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至十七日 生活教育

4.15~17《農三月‧十五至十七》

【靜思小語】「戒慎虔誠」的精神可以用在食衣住行每個細節,生活就是教育。

非常時期,大哉教育

農曆三月十五日,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歲月匆匆,不知不覺已是春季。草木逢春,大地充盈春的氣息,氣候宜人,不冷不熱;冬天枯黃的大地變得一片綠意,這就是『回春』。人生從年幼到年老,也像自然界的四季一樣,青春年少時要把握好時光,中老年更要殷勤精進,不要讓時間空過。每一秒鐘,心與道一定要契合,不可散心雜亂;我們在道場修行,要時刻顧心、用心,殷勤精進,慎勿放逸。」

因應臺灣本土疫情迅速升溫,四月十六日,精舍常住師父向上人報告,齋堂用餐方式調整為打餐取代擺桌。上人提醒不要因此打散「食」的威儀,可以不要密集共聚共餐,而是分為多個場地規畫為用餐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長,但還是能在用餐時間安坐而食,吃要有吃相。

上人提到佛教叢林道場的生活,或是打佛七時,都很重視用齋進食的規矩,有很嚴格的規定。大眾進入齋堂,端坐用餐之前,合掌默念〈五觀文〉,都在提醒自己「量彼來處,忖己德行」等等,這也是教育。

「大哉教育,各位在戒場學的規矩,現在可以借力使力、借時用時,借這個時機顯示出佛教修行者用齋的規律。有外賓來也一樣,可以安排在比較開闊的地方用餐;用打餐的方式也可以,讓每一位拿好、就位,同樣安靜專注地用餐。」上人說,一向都呼籲人人要虔誠齋戒,在日常用齋也要守戒律,把戒慎虔誠的心運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舉凡注重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等等,都可以用上「戒慎虔誠」的精神,並且在每一個用餐空間寫出〈五觀文〉,引導大家守持齋戒、接受教育。

「這也是前所未有,要做好紀錄,留存歷史,讓後世知道我們如何遵守叢林規矩,在防疫時期拉起警戒線,食衣住行都維持道場的戒律;即使是志業體同仁,同樣要讓他們了解,這就是修行。」上人談到,不只在精舍,即使是醫院、學校的生活飲食,也要讓大家體會到此一非常時期,要虔誠領會「大哉教育」;所以精舍也要向教育志業了解防疫期間的飲食狀況,若有困難,要及時給予協助。現在最重要的是鼓勵大家素食,不要還從外面買葷食進醫院,希望慈濟各志業體以身作則,帶領大眾起覺悟,虔誠齋戒。

上人表示,現在的人生活水準高,對於飲食的欲念也提高了;各種天災人禍示警,人類要有所警覺,改變自己的口味、降低口欲,要調整心態。「在醫院,就要請院長、副院長與主管們,對同仁機會教育,宣導全院同仁用餐都保持素食,不要帶肉食進入醫院。人人來到慈濟園區,就要素食,同仁也不要到外面買葷食進來吃,這也在表達戒慎虔誠─戒除我們的欲念,且能守規矩。」

上人說,並非只靠素食就能避免感染,所有的預防措施一定要做好,要相信預防是有效的,但是不可缺乏虔誠的心,要用茹素的行動表達虔誠;若沒有表達出來,無法向大眾做真實的宣導,而且要有醫療來配合,用醫療專業說明病毒是如何潛入人體,要說明白、講清楚,讓大家每天都能從大愛臺吸收防疫知識,願意相信大愛臺所傳達的是真誠的大愛。「為了這一波疫情,我們要啟發出菩薩的覺有情,盡我們所能,該說的我們要說,用科學分析、深入淺出的說法來教育大眾,呼籲、帶動人人做出改變。」

心能相合,路走得通

資訊化已經是全球趨勢,七月三十日,上人與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等人談資訊系統時說及,在此一時代既然一定要用電腦資訊系統,人就要去配合電腦,最重要的是人們一定要合和互協,才能讓電腦系統建置完善,讓人便於使用。

「慈濟走過五十五年了,我的年歲也大了,四大志業的實體、實質已經很完整。天下災難偏多,我就是為天下苦難人而建立慈善志業;至於醫療志業,是感覺到病痛很苦,所以才會建設慈濟醫院,期待有愛心的醫療人員為人治病、拔除病苦。」

「每個人都有志願,我的志願是為眾生,願意捨生命承擔天下事。」上人提及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慈濟從急難救助到短、中、長期援助,在中部災區投入大量心力;其中,認養幾十所因地震倒塌受損的學校,建設「希望工程」,負擔甚重。

上人說,當時在臺中分會拿到教育部傳真過來的學校名單,王端正副總、林碧玉副總看自己一所一所不斷勾選要認養重建的學校,忍不住說:「師父,您已經勾幾十間了,都勾大間的。」當時只是回應他們一句:「大間的慈濟不承擔,誰能承擔?」只因思及孩子的學齡有限,不忍師生在帳棚裏上課,承受日曬高溫、風沙漫天、風雨難以躲避之苦。至於龐大的建設基金,總是「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相信自己出於無私之心為社會大眾做事,大眾也能響應而付出愛心,合人人的愛心力量即能成就。「這一路走來,覺得生命很有價值,為天下的苦難、為天下的教育,做了不少事。」

「我相信人人有愛,只要我無私為眾,與我有志一同的人,必定會發心來承擔,會用心負起責任。醫護人員當初選擇學醫作為志願,是為了醫治、照顧病人;所以,我對於醫師們總是信賴與託付,也期待院長們要提起使命,不只這一代要辦好醫院,還要培養人才,代代相傳慈院照護病人的初衷。」

上人說,四大志業都有執行長,執行長的責任是凝聚大家的觀念成為共同的系統,所以執行長要具有靜思法脈的精神,才能行於中道,做良好的帶動與管理,鞏固體系穩步向前精進。

上人以「粽串」比喻,若綱領繩頭扎實,不論粽串如何擺弄,只要拉提起來,整串粽子都會很有條理。各志業都要編好自己的粽串,會合四大志業共成一個粽串,精神總歸於這個粽串。四大志業永遠不離粽串的關係,所以靜思法脈的精神要穩固建立,而且要永遠存在,貫穿於粽串之中。

「執行長的責任重大,要有承擔力,並且無私,還要有開闊的心胸,真的為做事而任事,如此才能做好真正的管理。我總是相信『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這句話,對人間有益的事,只要是誠心誠意去做,是誠正信實為人群付出,力量必定充足,事情必能成就。」

「我培養常住師父們,就是要他們學習這分大愛天下、無私為眾的精神與信念,真誠為天下大愛而鋪路。所以我會說『道者,路也』,道就是很真誠的道德觀念─我們蓋醫院不是為了牟利,而是要照顧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現在的時代是資訊時代,要建置好優良的醫療系統,實在不簡單!需要大家用決心、耐心、愛心、真誠的心,合和互協完成;此事攸關生命,需要我們用生命投入生命,來完成生命的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