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教育的責任

9.9《農七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不隨著潮流脫序,還要以大仁大勇之心堅持正向、逆流而上。

高齡醫學,關心到位

聆聽花蓮慈濟醫院院務報告後,上人對主管同仁們說,關心老人要「關心到位」;照護高齡長者,要身入其境,深切體會老年人行動不由自主的無奈,與病痛難癒之苦,還有心境上的孤單寂寞,才能應其所需而給予最適切的關愛和照顧。

對於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親屬無法時時陪在身旁,症狀較輕微者還能自主行動、自理生活,只是容易忘記做過的事,譬如忘記何時要吃藥,或者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吃過藥。慈院團隊想辦法研發讓長者隨身攜帶的「智慧藥盒」,有提醒長者用藥的設計。上人肯定團隊有心為長輩設想,也鼓勵年輕醫師發揮創意,勇於嘗試而且用心去做對的事。

「年輕人從決定就讀醫學院開始,就已經有想要為社會人群服務的熱情,到了學有所成之時,這分熱忱還在,可以發揮所學造福年長者。這個階段,向上還有進步的機會,向下能夠發揮教育良能,上求下化。」

對於老年醫療,上人認為現在是大力推動中西醫合併治療的好時機。自己一向都很支持中醫,從年輕時就對中醫很有信心,而中醫現在也被醫學界承認,所以有志從事中醫者要把握機會,更用心研究中藥功效,更加努力推展中醫。

聆聽醫療執行長辦公室報告後,上人有感而發說,生死事大,出生時的痛苦,大家早已忘記,不過新生兒肌膚剛接觸到空氣時,應該是很疼痛的;死亡的痛苦主要在情感上的不捨,是執著的苦。

有一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終時的話語真實表露人們的感情。但也有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家屬對於長期生病、需要照顧的長者,心態上很複雜;獨居長者缺乏家人照顧,身有病痛、行動不便時也是一大問題。無論如何,現在的人口結構已經高齡化,老年長照是人人重視的議題,然而要如何做到完善的長照,不能只靠特定的機構或團體負責,而需要結合社區鄰里守望相助的力量才能做得完善。

「也有不少資深慈濟人同樣是兒女在外地生活,自己獨居或兩老相依,但是慈濟人只要身體還可以自由行動,就不會閒坐在家,而是去做志工,為人服務。許多慈濟人到醫院當醫療志工,或是在社區關懷照顧戶,是去照顧、膚慰比他們年輕的人。」

理想人才,有善有愛

上人對教育志業主管談到,慈濟學校要為志業體培養同心、同道、同志願的理想人才。像是一位慈濟大學醫學系的同學,出生在慈濟家庭,自幼茹素,就讀慈大附中,升學時選填慈大醫學系,發願將來在花蓮慈濟醫院任職。他從小一路在慈濟大家庭成長,意志很堅定。「我很期盼培養更多這樣的年輕孩子,信心堅定守志節,也能守住自己的發願,而且身體力行,真的可以當學弟、學妹的模範。」

慈濟的國際人道援助行動遍及五大洲,上人希望能夠培養具有國際觀,了解各國風俗民情、經濟文化,而且有善、有愛的菁英人才,在國際間傳揚臺灣的愛與善。「臺灣無以為寶,以善與愛為寶;要靠教育培養出有善、有愛的國際人才,不只研修法脈宗門精神,也要修德,培養好情操。」

教育志業主管報告後,上人開示,「為佛教,為眾生」是上印下順師公上人對自己的叮嚀,是自己終生奉行的方向,也是靜思法脈的起源。

「『我思,我師』,我一直很思念我的師父。我很有福,師父晚年常常來住精舍,我也很安慰能由花蓮慈院的醫療團隊照顧師父;直到最後一刻,師父撐著等我到加護病房才圓寂。」上人談到從師公上人晚年在慈院就醫、住院,直到圓寂以後送回新竹,在新竹聯絡處舉辦追思讚頌法會,自己都很有幸能夠盡一分孝心;而各地的靜思弟子、慈濟人,包括志業體主管、同仁們,也在師公上人的晚年盡力照顧,直到最後的追思讚頌法會圓滿,都有許多慈濟人盡心盡力成就。

「當時的新竹聯絡處雖然是鐵皮建築,但是我很感恩新竹慈濟人動員清掃、整理與布置,打理出一個很乾淨、很開闊的空間,外面也有一片土地可以停車,讓法會順利圓滿;送師父到獅頭山荼毘的車隊,也有新竹市府與警局安排車輛前導,一路順利抵達荼毘場。」

上人感恩表達,因為有慈濟,所以會合了諸多好因緣,成就了自己的心願;因為自己把握了一念發心,在非常克難的情況下創立了慈濟,又自不量力地蓋醫院、設學校、建大愛臺,全球慈濟人跟著自己,募集點點滴滴愛心,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為社會、為人間奉獻良能,無私付出。

四大志業從花蓮起源,在花蓮扎根,也為花蓮地區貢獻良多。上人憶及決定在花蓮蓋慈院之時,花蓮各方面資源都十分匱乏,然而此一不自量力之舉,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大力襄助慈院建地事宜;在第一次動土之後,土地因國防需要被收回,深感無助之際,時任內政部長的林洋港先生聯絡當時的臺灣省主席李登輝先生,在二位首長幫助下選定慈院現址,第二次動土之後,便順利進行工程。

也因為在花蓮建醫院,接著為了慈院培育醫療人才而設立護專、醫學院,漸次發展成完全教育,有許多海內外的優秀學者應聘前來任教,讓花蓮地區的學術與人文水準大幅提升。

現在,由慈濟學校培養出來的醫療人才,在花蓮慈院任職者已逾千人。上人說,近日聆聽主管、同仁們分享,有不少人自我介紹是慈大、慈科大校友,也有人表示自己是花蓮人,很感恩能夠在花蓮接受高等教育,並且發揮所學為鄉親服務。「聽了覺得很安慰,我選擇在花蓮建醫院、蓋學校,真的是對的,讓後山子弟都很有成就!所以慈濟真的為花蓮創造奇蹟,想想也覺得很有價值,也不枉費這五十多年走過的路。」

上人勉勵在座的校長、老師們:「慈濟的孩子們有志一同,要留在慈濟服務,我們的教育與醫療志業也不能讓孩子失望!要讓他們覺得守在花蓮、守護志業,是永遠正確的選擇。」

「現在,我最期待的是法脈要相傳,宗門要開正;教育志業要世世代代守持創校之初的精神方向與堅持,例如素食與制服,老師的服裝儀容端莊整齊,是對學生最好的身教。雖然現在的社會風氣如此,但只要我們『守志不動』,也會漸漸影響其他單位回歸莊重,願意守規矩;不要隨著潮流改變,即使逆流而上要花很大的力氣,仍然要以大仁大勇之心堅持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