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慈濟醫院─擴增疫線希望

臺北慈院居家照護Call Center設在集中檢疫所,同時照顧收治在檢疫所與在宅的輕症者,護理部主任吳秋鳳(左一)帶領同仁熟悉工作流程。

從居家照護、集中檢疫所到醫院,
臺北慈濟醫院提供病患完整的一條龍照顧,
關懷確診者的範圍擴增,醫療使命不減。

從居家照護、集中檢疫所到醫院,臺北慈濟醫院提供病患完整的一條龍照顧,關懷確診者的範圍擴增,醫療使命不減。

新北市一間飯店餐廳,臨時搭建的辦公區裏,幾名護理人員正忙著用電話問候新冠肺炎確診者,態度從容淡定。去年七月三十日,臺北慈濟醫院完成集中檢疫所任務,時隔半年多,再度進駐另一間旅館,由工務同仁與志工合作改裝為檢疫所;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照顧收治在集中檢疫所的輕症患者,還包括居家照護的確診者。

四月起,本土確診者連續多日破千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展開輕、中、重症患者醫療分流政策,全臺於四月下旬相繼於一週內啟動居家照護方案。其中,新北市已率先於四月十四日啟動「居家照護計畫」,由衛生局與十二間核心醫院建立「綠色通道」,讓無症狀或輕症病患在宅照護,把醫療量能保留給中、重症患者。

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指出,臺北慈院作為新北市居家照護責任醫院之一,負責承接新店、平溪、雙溪、瑞芳、貢寮、蘆洲等六個行政區確診民眾的健康照護工作,更特別設置二十四小時不斷電專線,接受民眾諮詢。

分流在家安心養病

臺北慈院居家照護關懷小組,於集中檢疫所四月二十一日啟用時進駐,接收衛生局每天四次傳來的確診者名單,一一致電問診,評估健康狀況,分流至醫院、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並在一小時內將聯繫結果回報給衛生局。

護理師們除了通知民眾進行居隔、解隔,還要協助下載居家照護健康管理工具,教導他們利用App自填疫調及自主監測;若有醫療需求,也會安排醫師視訊診療。

負責統籌調度的臺北慈院護理部吳秋鳳主任表示,電話關懷對護理人力是一大挑戰,「除了固定在集中檢疫所輪值的三個專科護理師和個管師外,不足的部分,就由我和護理部副主任及四位督導下來填補空缺。」

吳秋鳳補充說明,集中檢疫所一天分兩班,白天八名護理師、晚班一名,「去年指揮中心提升全臺疫情警戒到三級,醫院門診量降載,所以可以空出多餘人力來支援;今年院內門診照常,占床率、服務量都蠻高的。好在同仁都很願意承擔,醫院、集中檢疫所兩邊跑也不嫌累!」

集中檢疫所啟動前,吳秋鳳一一詢問八位前往支援的護理師需求進行排班,也貼心將需要照顧小孩的成員排在白天,沒想到其中一位同仁見狀回覆,可以配合輪晚班,「她請我不要考慮這個,怎麼排他們都可以配合!」讓吳秋鳳很感動!

需要分流的確診人數與日俱增,護理師有時加班到半夜,因此行政同仁、慈濟志工後來也加入支援。吳秋鳳說明:「先前以為一天六百多位病人是極限,但邁入五月,一天就增加一千多名個案。尤其每位確診者的狀況不一樣,有些電話三到五分鐘講完,也有些到二、三十分鐘。」

分流及資料確認並不困難,但初確診的民眾接到電話,有種種問題需要幫助。醫療品質中心李佑軒表示:「在我們打電話之前,公部門可能還沒來得及聯繫他們,所以除了確認資料,我們也扮演安撫的角色,告訴他們一些流程、注意事項,讓他們安心、放心養病。」

臺北慈院五月與地區醫療院所合作,共同承擔居家照護,協助分流、關懷與視訊門診,讓確診民眾的心有所依靠,得到最好的照顧。

清潔人員在護理師指導下,熟練穿脫防護裝備;檢疫所啟用後,他們幫忙送餐至住民房門口,並收取換洗衣物及垃圾,是可能實際接觸確診者的前線工作人員。

兒童確診比例增高

根據兒科醫學會統計,去年本土疫情爆發後,臺北慈院共照顧全臺九分之一的確診兒童,其中包括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是年紀最小的案例。臺北慈院副院長鄭敬楓是兒科醫師,這兩年承擔集中檢疫所副指揮官,協助檢傷分類,他發現,去年Alpha和Delta變種病毒株在兒童身上症狀都很輕微,甚至還有全家確診、孩子卻絲毫沒有症狀的案例。

鄭敬楓以兩個月大的男嬰為例,雖然他在染疫後體內病毒量很高,CT值僅十三、十四,但醫護團隊長期追蹤三個月後卻發現,男嬰從確診到出院,始終無症狀,反而是照顧他的阿嬤一直咳嗽,後來入院治療。

反觀今年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雖然傳播率與感染率驚人,但因成人普遍已施打三劑疫苗,確診個案以無症狀居多,反倒是兒童因沒有施打疫苗,染疫後「絕對不是『輕症』兩個字可形容!」少數還會比一般流感嚴重,除了發燒、咳嗽、喉嚨痛以外,鄭敬楓發現,這波疫情染疫兒童常有噁心、嘔吐、腹瀉等似腸胃炎症狀,也有部分在發燒後出現哮吼、熱痙攣和抽搐。

鄭敬楓提醒,某些孩童在發病後會出現三十九度高燒,雖然藥物治療後,症狀普遍在三日內改善,但因兒童腦血管屏障功能還不健全,容易導致病毒侵犯腦部,引起腦神經病變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家屬反應孩子身體不適,居家關懷小組就會通知兒科醫師進行遠端會診。

鄭敬楓分享,視訊問診也發生許多趣事。年輕夫妻平時忙於工作,子女多半是由長輩或保母幫忙照顧,新手媽媽緊張地打給護理人員,表示家中六個月大的孩子一直拉肚子,不僅一天三次,而且排出來的糞便也很稀。「我請家長把孩子剛才清理的尿布打開來給我看,結果發現小朋友的排泄物很正常!」鄭敬楓解釋,寶寶的糞便含水量高,雖然對成人而言可能是腹瀉,但對於還在喝母乳或配方奶的嬰幼兒來說,排泄物稀稀軟軟很正常,大便頻率也會比成人高出許多,只是因為爸媽沒有實際照顧嬰幼兒的經驗,所以才會虛驚一場。

鄭敬楓笑說,這次居家診療也發現有一種「燒」叫做「阿嬤覺得你發燒」。一位阿嬤焦急地打來反應「孫子燒到昏迷、叫不醒」,實際問診後卻發現,原來是孩子前一晚熬夜打電動太晚睡,才會賴床起不來。

因隔離在家而影響作息的案例並不在少數。一名五歲小妹妹向護理人員主訴自己頭痛得很厲害,但鄭敬楓看診時觀察妹妹進食,發現胃口很好,仔細詢問後才得知,她一直盯著電視看,才會因為眼睛過度疲勞造成頭痛。

儘管居家診療沒辦法利用聽診器聽診,不過鄭敬楓認為,透過視訊問診,一對一面對病人,也能即時提供對方所需的醫療照護,「以前靠病人主訴來判斷,現在利用視訊診療,可以請患者移動鏡頭,讓醫師做出更精確的診斷。」

至五月中旬統計,臺北慈院視訊照顧的確診者已逾一萬三千人,而且每天持續增加。院內專責病房已滿床,仍設法加開;在急診,平均每兩分鐘就會有病人求治。板橋志工連工帶料在戶外搭設疫病門診,於五月九日啟用,讓輕症者在採檢後可以看診、取藥返家隔離照護。趙有誠院長提到,看到夜間在急診外仍有滿滿的人潮,心情非常沉重,也很感恩醫護同仁願意站在第一線;在疫病的海嘯中,大家只能沉著應戰,虔誠祈求:同仁、病人與家人們都平安健康。(資料提供/曹耘綺、廖唯晴)

臺北慈濟醫院
全員守護社區
  • 照顧加護病房及專責病房的中重症及兒童患者
  • 為居家照護者及安養機構住民視訊看診
  • 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
  • 開闢兩個篩檢站與成人、兒童疫病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