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戀一天出門三、四趟做環保,有固定回收的,有隨叫隨到的,
七十歲、三十五公斤的她有願有力,
再高的樓層、再多的物資,她就像螞蟻搬家,一點點搬回環保站。
陳月戀一天出門三、四趟做環保,有固定回收的,有隨叫隨到的,七十歲、三十五公斤的她有願有力,再高的樓層、再多的物資,她就像螞蟻搬家,一點點搬回環保站。
始建於明朝的廈門城中村西潘社福元宮,供奉保生大帝和媽祖,距今已六百多年的歷史。與慈濟同名的「保生慈濟文化」,提倡大道大愛精神,深深影響當地民眾。
七十歲的陳月戀,年輕時代就擔任福元宮理事長至今四十多年。她每天早上照顧好先生和家人,就上廟宇,擦供桌、上香、點蠟燭、供茶水,祈求國泰民安,然後開始一天的環保回收。她覺得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和慈濟的慈悲為懷一樣是「保護人民」。
陳月戀瘦小但力氣大,一個月能回收五十多個甚或上百個編織袋的玻璃瓶。
離開麻將桌上街去
二○一五年,陳月戀看到女兒吳藝娜進慈濟做環保後,不再打麻將、買六合彩,也不再逛街購物吃大餐,每天過得快樂,連臉上的斑點也變淡;女兒告訴媽媽,以前的生活是「在浪費生命」。
吳藝娜的變化,驅使陳月戀忍不住跟著她去廈門慈濟環保教育站看看,知道了「做環保,環境乾淨,又能獻愛心。」從那天起,陳月戀也離開麻將桌,不玩六合彩、不跳廣場舞、不抽菸,開始在湖里區城中村回收資源,也騰出祖屋成立西潘社環保點。
祖屋位於城中村七彎八拐的小巷中,四周樓房包圍著。祖屋外牆已破舊不堪,牆壁石灰大部分剝落;庭院左邊牆角、花圃邊堆放十幾袋已分好三種顏色的酒瓶,每袋重達七、八十斤。兩間小屋,一間堆滿衣服、鞋子、棉被等雜物,另一間裝滿瓶瓶罐罐和紙皮,這些物資有左鄰右舍送來的,以及陳月戀出門回收的。
「喀啦、喀啦……」陳月戀一路走、一路灑下購物車撞擊地面的聲音,路邊垃圾桶、菜市場、小區、學校、鄰居家……留下她彎腰撿回收物的身影,從早收到晚,風雨無阻。
陳月戀開始做環保時,村裏閒言碎語多,說她賭輸錢出來撿垃圾;說她像乞丐,丟她孩子的面;保潔員罵她「垃圾婆」,小區保安大聲吼「不要臉」,攆她走。
陳月戀不在乎,只是自豪地回應:「這是做有意義的事,能幫助人,又能愛護地球,不偷不搶,沒什麼不要臉的。」
她走街串巷收環保、說環保,周邊人慢慢理解轉為支持。她一天出門三、四趟,有固定回收的,有隨叫隨到的,再高的樓層、再多的物資,像螞蟻搬家一點一點搬下來。
有戶人家住六樓,打電話說家裏有紙皮、舊衣服等回收物。陳月戀放下手中家務活,拉起「小車」去回收,上下樓梯走了三趟,晚上腰腿疼痛,睡不著覺。
環保袋、編織袋、小推車,是陳月戀出門必帶的工具。背上的環保袋舊了,已磨出小洞,「背五年,習慣了。」袋裏有三寶:「小刀、繩子和志工背心。」「為什麼要帶背心?」「當有人不理解、說不好聽的話時,就可以穿上或拿出來,我是做環保愛地球,獻愛心。」她笑著回應,「現在保安知道我是做善事,態度變好了。」
西潘社環保點位於陳月戀家的紅磚百年古厝,四周被自建樓房包圍著,志工埋首整理物資。
常跑學校和燒烤店
新冠肺炎疫情前,每週一至週五中午十二點半,陳月戀準時到湖里區金山民辦小學,學校保安看見她,立馬打開鐵門。保安說:「當地人都知道她在做善事。」
學校垃圾場有四個垃圾桶:一個廚餘桶、兩個不可回收桶、一個可回收桶。一到垃圾場,陳月戀套上袖套,戴上塑膠手套,搬出可回收桶,從桶裏撿出礦泉水瓶、飲料盒、草稿紙、作業紙,即使撕碎得再小的紙,她也不放棄。
她一邊撿一邊將桶傾斜,最後頭、身鑽進去,能回收的儘量回收,並當場分類好。清理後,再用拖把擦淨垃圾桶,放回原位,打掃周圍環境,才離開學校。
「夏天太陽大,垃圾髒又臭,她很辛苦的,要做到這點不容易。」保安游善雲讚歎。
回環保點放下回收物,陳月戀沒停下腳步,又拉起小車往外走,到巷口燒烤店回收酒瓶。燒烤店老闆說:「阿姨很勤勞,夏天有時凌晨一點多也來,一般年輕人做不到這樣子,不得不佩服她的毅力。」
陳月戀一天回收兩次酒瓶,通常晚上十一點再出門,把店家放在門口的酒瓶裝進編織袋,一袋子重達三、四十斤。有時白天累了,晚上打瞌睡過頭,凌晨一點了,還是出去回收。志工讚歎她,她總說:「做這些都是小事,一點心意。」新冠疫情發生後,她才改為白天回收,晚上不再出門。
每週三西潘社環保日,祖屋特別熱鬧,庭院堆滿回收物,志工忙碌分類,圓滿收工。(攝影/吳藝娜)
追趕上媽媽的腳步
週三西潘社環保日,祖屋特別熱鬧,庭院「天井」堆積回收物資如小山似的,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往往需要十幾位志工付出半天的時間分類、捆綁、打包,勞煩環保車多趟滿載,才能圓滿。
從島外集美過來的七十多歲慈濟志工紀麗金說:「這裏福田大,分類物資多,都是月戀一個人默默回收,付出無所求。」志工黃秀風由衷讚歎陳月戀:「那麼瘦小、茹素又有那麼大的力氣和願力,我們想懈怠停下都不敢。她們母女倆都是『實幹家』。」
「媽媽手腳勤快,打掃廟宇,照顧生病的爸爸,把家整理得有條不紊。」吳藝娜說,媽媽用她的身行「說」道理,潛移默化影響子女。
二○一九年春節,陳月戀和女兒女婿一家回靜思精舍,「沒進慈濟前,在電視上就看過上人,一見到上人非常親切。」她交代女兒一家人:「聽上人的話,做環保,保護地球,繼續朝這個方向去做。」
陳月戀身體瘦弱,二○二○年上半年牙齒掉光,只餘一顆門牙,飯量減少,體重不到三十五公斤。長期勞作導致腰椎病變,骨頭向內彎壓迫神經,靜脈曲張嚴重,爆出青筋像蚯蚓爬上小腿,「走路多或氣候、季節變化更痛,像有人給我抽筋。」
陳月戀左腿貼滿藥布,笑著說:「每天疼痛,不當一回事,腳用力踩下去,出去做環保就忘記痛,做習慣了,也不覺得累。」
「別看媽媽挺瘦小,力氣比我大,走路我都追不上。」女兒吳藝娜自豪地說,有願就有力,西潘社環保點一個月能回收上五十多個或上百個編織袋的玻璃瓶。
被高樓大廈包圍著的西潘社,於今年九月底前被拆遷,是未來體育公園用地。福元宮邊上和廟同齡的蒼天古榕樹綠蔭葱葱,相信即使城中村被拆遷,古樹和古廟仍會和現代化的體育公園融為一體,護佑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而陳月戀仍將守護這片土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弘揚大愛精神,歡喜做環保,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