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的深度省思

社論
社論

「上人請跟我們一起走,上船前要先穿上救生衣,從屏東東港到小琉球差不多有八浬……準備停靠小琉球的碼頭了。上人!這裏有一個甲板,要慢慢走。」新冠肺炎疫情下,證嚴上人經由雲端「行腳」至各地環保站,包括未曾前往的離島小琉球。志工隨著視訊鏡頭,殷殷引導,宛如上人親臨現場。

慈濟投入環保回收至今已滿三十年,民眾對於「做環保回收」的觀念也不再陌生,臺灣甚至被外媒譽為環保回收的王國。當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是因經濟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高度消費也產生大量垃圾,造成環境的髒亂。

如今,因為環保回收已成風潮,環境清潔度改善很多。只是,環保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更多人的參與和關注。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二十四年前在 臺灣造成重大災情的賀伯颱風,隨後登陸福建地區,重創當地,慈濟志工前往賑災,多年後也帶入環保回收的觀念。當時閩南鄉鎮多以農漁業為主,回收物的價格很低,玻璃瓶罐時常被任意棄置,安全問題堪虞。環保志工戴上手套,沿街回收;一些工廠也不再將廢玻璃棄置河邊,改堆放水泥牆邊,方便志工們收取。

福建後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慈濟志工在克難中堅持做環保,終而獲得民眾的廣泛肯定。目前全福建已有一百三十一個環保站點,僅是二○一九年的資源回收總重量就達三千七百噸。許多年長的志工也以環保回收為使命,豐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環境問題千絲萬縷,最基本從「減少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源頭入手,才有可能改善。證嚴上人常讚歎環保志工憑雙手守護大地,發揮了對大地的真誠之愛。這分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世代傳承效法。

環保回收需要全民投入,這是環保廣度的開發,今日更需深度的覺察和行動,因為環保議題已產生新的挑戰,即隱形的污染對生命形成威脅。例如,極端氣候造成的風險打破地域疆界的區隔,今年七月間,臺北創下氣象站一百二十四年來的高溫紀錄,空調的用電量激增也產生大量廢氣。

新冠肺炎防疫導致全球近乎封城,媒體一度報導許多城市出現污染退散、回歸自然的清新情景。這點也教吾人驚覺:經濟發展需付出破壞環境,危害健康的代價,我們該如何取捨?

這一二例是環保的深度省思,關乎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回歸儉樸還有許多可以著力的方向。