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有尊嚴的晚年

9.25~26《農八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敬老尊賢不是在形式上,而是發自內心尊敬,感恩長輩一生為家庭和社會的付出。

歷史相片裏的人

彙整「慈濟大數據」,出版「慈濟大事記」,是上人一直記掛於心之事,二十五日,團隊報告後,上人提起曾經建議在花蓮靜思堂的展覽空間布置一棵「慈濟樹」,每一片葉子代表一位慈濟人,裏面有這位師兄或師姊的故事。由於慈濟人與慈濟事資訊龐大,當年難以做成,然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現在有各種電子介面,以及網頁的「超連結」,可以收錄、歸納與展示龐雜的資料,連影音、相片資料都可收存,可善用之。

上人笑談現在諸事多仰仗科技,且傳訊便利,早年精舍大殿剛建好,是沒有電話線的,為了做慈濟,還是靠鄭柏師兄協助精舍申請架設電線桿、拉線路等等,裝設了這個區域的第一支電話。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已經是「無線」時代了。

「慈濟五十五年了,回想這五十五年走來的路,真的感到因緣不可思議;最初的『竹筒歲月』,三十個人每天存五毛錢,一個月合起來四百多元濟貧,這個方法由全球慈濟人在世界各地運用,緬甸居民即有「米撲滿」,每戶每天存下一把米,響應的人愈多,每月累積的米量愈大,可以救助愈多貧苦居民。這都是很重要的『事記』,也是有歷史意義的『數據』;早期人少力弱,現在人多力大,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如果能在各地落實這分精神,就能為人間做愈多好事,這是值得書寫與流傳的歷史。」

上人說,早期的歷史相片裏,每一位都是慈濟歷史的重點人物,雖然大多往生了,但是他們的兒女還在,如果每一位的資料都能補齊,而且經過有系統的歸納整理,可以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前來查找,讓每一位人間菩薩史蹟世代流傳。

上人勉勵大家合和互協,發揮各自的優點與長才,統整想法與做法,運用科技,把握時間,加緊腳步,一步步踏實邁進,整理好慈濟五十多年的「數據」與「事記」。

理想的老年生活

二十六日,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簡慧娟署長來訪,上人談到現在政府與民間都關注「老年長照」,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身為老年人,很感恩政府的照顧,也希望大家不要把老年人當成社會負擔,年長者一生為家庭、為社會而付出,累積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應該是社會的寶。

上人說,若是整個社會環境都在談「老」,用成見看待年長者,會讓年長者消沉、自卑,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害而無益。要給予年長者正向的引導,讓他們覺得自己對社會人群還是很有用的;也要教育年輕人敬老尊賢,關懷長者不是特地帶年輕人到安養機構唱唱跳跳娛樂長者,而是因應老人家的習慣,讓他們找到生活重心,有尊嚴地度過老年生活。

「尊重不是在形式上,而是發自內心的尊敬。要做到這一點,家庭教育很重要。我一直都對大家說,最好的安養院就是自己的家;雖然現在大多是雙薪家庭,中年人白天都要上班,許多家庭是聘請外籍看護照顧,即使語言不通、溝通不良,至少能讓長輩住家裏,沒有離開他們熟悉的環境。年輕一輩需要教育,對長輩一定要真誠孝順,而不是只給予物質上的供養,否則長輩感受不到親情溫暖,只是等著讓年輕人養,心情同樣很孤單、很難過。」

上人感嘆,若是年長者只能靠著他人照顧過日子,真的很悲苦;同樣是上了年紀,慈濟人與各地環保志工天天忙著為大地、為人群付出,而且有志同道合的法親陪伴,有尊嚴、很快樂,是最理想的老年生活。

看見弟子的心境

三十位屏東慈濟人回到精舍與上人座談,並且運用網路視訊,讓上人一一走訪小琉球、佳冬與恆春環保站。

上人對大家說:「師父坐在這裏兩個多小時,讓我跟著你們搭船過海到小琉球,也到最南邊的恆春,沒有吹到落山風,看到很美的風景。早期訪視複查時,曾經住在恆春龍泉寺,再去看車城等地的照顧戶,現在從線上再到這些地方走一下,看到風景,感到很舒服,最重要的是看到弟子的心境,落實社區做慈濟、做環保,人人做得很歡喜。」

「希望師父可以早日前往當地,實地去看你們以智慧與用心設立的這些福慧雙修的環保站。無論空間大小,只要用心就是道場;你們有求必應,無私地為人間而付出,就是最靈感的菩薩!感恩,祝福人人平安、日日健康,同心、同志願,做慈濟、做環保,利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