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提醒:恐懼蔓延比病毒傳播更傷人

四月本土疫情擴大,四月二十八日家用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上路,民眾於藥局排隊購買。

疫情數據每天都在更新,病毒也會不斷更新,
簡守信認為,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也要保持更新。
真正需要害怕的不是病毒,
而是歧視確診者與貼標籤,製造緊張的社會氛圍。

疫情數據每天都在更新,病毒也會不斷更新,簡守信認為,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也要保持更新。

真正需要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歧視確診者與貼標籤,製造緊張的社會氛圍。

「如果你周遭沒有人確診,表示你沒有朋友。」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熱區人們相互流傳的玩笑話,雖然語帶解嘲,但也點出了Omicron病毒的高傳播力特性。

二○二二年春天,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快速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但沒有升級防疫警戒,還陸續宣布放寬防疫措施,縮短居家隔離天數與啟動輕症居家照護模式。

去年、前年病毒崛起的高重症率、死亡率、醫療量能吃緊的景況,彷彿還歷歷在前,面對媒體與各界觀點論戰不休,疫情海嘯等形容詞映入眼裏,不少民眾感到憂心忡忡,深怕自己確診「害」到別人,遭受歧視,也深怕被別人「害」到。

面對這波疫情,到底該不該害怕?

「這波疫情來得急,傳染力強無庸置疑,也擋不住,但毒性跟Delta病毒株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認知一件事情─戒慎防疫但不必恐慌!」

談起這波疫情,臺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首先要釐清大家的觀念:「如果把這一波本土疫情,當成去年五、六月疫情的話,雖然病原都稱為新型冠狀病毒,但會有一點張冠李戴。」

以客觀事實來看,去年流行Delta病毒株,臺中慈院住院病人中有高達八成需要供應氧氣,兩成插管,中重症比例極高;今年的整體個案數雖然攀升,但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為主,再加上國際間已有不少先進國家演示大流行的結果,透過數據證實可以朝向普通感冒的方式來處置─多休息,在病毒量最高的前三天自我隔離,避免傳染給他人;症狀嚴重時就醫治療,可以得到即時的照護。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民眾已習慣進入醫院要經過重重檢核,也了解在大流行時盡量減輕醫療人員負荷。

寬心理解,
關懷取代恐懼

疫情數據每天都在更新,病毒也會不斷更新,簡守信認為,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也要保持更新。

「在病毒的世界裏,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尤其是單股結構的RNA病毒,複製過程容易出錯,而會經常產生突變,但並不表示情況就會惡化。「從病毒演化的觀點來看,弱化毒性,與宿主共存,加上高傳播力,才能成為它的生存優勢。」

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之所以有地域的局限性,無法全球大流行,正是因為它們的致死率太高,傳播鏈容易斷掉,這對病毒來說並非有利條件。

毒性弱、傳播力強,才是病毒發展的長久趨勢,新冠肺炎感冒化是必然的走向,而現在已有愈來愈多國家對待Omicron病毒等同於一般感冒。

「以高強度措施去圍堵感冒,那就有點奇怪。如果把每個小弟都當成大哥,全部送到綠島關起來,那綠島馬上不堪負荷,社會治安反而會出問題!」

過度恐慌、過度隔離,社會的功能反而會受到阻礙,更會讓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遭受到歧視與不必要的壓力。

「要了解現在病毒的傳播力強,傷害性不那麼大,確診者更不是罪魁禍首,不應該把他們污名化。」

如同有些人對於漢生病、身心症、身心障礙者仍然存在歧視感,甚至社區集體排斥他們的中繼之家,簡守信感嘆,這不是成熟社會應該有的現象。

「多了解、多包容、多關懷,建立正確的認知,彼此和諧共存,讓社會得到良好的運作,這是需要自我提醒的部分。」

醫院、護理之家等養護機構,是中重症高風險族群的聚集地,為了保護身罹疾病、高齡而抵抗力較差的住院患者和住民,必須採取嚴謹的感控措施,將病毒阻絕於外,或限制於特定範圍內。

但醫院的情況不等同於社區,若是把社區的作為提升為醫院的作為時,人心反而會惶惶不安。

「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是害怕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恐懼是會蔓延的,人人驚惶失措下,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好。」

因應Omicron變異株高傳播力,自主防疫措施成為控制嚴峻疫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莫築高牆,
做該做的事

簡守信以鯀禹治水為比喻,四千年前黃河氾濫嚴重,大禹和父親鯀採取截然不同的治水方式;鯀築堤堵水,汛期依然洪患遍野,大禹則順應水性疏通河道,讓洪水有了出口而能長治久安。

面對疫情也是如此,要引導大眾對病毒多所認知,和平相處,不要過度恐懼,更不要每個人都築起高牆。

對疾病的歧視與貼標籤,製造緊張的社會氛圍,才是真正需要害怕的事,不應讓恐懼無止境地升高。在醫院裏,他看到不少因為過度使用酒精消毒而皮膚龜裂、發炎感染的患者;其實,適當時機用肥皂洗手,就能有效減少感染機會。

有些人杯弓蛇影,三天兩頭快篩,先不論實際意義如何,鼻子就先受不了。也不是緊盯確診者足跡,凡走過必高規格消毒,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不需要自己嚇自己。」簡守信說,證據已經告訴我們,真正會造成感染的,都是那些密切接觸、脫下口罩的地方,家裏反而是需要注意的場所。如果家中有長輩、幼兒,而自己對於接觸史有所顧慮,寧可在家就把口罩戴好,有症狀就先自我隔離。「每個人都能在被匡列之前主動因應,做好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照顧,才更重要。」

而對於確診後的輕症居家照護,醫院已能透過視訊醫療協助診治,即使是流行性感冒,也免不了有一定比例的併發症和中重症患者,必要就醫時,多數地區的交通便利性也很高。「臺灣的醫療體系能提供給居家照護者非常好的陪伴跟支持,民眾要有信心,把心安穩下來。」

非洲莫三比克二○一九年在伊代風災過後,爆發各種傳染疾病,簡守信隨著慈濟賑災團前往義診。

氣候變遷,
更衝擊生存

簡守信提醒:「未來,依然還會有新興的傳染疾病。」病毒會不斷變異,也許偶然會出現人類免疫系統無法抵抗的特性,而造成另一波傳染病。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全球估計四分之一人口感染、五千萬人死亡,但當時人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敵人是什麼;現在,人們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基因定序,一年之內研發出疫苗,醫療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不要過度恐慌,但是要把新興傳染病當成提醒。」人畜共通疾病,或是經由動物傳人,成為人類無法抵禦的新病毒,無不都是在提醒著人們反思,如何愛護環境、尊重動物,和諧共處。

相較於未來無法預測的新病毒,簡守信認為,人們更需要擔心的是氣候變遷的問題。

「人們會因為害怕疾病而採取行動,遵循防疫規則,但對氣候變遷卻無感。若是毫無知覺,就容易我行我素,最後因集體的無知而造成巨大的傷害。」

去年耶誕節前幾天,強烈颱風雷伊橫掃菲律賓,造成全國近四百人死亡,許多觀光景點被夷為平地,破壞力僅次於二○一三年的海燕風災。十二月強颱在氣象觀測史上,實為少見。

「人類活動造成溫室氣體增加,海平面溫度每上升一度C,大氣中水氣含量就會增加百分之七,加上地球自轉的帶動,大量的水氣就會形成暴雨、颱風,弱勢國家生活會變得更辛苦。」

又如今日德國,為了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而大量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而來源不穩,綠能又無法有效滿足,反而要回頭考慮高碳排放的燃煤供電,造成環境破壞。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城市因工廠大量使用燃煤,使得霧霾蔽日,心肺疾病患者死亡率攀升,大量的孩童因體內欠缺維生素D患有佝僂症;在人們正視空污危害,立法改善後,情況終於逐漸改善。

簡守信期待,愈來愈多人與企業關注氣候變遷問題,透過科技發展與經濟力的輔助,實現碳平衡的目標,永續環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