬多元;孩子音樂學得很好,但因此耽誤了功課。

老闆問我,他是不是錯了?當時沒有好好引導孩子,是不是哪個階段疏忽、哪個事件不對了?所以孩子不懂父親的付出,而去執著一分飄渺的感情,看不到親情,也感受不到父親的悲傷。

我的心裏出現了《法華經》中〈窮子喻〉的場景,我們既是懈怠流浪的窮子需要被救護,同時也是長者,花很多心思陪伴,想著要如何接近、如何說話,如何不要驚動流浪在外的孩子,讓孩子能接受,而不是愈跑愈遠……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要造無漏的清淨因,不要再惹來更多的煩惱;所以我們需要很大的智慧,更要多聽聞佛法。

我把上人說過的話告訴他,千萬不要以煩惱養煩惱;並提醒他記得下次看到孩子,我們要先安住自己,提醒自己,每次的見面是要來種好因的。好因種下去,就是這次見面功德的圓滿,至於往後就不是我們能左右的;我們能把握的是當下,要記得:好言好語就是好因。

我也把放在心裏的一句上人法語告訴他:「愛不是要求對方,是要由自身付出。」簡單幾個字,實踐並不簡單。

我也說起我的人生經驗,很多年前我的孩子曾經讓我很擔心,我們也衝突過。當時我不知該如何突破那樣的困境,悲傷難過;我從佛法中試著修正自己,讓自己的心平靜,家人的心也平靜。

家人之間如何說話是一門功課,如何安忍是另一門功課,如何多一點付出也是一門功課;雖然還是常常破功,奇妙的是境會慢慢轉變。

在煩惱之外,老闆也會抄《心經》念佛回向給孩子;衝突和關心其實彼此交織,一旁的老闆娘也勸著老闆要放下對孩子的煩惱,我也祝福他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