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苦就不辛苦

林素玉
  • 宜蘭蘇澳區慈濟委員
  • 慈善訪視資歷逾三十年

三十多年的慈善訪視經驗,看到很多辛苦過日子的人,林素玉漸漸釋懷生命中過不去的結,轉念把心打開。

三月下旬,蘭陽平原綿綿細雨,伴隨著陣陣微風,林素玉和徐杉寶夫妻倆,陪伴訪視志工來到南澳的蔡先生家。

眼前一間粉刷得明亮的鐵皮屋,屋外種植花草,已然不是多年前印象中的模樣,林素玉夫妻同聲說道:「變得不一樣了!」見到久違的蔡先生,「最近過得好嗎?還記得我們嗎?我們以前有來看過你。」

林素玉和徐杉寶是資深的訪視志工,多年前承接市區訪視,便將山區訪視任務交棒給另一組志工,這一天特來陪伴訪視。

蔡先生的記憶也漸漸浮現:「我想起來了,是在郵局工作的師兄師姊。二、三十年了,你們記得我,還來拜訪我,真的很感恩。」他幽默地說:「我沒讀什麼書、也沒什麼地位,還有這麼多人想到我、來看我,我真的很有福!」

眾人聊起往事,林素玉稱讚蔡先生,現在可以自己操作電動輪椅,至少生活起居正常,蔡太太也有居家照服員的兼職工作,能夠多少貼補家用。「要好好照顧自己喔,下次再見!」道別後,眾人再度啟程,前往探視另一戶照顧戶。

林素玉(中)訪視十年前熟識的照顧戶蔡先生,看著夫妻倆生活安好,深感歡喜。

行善跨出小家庭

林素玉的娘家父母在黃昏市場賣魚,後來轉換工作,父親開著小貨車幫忙工廠運送貨物,養育著五個孩子。國中畢業後,林素玉考上宜蘭高商,會計讀得不錯、珠算也取得檢定段位,畢業後考進郵局,結識了同在郵局工作的先生徐杉寶。

婆婆從事居家打掃與洗衣的工作,有酗酒的習慣,酒後脾氣不好;林素玉為了避免婆婆生氣,會協助婆婆的洗衣工作。在銀行少、沒有提款機的年代,郵局工作非常忙碌,下班後,林素玉煮飯、洗碗,還要到溪邊洗衣服,回到家已晚上十點,「跟婆婆住在一起時壓力很大,也不懂如何調適心情,那時候消瘦得很厲害。」

一九八三年,郵局同事馮玉霞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帶著林素玉到蘇澳鎮郊的白雲寺吃齋飯、聆聽法師說法;也因著郵局窗口的工作和許多民眾互動,而認識了花蓮靜思精舍德安師父的俗家父親黃居士。林素玉聽了許多慈濟故事,成為定期捐款的慈濟會員,日後也在資深志工的鼓勵下,培訓成為慈濟委員。

平日上班,林素玉僅有晚上及假日能夠參與慈濟活動,但仍投入蘇澳及南澳地區的慈善訪視。南澳鄉是宜蘭最南端的鄉鎮,山高路遠,林素玉、徐杉寶和謝來文、游巧玲夫妻檔,天色初亮就起床先準備路途中的午餐,再驅車往南澳。有時一天最多探訪近二十戶,包括長期關懷的案家,以及新提報的個案;原住民部落中,鄰里彼此住得近,他們也會順道探訪。中午在靠近澳花村的小涼亭用餐,又繼續前行。

林素玉回憶,蔡先生年輕時遭遇高壓電意外,手部萎縮、脊椎損傷,志工送上全新的電動病床,看著蔡太太抱他起來活動時很吃力,於是又為他們在床上設計了一個起重裝置,方便蔡太太協助先生移動。儘管蔡先生行動不便,但夫妻兩人熟悉電器維修,時常幫人組裝音響、修繕家具,賺點微薄收入。

還有一位身有病痛的單親父親,打零工撫養孩子們,家屋簡陋,下雨時「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十分難受。志工於是協助修繕,「為的就是要讓住在山上的他們能夠安身立命,生活可以過得舒適一些。」林素玉說。

「看到很多辛苦過生活的人,而我和先生生活無虞,還可以做慈濟,是非常的感恩,也非常知足。」林素玉感性地說。

訪視工作無形中讓她化解了婆媳關係上過不去的結。早年參加志工家庭茶會時,她受邀分享,只要觸及這段委屈的回憶,還未開口就開始流淚。「可是在慈濟磨練久了,貧病弱勢等個案看得多,很多事情就也沒什麼了,我發現很多人過得比我還苦,漸漸地也不會覺得什麼事都是婆婆的錯,錯是錯在酒精讓婆婆情緒不穩定。」

婆婆生前罹患糖尿病時戒了酒,因併發症截肢,便需要人照顧;有時幫她剪頭髮、擦澡,婆婆的臉上看得出好心情。林素玉也明白,沒有過不去的關卡,轉個念、換個想法,會讓心更開朗。

Q&A

能力有限 也不輕言放棄

口述‧林素玉
整理‧廖哲民

問:弱勢家庭遇到的困難不同,僅靠經濟補助難以改善生活,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答:針對不同情形的個案,要給予的是適合且需要的幫助,而非沒有變通的只給予金錢上的補助。

有些個案不會打理生活,還把補助款拿去喝酒、賭博,我知道後也很無奈,後來就改成物資發放。但無論案主本身如何,孩子讀書、生活所需,我們還是會補助,至少要讓他吃得飽、穿得暖、能上學,若是在外地讀書,我們也會協助分擔房租。

即使如此,也還是有遺憾。有一戶人家,我們雖然照顧了經濟所需,但一時很難照顧到孩子的內心,案家的大女兒後來輕生。這也促使我們思考,除了支持生活,也要學習怎麼和孩子們互動。

但欣慰的是,案家的小女兒和我們長年保持聯繫,在郵局遇到她時,還會很高興地喊我師姑;她專科畢業後找到工作,也傳訊息和我們分享。

雖然,案家的家庭功能不盡健全,我們能做的也有限,但是至少可以對孩子多點關心,讓孩子感受到周圍是充滿愛的。

問:案家因為陷入困境才會需要外援,面對這些悲苦境遇如何調適心情?

答:訪視身心障礙的年輕人或是獨居的老人家,眼淚也會不捨地在眼眶裏打轉,但是如果我跟他們一起陷入低潮哭泣,感性大過了理性,反而沒辦法冷靜評估,如何能幫助他們解決經濟、教育、醫療等難關。身為志工,此時要更堅強。假設心情真的很難過,我會在離開個案家後,再把情緒放開來哭。

投入慈善訪視三十多年來,即使社會再進步,貧苦的個案卻始終沒有減少過,世界上需要幫助的苦難人真的太多,對的事,做就對了。即使再不捨、遺憾,甚至無能為力,還是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個案,和任何一個可以幫助他們的機會!

問:三十多載的訪視經驗,有哪些是您想和新進志工分享的?

答:多年來,我依舊銘記上人所說:「悲智雙運。」慈悲付出之外還要有智慧,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認為個案好手好腳,為什麼需要幫助?有可能是家裏小孩需要教育費,也可能是有老人家要照顧。訪視時也不要參雜個人情感,就算彼此有朋友或是親戚關係,還是不能有私心。

一群人比一個人有力量得多,有些個案結案後,必要時還是要定期前去探視。有些案家是長者,可能小孩大了在外讀書或是工作,他需要的就是一分關心、問候、陪伴,而我們就是付出愛的這群人。也盡量多和照顧戶的小孩多互動,讓他們能感受到愛,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做一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