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十四年前說起─漳州南靖・淨無留璃

福建漳州市南靖縣志工撿拾廢玻璃,再帶回環保站依顏色分類。

願我們的家園沒有到處丟棄的玻璃,
願人心像琉璃一樣晶瑩剔透一塵不染—
十四年前基於這分心意,
漳州南靖志工開始撿拾廢玻璃等回收物,希望讓大地「淨無留璃」,
而這也是慈濟環保在福建所邁出的第一步。

願我們的家園沒有到處丟棄的玻璃,願人心像琉璃一樣晶瑩剔透一塵不染—十四年前基於這分心意,漳州南靖志工開始撿拾廢玻璃等回收物,希望讓大地「淨無留璃」,而這也是慈濟環保在福建所邁出的第一步。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登陸臺灣的颱風,有六成會在福建登陸;而慈濟與福建的因緣,也跟颱風有關—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賀伯颱風登陸臺灣後轉往福建,在兩地造成嚴重災情,臺灣慈濟人在完成急難救助後,又進一步趕往福建勘災,帶動臺商和當地志工賑災,由慈善開啟了當地慈濟志業,而後也帶動起環保回收風氣……

二○○六年底,漳州南靖的臺商志工廖朝仲,和居民分享慈濟資源回收的日常實踐,於是邁出了福建環保第一步,志工們做起人人不願意做、吃力不討好的玻璃瓶回收,十四年來不停歇,回收總量遠超過一千噸。

玻璃很沉重,碎玻璃更是危險,回收價格很低,基本上無利可圖,所以到處都可見到被丟棄的玻璃瓶、碎玻璃。志工到各醫療診所、酒店、大排檔和培育金線蓮的公司宣導玻璃瓶回收,大家普遍接受慈濟的環保理念,將玻璃瓶集中堆放,讓志工定期回收。

十多年來,志工林團治帶著幾位阿嬤每週在玻璃回收點打包玻璃,她說:「碎玻璃掉在地上,會扎破自行車的輪胎、扎傷行人,小孩玩耍時也會被路旁玻璃傷得鮮血淋漓;所以玻璃一定要撿起來回收,不僅保護環境,對人也好。」這是慈悲的力量。

志工吳婉玲剛開始不好意思做環保回收,覺得很髒不衛生,也沒面子。有一次看到廣場很多玻璃瓶,走過去要撿,剛好有熟人走過,於是她又退了回來;連續幾次這樣的猶豫,最後決定閉上眼睛、咬著牙低下頭撿就是,不意心情竟也跟著舒暢了。她感慨說:「回收玻璃的確很辛苦,但這樣堅持做,可以增長毅力和勇氣。放下身段做環保,使人謙卑不傲慢。」這是智慧的力量。

二○○六年八月,桑美颱風在閩北的福鼎造成重大傷亡,福鼎慈濟志工賑災、慰撫罹難者家屬的同時,也在災難中覺悟到,推動環保刻不容緩,於是二○○七年四月成立慈濟環保站。同年,廈門志工也開始做環保,鬧市地下車庫成為最初的環保站,也在星光下、路燈下進行資源分類,每個環保站都是在很艱難的條件下開始的,也因為愛地球的這分堅持,獲得民眾廣泛肯定。

在泉州,二○○八年從一個家庭環保點開始,如今已超過五十八個站點,分布在泉州、晉江、石獅、南安各地,環保站成了環保志工第二個家。老人們將環保理念和投入環保後的快樂編成閩南語民謠傳唱,編成短劇鼓勵更多人一起來做環保。

十四年以來,全福建已有一百三十一個環保站點,僅是二○一九年的資源回收總重量就達三千七百噸。而回到最早開始的那個站點,漳州志工迄今依舊回收廢玻璃,沒有年節假日,如同所有環保志工的心願:「願大地淨無留璃,人心淨如琉璃。」

(資料提供、攝影/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